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山东写作》的头像

《山东写作》

内刊会员

散文
202308/07
分享

从古县志中发掘历史故事

田丰

今年春天,我去黄河边游玩时,回来的路上拐到了一个熟悉的地方——黄巢起义纪念馆,写了篇小文章《又见黄巢起义地》,网上发布后反响不错。于是,我又想起了东明明清古邑十二景,开始了再从古县志中挖掘历史故事的写作。

东明明清古邑十二景,我以前在县政协帮忙出版《东明政协》报的时候,为了丰富版面,在四版副刊版上写了十二景。由于受版面的影响,四开四版的小报,拿出一个版面的一半,每篇文章只能1200字。每期刊登两个景,连续刊登了六期,也就是半年时间。而十二景的历史资料,从古县志中只有不到一百个字的内容,挖掘出来的东西,多了展不开,少了又没法写。当时,真是为难不少。

东明明清古邑十二景,分别是五伯盟坛、白云仙洞、赤水祯符、荆台春色、古筑夕晖、龙光耸翠、高阁凌空、长堤烟柳、黄河惊涛、漆园吏隐、鱼窝垂纶、二贤胜境十二景,或叙事,或状物,或记人,或怀古,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描写了明清时期东明境内的十二处佳景。

如何写好这些景色呢?首先,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借阅了大量的古籍书刊。五伯盟坛、荆台春色、古筑夕晖,是讲事的;鱼窝垂纶、龙光耸翠、二贤胜境,是怀古的;高阁凌空、长堤烟柳、黄河惊涛,是讲述景色的;白云仙洞、赤水祯符、漆园吏隐,是叙述人物的。以我写的原文为蓝本,进一步展开来写,或引章据典,或联想发挥,或依据故事,或引用传说,但我掌握了一点:要有事实依据的东西才可以用。

其次,走出去,实地勘探。与东明县博物馆赵富英馆长们一起走遍了十二景的遗迹地。顶着初升的太阳,从县城出发,北到沙堌堆村白云仙洞、裕州屯村漆园吏隐处;往南走,经五霸岗村五伯盟坛、荆台集村荆台春色;过龙山集村龙光耸翠;到马头集南街村长堤烟柳处、张表屯村古筑夕晖几个点;经过白佛寺村、鱼窝村,查看姜子牙庙和普河桥遗迹,觅鱼窝垂纶处;寻王满城村赤水祯符的地址;越大堤,看黄河惊涛;过黄河,到河南省濮阳县渠村乡公西村,实地考察闵子骞和公西华二位贤人的过往历史,寻二贤胜境之地的奥秘;回到城里,探看夕阳西下的文庙内高阁凌空原址。

《又见黄巢起义地》在菏泽作家群里发布后,引起巨大反响。菏泽市、牡丹区、曹县等地的一些作家,针对我说的黄巢是东明人、在东明八里寺举义旗、在东明四柳树祭刀等传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和建议,说某地有黄巢广场、某地有点将台等说法,与我驳论,还有作家发出来他们写的报纸上的文章,来印证他们说法的正确性。我说我们这些都是传说,野史,都没有确凿证据证明自己的正确性,谁的都不可信,谁的都可信,大家伙没必要再争议了。所以,后来我写十二景时,一直注意这一点,以免引起大的误会和争议。

漆园吏隐,是庄子作漆园吏的地方,此处有庄子观、登云桥等遗迹。在东明,与庄子有着紧密联系的古漆园、古濮水、古黄河、南华山、南华县、二八祭祀、庄氏族谱等佐证,可以证明庄子与东明的渊源关系,依据典史、图片、墓碑、石刻、族谱等相关文字资料及子孙繁衍之地,更进一步证实了庄子故里就在东明。

荆台春色,是讲述“田真哭荆”的事,被列为宋代流行的二十四孝的典故之一。“紫荆树下哭三贤”的故事也不胫而走,在当地广为流传。

五霸盟坛,是齐桓公会葵丘的故地。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诸侯在葵丘会盟,周襄王派代表参加,对齐桓公极力表彰。这是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

古筑夕晖,据《东明县志》记载,古筑台在县南四十里许,宋康王屯兵处。《方舆纪要》记载,“宋高宗为康王时,募兵入援,筑台于此”,后人便称古筑台为康王台,在今东明县小井镇张表屯一带。

二贤胜景,迹在东明县西北二十里许。这“二贤”乃孔门弟子公西华与闵子骞。两座冢墓合抱起来,好像大厦覆盖着一样,高则数丈,由梓木做成拱顶。“二贤墓”与“二贤祠”,至今遗迹犹存。

赤水祯符,西汉建平元年(公元前5年),刘秀出生于陈留郡济阳(今东明县王满城村)。《后汉书》载:“皇考南顿君初为济阳令,以建平元年十二月甲子夜生光武帝於济阳县舍,有赤光照室中……是年县界有嘉禾生,一茎九穗,因名光武曰秀。”

白云仙洞,古东明白云山(土山),迹在东明县东北20里处有一座突兀而起的高山,每当平旦之时,白云与山色相映,这座山便是东明境内最著名的白云山,据说建立西汉后离开长安的张良就归隐于此。

黄河惊涛,“云海观日泰山顶,黄河落日在东明。”黄河东明段,自古水流湍急,惊涛拍岸,浊浪排空,激荡回旋,浪花翻滚,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每年汛期到来,黄河中时不时会惊现惊涛澎湃,黄河的巨浪激荡,水流湍急,起伏不定,拍打着河岸。

鱼窝垂纶,迹在东明城南5公里处的渔沃办事处鱼窝村,沿袭至今成为村名。关于“鱼窝垂纶”,古人作诗分明说的是姜子牙,相传是姜太公还没有发迹时垂钓的地方;但,有另一个传说,那就是庄周曾在这里垂钓,因为“普河”流经此地,“普河桥”遗址尚在。

高阁凌空,古东明城内的一处高阁,矗立学馆一隅,远近闻名,明、清文人常常登临,多有题咏。东明县城文庙中有尊经阁,是明清时期县城内最高的建筑之一。

龙光耸罩,迹在县东南三十里许大屯镇龙山集村,是一座土山。龙光山,乃龙山文化遗存。明洪武年间,这一带荒无人烟,有很多高大的土堌堆俗称“土山”。元时有乡民见龙现于上,赤光闪闪,岁旱祷雨辄应,又名龙挂山。

长堤烟柳,迹在县南六十里杜胜集南郭(今东明县马头镇马头集南关外赵王河一带),蜿蜒数十里,植柳万余株。当时黄河尚未北移,这道堤实际上是在抵挡黄河的横流的,抵御黄河水泛滥的黄河长堤。

我在《黄海散文·胶东散文年选微刊平台》《齐鲁壹点·胶东散文》上刊发后,得到了作家、评论家兼出版人焦红军的认可,他来电鼓励我写下去。焦红军,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当代散文》副主编、《胶东散文年选》主编,他的名字我早就熟悉,听到他的声音很是亲切。于是,我开始更进一步地构思每一篇“景”,力争都是精品。我这样想,也是这样去做的,具体写得如何,也只有读者去评价了。

“以故事讲人物,以人物讲历史,以历史讲文化,以文化讲人性”。千年历史,读史以明智,以温情和敬意回望历史,读人物、读人性、读人生智慧。

我从春天的“春分”季节开始写起,基本上是每周发一篇,一直到夏天的“小暑”季节才算写完。每篇字数在两千字以上,十二景共计写了将近27000字。通过写这些文章,我熟悉了东明古县志的历史记载,了解了东明的历史发展走向,以及历史脉络,为我以后的写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下一步,我还将从古县志中继续挖掘历史故事,为家乡出一份微薄的力量,尽一份作为一个作家的本分之力。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