搜索
苏东文的头像

苏东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9/09
分享

我读电大的岁月

我读电大的时间是1982年9月到1985年7月,为三年期成人大专教育,全脱产学习。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大幕开启。为振兴中华,举国上下掀起读书的热潮。顺应当时教育的需要,国家设立广播电视大学,简称为电大(2012年6月,在原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组建为国家开放大学),通过广播、电视进行远程开放教学,为成人大专制教育。不过,那个电大和现在的国家开放大学是有诸多不同的。那时,电大创办不久,国家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总校,组织广播、电视的远程教学。在各省,分别设立省广播电视大学,后又在各地、市设分校。但还未形成集中的、有规模的校区办学。只是由各地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分散的各自的电大工作站,负责招生、考试和毕业等具体工作。每个电大工作站开设一个或多个电大教学班,每班招收学生30至50人,学习形式分全脱产、半脱产和不脱产。学生一般只面向本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招生,教学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组织教师通过广播、电视授课为主,聘请当地正规的全日制大学教师辅导为辅。这些分布在各地方、各行业的电大班就组成了当年的广播电视大学,规模不大又特别,教学方式灵活且多样。

我就读的是长沙铁路分局电大工作辅导站文科班。1982年,该站开设文、理科各一个班,每班招收30人,全脱产学习。其中,文科班是电大新设立的,只有一个专业,为汉语言文学。因电大初办和招生不多,当时考取难度比较大。以我就读的电大班为例,30个名额,长沙铁路分局却有近千名职工报考,录取率达三十分之一,竞争激烈。我曾参加1977年、1978年高考上线,因填高志愿落选,学习成绩还可以。1978年底,招工到长沙的一家铁路工程单位工作。因而,有机会参加长沙铁路分局电大工作辅导站1982年的电大考试,并以名列前茅的成绩锁定了文科班30个学生名额之一。

本来,电大是通过听广播里和看电视里的老师讲授上课的,教学有很大的限制,多靠学生自学,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但我们的电大站处于省会,有多家大学建在市内。铁路分局高度重视电大站的教学,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专门拨付一笔资金,用于聘请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学院(现为湖南师范大学)的教授、讲师给我们辅导讲课。我们每学一节课,都要聘请大学的教授、讲师辅导一节课。隔一段时间,还要邀请省内有名的专家、学者给我们开办专题讲座。可以说,我们这个电大班,名义上是电大,但实际上是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学院的校外班,教学水平不俗,我们受益良多。

我读电大的年月,正是“文革”后国家大兴教育之初,铁路分局格外重视电大办学,给予了我们电大生优厚的读书待遇。每月,除工资及奖金全部按照在岗职工标准发放外,每天还补助4角5分钱的学习津贴。学费、书籍费、资料费、住宿费、实习费……所有读书的费用都由单位支付,外地学生还给办理乘坐火车的乘车证。

当年,电大的特殊性,生成了电大生三个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年龄不一。考电大,没有年龄的限制。我班的同学,大多在30岁左右。有一同学,40有2,一脸胡子拉杂,儿子都读高中了。另有两个小的才18岁。其中一女同学,小巧玲珑的身材,留一运动短发,长得像一可爱的洋娃娃,走起路来一翘一摆的,浑身青春洋溢。特别是她的笑声:“呵呵——”,像银铃一般悦耳、动听,让人爱惜。另一男的,瘦瘦高高,有点焉不拉矶的,看上去如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我23岁,也算年少的。

二是身份不一。我班的同学里有好几位是铁路分局机关或站段的干部,一位在铁路公安处任团委书记,正科级了。但多数还是来自各站段的工人,车、机、工、电、辆……干什么的都有。

三是水平不一。有一同学文学造诣不俗,已能够在省级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有的是初中甚至是小学毕业,学历低。但都喜欢读书,知识比较丰富,可以写点文章。我,也不过是文革时的9年制高中毕业生,缘于爱好文学,读了一些书,写过一些通讯报道在报刊发表,水平在班上还算过得去,被推举为班刊《沃土》的五名编辑之一。

这样一群年龄、身份和水平差别悬殊的人,相聚在一块学习,时常碰撞出异样的火花,颇有趣味。年长的读书多,生活阅历丰富,也就喜欢摆老资格,总爱教导年少的同学。我们年少的自知见识少,生活经验不足,倒是很尊重年长的同学,平时也喜欢听他们说教,且受益不浅。平时,由于年龄的缘故,班里自然按年龄段分了几群,一般都是分群相聚。而大家只要坐在一起闲谈时,年龄的代沟一开始就凸现了出来,只讲几句,各年龄群观点便出现了多向分歧,往往争来争去,最后也谈不到一起。但这样的谈论其实很有意义,多种思想观念的交锋,拓展了大家的思维,补充了各自知识的欠缺。一次,我和一位姓何的大龄同学,就恋爱的问题在黑板上笔辨了一个多小时。他用粉笔写一段表示自己观点的话,我马上写一段反驳,他再写了话回驳。两人观点不同,你来我往,语锋犀利,毫不相让,谁也说服不了谁。辩论异常精彩,引来同学们围观。不过,经过此番笔谈,何同学对我刮目相看。事后,他找到我,使劲拍我一肩膀道:“小子,看不出,还有点水平啊!”过了一段时间,他还要给我介绍一个女朋友。但我当时已有女朋友,只能感谢他的好意了。

在人们的感觉里,都以为读电大简单而容易,其实不是这样。当年电大不仅难考,读也难。除节假日外,我们每天一般要上五、六节课,还要读许多书页及辅导资料,晚上都是学习到深夜12点左右才休息。

当时,电大奉行宽进严出政策,期中期末都实施全国统一考试,试题比较难,考试又都是集中在一个学校,几乎和全国高考一样严格,每门功课都不易过关。记得考写作,班上只有8人及格。我得67分,竟然排名第三,而第一名的成绩也就71分。考心理学,也只有十几人及格。每学期,都有一大半同学补考。在做毕业论文时,一切按照正规大学规定来,班上有8名同学不合格。

在电大读书的日子,真的是非常快乐的,也是特别充实的。更重要的,通过艰苦的学习,我们增长了知识,获取了文凭,从而改变了命运。电大毕业后,我们班的同学有一部分分到了分局机关科室,有一部分回单位后提了干。我本人,也从工班的线路工岗位上调入单位工会任干事,令人羡慕。

无疑,电大三年,是我人生的重要转折期,在我一路走来的厚重履历上烙下了深深的印痕。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