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清毅
今年春节后,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由著名主持人董卿担纲主持,播出后,好评如潮。
朗读者中,既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家名人,也有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百姓。为什么这个节目如此打动人心,我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节目源自真人实事、真情实感,具有直击心灵的力量。
在我的记忆中,也有几位朗读者,他们都是普通人,他们的朗读也许没有特别的技巧,但给我的印象是深刻的,至今铭记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所说的第一位朗读者是我的母亲,在我成长过程中,母亲对我的影响很大。记得小时候,每当夜幕降临,我们兄弟姊妹几个都要围在母亲身旁,听她讲故事。那个年代,没有收音机,没有电视,没有网络。
每天晚上睡觉前,总要缠着我娘讲故事,很多故事讲了一遍又一遍,我们还是听不够,有些故事至今还记得很清楚。有时我娘也给我们读故事,印象很深的是读《欧阳海之歌》,这个由金敬迈写的长篇小说分上下两卷,不知用了多少个夜晚,我娘给我们一字一句地读完。至今我还记得,小说的开头在叙说欧阳海出生时,他家门口的小松树在寒冷的北风中左右乱晃的情景,这棵小松树在小说中被多次提到,当时我曾不解地问我娘,为什么老写小松树,我娘说小松树就是寓意欧阳海啊!后来才明白,这不就是拟人化的手法吗?去年春节回老家,看到书橱里的《欧阳海之歌》,书皮都破了,纸也泛黄了,我的思绪又回到了童年。
第二位朗读者是我四年级的语文老师、班主任郭老师。那时我在一所农村小学就读,教室里没有课桌,土坯垒成的台子就是我们的课桌,凳子是我们自己从家里带的,有句俗话“黑屋子,土台子,里头坐着苦孩子”是对那个年代农村小学的直白描述。
郭老师很年轻,还是个未婚青年吧。有一天他上完语文课,拿出一本新书举给我们说,这是刚出版的《闪闪的红星》,你们愿意听吗?“愿意!”我们齐声喊道。“好吧!那我就每天给你们读几页。”郭老师说到做到。每天他上完语文课后,或者是自习课的时候,郭老师就会给我们读《闪闪的红星》,我们这些小学生对课本以外的东西根本就没接触过,《闪闪的红星》里潘冬子的故事太吸引我们了,郭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我们带到了故事情节中,每次郭老师说“今天就读到这里”时我们都意犹未尽,等待着下一次。下一次一开始,郭老师会问:“上次读到什么地方啦?”大家会七嘴八舌地告诉郭老师读到什么地方。其实,郭老师在明知故问,我看到,郭老师每次读完都会把读到的那一页折一个小角,他自然是不会忘记上次读到哪里的,这或许是朗读技巧中的“开场”方式之一吧!
后来,《闪闪的红星》拍成了同名电影、电视剧,而我对《闪闪的红星》、对潘冬子的了解却是源于郭老师。
第三位朗读者是我高一的语文老师、班主任刘老师。1977年,我升入高中,刘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他戴着一副眼镜,文质彬彬的。每当学习一篇新课文时,刘老师先会朗读一遍,让大家有个基本印象,然后再具体讲解。
有一天,刘老师带来一份《光明日报》,他抑扬顿挫地给我们读了那篇《哥德巴赫猜想》,这篇由徐迟采写的报告文学,把陈景润克服重重困难攻克世界数学难题的经历描写得栩栩如生。也是从那时起,我知道了陈景润、知道了“哥德巴赫猜想”这个世界数学难题。本来我属于文科理科比较均衡的学生,听了《哥德巴赫猜想》之后,我坚定了学习理科的志向,所以到高二分班时,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学理科。
第四位朗读者要说说我自己。我儿子在四五岁时,这是一个可以听懂故事的年龄,他整天缠着我让我给他讲故事,我哪有那么多的故事给他讲,没有办法,我只能求助于书籍,一本《格林童话》帮了我的忙,这本由格林兄弟撰写的童话集自1815年问世以来,已被译成世界上一百四十余种文字,其中《青蛙王子》《灰姑娘》《白雪公主》《不来梅城的乐师》《睡美人》等都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名篇。我如获至宝,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给儿子读上两三篇,在那段时间,这成为我们父子的一个约定。这也算是我的一个小经验吧!年轻的父母们,孩子需要让你讲故事的时候,你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