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丽萍
假期里,孩儿扯着我的衣角,稚嫩的童音传来,“妈妈,妈妈,我想吃冰棍儿……”。一句想吃冰棍,把我拉回到了三十多年前的故乡。
我的故乡肖家村,地处山东省东北部渤海湾之滨的莱州市城北,是个只有240多户的小村庄,东与小有名气的婴里村(齐国宰相晏婴故里)为邻。
时夏,太阳发着小威,农村的街道土路上,蒸腾着一股热气,知了扯着嗓子“吱呀吱呀”地叫着。农家的小院街门儿多开着,照壁前的月季花、粉豆花被晒得蔫头耷脑,老人们在门楼下打着盹儿。小孩子们永远精力充沛,三三两两凑在屋山头阴凉处一起摔纸包、抓石子、玩蚂蚁……
街上传来“雪糕——冰棍儿”的吆喝声,这无疑是盛夏里最美的韵儿。声音由远及近,“雪糕——冰棍……”,孩子们忙不迭跑到街上,包围那个用自行车驮着白箱子的人,递上一毛角币或钢镚。那个年代,冰棍儿一毛钱,雪糕两毛。
“叔叔,买冰棍儿。”拿到手,顾不得进院门,就迫不及待填到嘴里,先舔一口解解馋,然后慢慢吸吮,生怕美味一下飞走了。那时候吃冰棍是断然舍不得咬着吃的,而是放进嘴里,一点一点地咂着,看着它一点一点变瘦变小。那冰凉甜美承载了孩子们整整一夏天的开心和满足。
那个时候,没有超市也没有便利店,日子很慢。我们村子小,也没有集市。赶个集也要跑到二里地开外的邻村才能买到需要的东西。于是,村子里经常会有走街串巷的人,把生活物品带进来,远远一声或高亢或清脆或抑扬顿挫的吆喝声,大家便知道,有好东西来了。穿街卖东西在我们村格外受欢迎。
村子西南头有户人家,有自制凉粉的手艺。每当傍晚,他推着小推车,上面放着一个七八十公分高的大铁桶,里面装满了刚出锅的凉粉。“卖——凉粉”,那个卖字拖得声音格外长,似乎在预告,凉粉二字出口清脆,嘎然而至,似乎在说他的凉粉口味纯正,不掺任何杂质。确实犹如他吆喝声那样,掀开铁皮桶的盖,顺滑富有弹性透着青色光泽的一块块碗口大的凉粉便跃入眼帘,还未拿回家仿佛已经闻到了饭桌上拌凉粉得酸爽,口水跟着出来了。那个年代,餐食以萝卜白菜唱主角的平凡日子里,有凉粉上桌也算是上好的调剂品了。若碰到过年,莱州湾里桃花虾上市的时节,凉粉斜着切片,焯好的绿油油的菠菜切成段,倒入肥美头顶满是籽的桃花虾,再加上米醋,少许酱油,香菜,蒜末,芥末油在一起均匀搅拌,倒入事先备好的盘中。刹那间,金灿灿的虾,白的凉粉,绿的菠菜跳跃着,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上好菜肴便上了桌。那个时候,一般只有在招待客人时才会出现,平日里是断然舍不得吃的。如果谁家在餐桌上出现了这个菜肴,亲戚朋友肯定会致谢,心里沉甸甸的。这道菜,是过年餐桌上一道特有的印记,承载了故乡人特有的朴实厚道和道不尽的热情在里面。现在回乡过年,这道菜依然是道稀罕菜,因了桃花虾上市时间短,仅一个月的时间。
除了本村人卖东西的吆喝声,外村人的吆喝更是时常传来,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印象最深刻的是外村一个卖豆腐的老人,印象中总穿着深色的衣衫,身材高大,骑着单杠大金鹿,后车座上绑着一个木托盘,托盘则盛着刚做好的雪白的豆腐,用老粗布盖着。身后还总跟着一条憨厚温顺的黑色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风里去雨里来,伴在主人左右。大叔有一个木制梆子,他推着自行车,走走停停。叫卖时,总是先敲两下梆子,独特且韵味深长。“梆-梆-豆腐——,梆-梆-豆腐——”……时间久了,人们只要一听到清脆的梆子声,便知道卖豆腐的大叔又来了。街坊邻里相互招呼着拿着盆钵出现在自行车旁。往往一掀开粗布,满是豆香,它寻常的味道慰劳了故乡人所有的辛苦与平凡,也承载了故乡人家家户户年复一年热气腾腾,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地追逐和向往。
孩子们,对那悠悠吆喝声更是充满了期待。走街串巷的不止有豆腐鱼虾菜,更有瓜桃李枣和副食品。在那个零食极度缺乏的年代,能吃块糖则是神仙般的享受。在这群走街串巷的人中,“麻渠大糖”则是孩子们的最爱,属于零食中的极品了。麻渠大糖是莱州特有的传统糖果,因为产在莱州市平里店镇麻渠村而得名。麻渠村在我们村子南面,许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冬闲时节,我们村子总能率先听到卖大糖的锣声。前面说卖豆腐的大叔穿街卖豆腐使用的是梆子,而卖大糖的多是壮年小伙,忙完秋收后,卖大糖也是他们冬季收入的主要来源。吆喝时,使用的是铜锣。他们带着那个年代比较时兴的自织毛线帽子,胳膊上戴着标志性的白套袖,先是“咣咣”两声锣响,接着“大糖,大糖,麻渠大糖,又香又甜,真好吃!”。此时最兴奋要属村里的孩子们了,远远地听到敲锣声就到门口翘首以盼,焦急等待。等拿到一根根魂牵梦绕环形的大糖,上面沾着芝麻,捧到手里,咬到嘴里,“咔嚓”一声,酥软松脆,麦芽糖的醇香和芝麻粒的油香混合在一起,在唇齿间弥漫开来,那种满足感,沉醉不能自已。之所以捧着吃,是因为那时零食真是金贵,因为大糖非常脆,容易掉渣子,孩子们自是连一个渣渣儿都不舍得丢弃。
父母来威海定居后,身在麻渠村的姑姑经常从老家托人捎来面粉、豆子、石榴、草莓等各种自家产的应季好吃的。有一次,竟然捎来了麻渠大糖,让我激动不已。阔别家乡20载,再次吃到口中,那是一种独有的家乡味道,也是一种家乡人独有的情谊。
据说,麻渠大糖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由于它的纯天然,纯手工且制作工艺考究,2011年麻渠大糖制作技艺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遗憾的是,村里从事这项技艺的老人越来越少了。2019年,在村里几个年轻人的努力下,大糖也搭上电商快车,销往了外地,独特的“老味道”瞬间圈了不少“糖粉儿”。
现如今,日子越来越好,超市林立,货架上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老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穿街走巷的吆喝声不知何时慢慢退出了人们的视线。虽说现在想吃啥有啥,但总觉少了那么点小时候的香甜。
儿时在味蕾的期盼中,飘来的吆喝声声,是故乡特有的符号和交响。虽走街串巷,却自成曲调,声音悠扬。
祝福家乡越来越好,难忘那故乡的人们,难忘那走街串巷的吆喝声声和货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