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伟
拿到徐承彬老师寄给我的新作《老徐文集》时,正在筹备全省的乡村振兴工作现场会,少有闲暇来赏读,每晚睡前才能翻几页,这些日子才有机会看了个通透。
《老徐文集》收集了老徐2007年至2023年十六年间潜心耕耘、收获的172篇作品。细读下来,从文中许多细节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工作、生活、读书、写作方面的深刻思考和感悟。读罢,掩卷思来感触很多。
威海:窄仄、偏僻的富饶之地。想去一趟,必须要专程才行,顺带的事是无法实现的。大约七、八年前,我曾去过,路真的很长,天明走到了天黑,离成山头看日出的地方还有好几十公里,无奈黑魆魆的夜,黑魆魆的山,莫名的恐惧潜入内心。只好就在市区住下,寄希望明天早起赶一下了。
第二天,巴明不醒地往成山头赶,到景区外围时,天边已经泛红,赶紧找了一片临海的黑松林,准备迎接新的一轮红日。林子里已有不少“早行人”在“东方欲晓”前占据了有利地形,架起了长短镜头。
女儿也兴奋的开起直播,粉丝们也在互动,都说今天肯定能欣赏到日出。就在此时,大大的一片乌云,严严实实的笼罩了整个东方,只有在云彩的边沿,才透出一圈金色。
秀山也逶迤,海水也欢唱,绿树也环绕。没看到日出的心情,说不清道不明的涩涩感。真的是越期待的好景,越难得一见。
叹息之际,一阵嘹亮的军号声从山坳里传来,随即是雄壮的口号声,瞬间淹没了海潮拍岸的浪涛声。众人立即抱起长枪短炮,循声奔去。山坳里,一处迷彩伪装的营房前,一队军人已经站好了队列,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正在冉冉升起,国歌声回荡在整个山谷里。
庄严、肃穆。使人心潮澎湃,自豪感立刻充满了胸腔。这是威海给我留下的最清晰的记忆。
就像《老徐文集》,十六年刻剑成书,和“刘公岛不仅仅是个岛”一样,《老徐文集》不仅是本集册,而是一个以小见大的窗口,是奋斗的缩影,很多人能从这本书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威海卫,以卫所制为构架的驻军往昔,一直是驻军重地。从边防要塞走到滨海新城。历代军人的气质塑造了威海男人粗犷、顽强、坚韧的的性格,就连海风都被传染的如此硬朗;威海的女人:豪爽、倔强、贤淑,有着海一般的胸怀,港湾般的娴静,时刻张开臂弯接纳远航的归帆。这些不仅让徐承彬有了崇军尚武的性格和情怀,而走进军营,航海专业技术,为祖国的万里海防从蔚蓝走向深蓝做出了贡献;也为他日后文学创作提供了精神积累。徐承彬就在这些过往和群人里寻找着笔尖的灵动,继而积攒成宏大仰或温情的题材,让岁月成歌,经历成诗。
全书七个章节,亲情、生活、美食、物管、创城、杂谈、征文,日常中方方面面无所不涉及,可以说作者根扎的很深,涉猎的营养成分也很多样,所以花开枝散的就广。
读徐承彬的作品,就是在读他的故乡,读他的经历,读他的苦衷,甚至是读他的灵魂。每一篇看似是片断的,碎化的,如果仔细研读又是一个整体,是他对生活,工作的感悟,对人生、命运的思考,谁又能说不完整,不深刻呢?
从母亲、父辈,妻子、姐弟到故乡山川组成的《亲情篇》,让人觉得像长辈、亲人温暖的抚慰,像远行归来的游子背着行囊站在瓦崀山上那种久违的思念;《生活篇》则以军旅生活为主导篇幅,加上生活中的一些琐碎和感悟,构成了作者立体的全方位生活写照,我觉得,作者之所以把七年军旅生涯放在这里,应该意在表达这段“青葱岁月”才是自己《开往春天的公交车》的始发站;读《美食篇》,不仅读出了烟火与清欢,更读出了作者对粮食的敬重。有许多看似寻常的家常小吃里却蕴含着做饭是做事的前提和开始,也让我感叹好男人都是全能型的。
《物管篇》是作者从事时间最长一项工作的浓缩,也是作者在多年积淀后开始文学创作的起步行业。我不知道作者是受了某种启发,还是笔耕天下的梦想一直在心中孕育。但这一篇却是最抚凡人心的,家常理短里的朝乾夕惕,才有了开篇《为业主服务,让业主满意》的境界。
《创城篇》在我看,就是《物管篇》的升华,一个物业经理对创城的贡献与感悟,落脚点细小致微,却总能提炼出精辟的创城和城市管理的新理念。就连我这个干了六年城管局长、创了不少荣誉的“专业人士”也自愧不如。
所谓《杂谈篇》,重点突出的就是杂,写作手法多,覆盖面广而深,从金融危机到乡村民意,从子女教育到市长信箱,不得不佩服老徐真的胸中有活、肚里有粮,这应该是和他的阅历有关吧。
最后一个篇幅是《征文篇》,这是《老徐文集》的一个高潮篇,是作者近些年来参加个报刊、杂志、公众号征文的获奖作品,只有十一篇,但都是精品,妙笔连连。最值一读。
总的看《老徐文集》,从乡村走来的都顶着高粱花的芳香;从军营里走来的都燃烧着激情;从建筑工地走来的都混合着汗水与艰辛;而从物业办传来的则是把张家长、李家短诉说的更长或者很短。
《老徐文集》仿佛就是徐承彬耕耘的一块块田地,虽然面积不大,但田地里的禾苗却生长旺盛,“庄稼不收年年种,有利无利常在行”,时常不断扩大疆域或回头“补种”,所以“忙”成了生活的常态,主旋律。每天忙于工作、忙于读书写作,他的生活也因此充实而丰富。
文学梦,作家梦,肯定是老徐众多梦想中可以明言的一个,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多年坚持,幼小时如海滩上生长的碱蓬草,柔弱地随风摇曳,但春去秋来,积攒了势能的小草竟染红了岸滩。当熬过每一个追梦的夜晚,迎来第二天的晨曦,一种“丰收”的成就感,伴着朝阳冉冉升起。我想起一句:“苔花小如米,要学牡丹开”。这就是追梦人的势能。
如今花开威海的老徐已经在谋划下一部作品集了,因为在他的《后记》里明确的写着:力争每年能有二十篇散文问世,再写十年,那将是又一部新书。首先,老徐对创作的态度是极严谨的,二十天左右一篇,不像现在一些高产、多产者,每天就要推出五、六篇作品,我一度都怀疑孙犁先生“散文不会高产”的说法是否还适应现代创作形式,在老徐这里却是:任你天高水长,我自质量为上。
我也去过成山头,三面临水,曾以观沧海而临碣石。众多先人喻其为“天尽头”。我觉得,如果回过头来往西看,路有多长,走多久,你会觉得坐下来歇歇都是在奢望。时光经年,有人笑谈漫长,有人只觉匆匆。追梦路上,带着不问归期的赤诚初心,向着痴爱启航。
读《老徐文集》,享受文字撩动的每一个瞬间,组成岁月回忆里的朵朵浪花,进而形成了“跃动的半岛”。在轻烟浓茶、潮起潮落的时光里,读书写作,回忆流年,种清欢,留挚爱。与老徐一起共赴下一个浪花奔涌的季节,期待更加璀璨的岁月时光照耀下,老徐文学创作撩起的浪花更加晶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