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山东写作》的头像

《山东写作》

内刊会员

散文
202309/18
分享

迷人的鼓浪屿

李春波

到厦门鼓浪屿,我这是第二次。上次是1988年,当时的印象,只觉得那儿很幽静、很雅致,道路弯弯曲曲,有一种不规则美。这一次的感觉是,现代的视觉符号,弥漫着高雅的艺术品位,整个小岛之上,嘈杂而不失幽静,清秀中透着丰韵,似乎比几十年前更加迷人了。

鼓浪屿这个巴掌大的小岛,只有1.78平方公里,西南岸边,有一块巨大的岩石,被海潮冲击形成了“海蚀洞”,海浪袭来,就会发出打鼓般的轰响声,当地人遂称它为“鼓浪石”。明朝,福建漳州有个官员,在这块岩石上题了“鼓浪洞天”四个大字,此后,这个美丽小岛,被正式名之为“鼓浪屿”。“鼓浪屿”的名字,特有诗情画意。我一看到这几个字,一听到这几个音,就联想到一种清新纯美的景象——浪花鼓荡,拍岸击石,岩石洞中,响声悦耳。

站在对岸的厦门,隔海遥望鼓浪屿,它像一块半没在水中的长长的绿色宝石,分外妖娆。不规则地镶嵌其中的点点中国红,就是掩映在绿树丛中的红瓦别墅,在明媚的阳光之下,高低错落,格外醒目。其中有英、美、法、德、日等13个国家的旧领事馆,有天主教堂等具有西洋风情的花园楼房,也有数百年来当地富豪和归国华侨构筑的中西合璧的深宅大院,还有“林雅稚纪念馆”等名人纪念场所和钢琴博物馆等特色公益场所。听导游姑娘介绍,方知每座楼宇、每个院落,都有一些离奇的故事,或哀怨,或凄美、或婉约、或悲壮、或蹊跷、或新奇。这些故事,或感人肺腑,或动人魂魄、或促人奋进、或令人深思。

一经投入鼓浪屿的怀抱,立马就有了置身于天堂胜境的感觉……最让我少见多怪的是那些叶阔如盘的琴叶榕,以及在空中披根挂须的橡皮树或大榕树,还有那些主干高大挺拔的棕榈树或假槟榔。据说,最受当地人推崇的还是凤凰木。去年五月下旬,我在香港大学初次接触了凤凰木,可谓一见钟情,整个树冠都开满了中国红的鲜花,走近它,总有一簇簇烈焰在眼前升腾的幻觉。原来,厦门市的市树就是凤凰木。在这里,还有一种清新淡雅、自甘寂寞的小花,导游姑娘介绍,那叫三角梅,早被厦门市确定为“市花”。如若导游不说,我们很容易把它给忽略了。

鼓浪屿,因其保留下了很多精美的洋楼,故而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在我看来,因为鼓浪屿这个弹丸之地上蓬蓬勃勃地生长着很多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树木,岂不也应该有个“南中国植物博览园”的称谓!后来才知道,它不仅早就拥有了“海上公园”的美誉,而且还拥有“音乐之岛”的美名。据说,目前两万多的居民当中,有钢琴500多架,家庭拥有钢琴的比率相当高,多年的音乐传统,熏陶出了周淑安、李嘉禄、殷承宗、洪昶、许斐星、许斐平等世界一流的钢琴家。

岛子虽然不大,可欣赏的东西却不少。狭窄的胡同儿里,有各种小吃可供游客选购品尝;偶尔听到远处飘来一阵阵歌声,循着这声音一回眸,竟发现有位扎着长发的文艺男青年,在街头设摊,自弹吉他,兜售自己灌制的磁盘,并在摊位的显眼处,清楚地标明“不接受任何捐赠”。与此同时,曲里歪拐的小巷子里,也有算命的、相面的,各色人等,都在不急不躁做着自己的营生,坦坦然然地施展自己正当的谋生手段,各种文化都能互相包容、和谐共处。

鼓浪屿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在我的印象中,好像岛上没有汽车的身影。我们步行在碎石铺成的路面上,匆匆掠过错落无序的矮房子、油漆斑驳的旧门楼、长满青苔的高墙大院,似乎穿越了百年时空,隐隐约约听到了类似于一个世纪以前的小摊小贩儿的叫卖声、外国人的吱里哇啦声、悠扬悦耳的钢琴声、酒馆茶肆里的吆喝声。

盛夏季节的鼓浪屿,自然更是美不胜收。我来这天,碧海之上是蓝天,万里晴空中偶尔有几片云彩,也营造不出清凉的气候氛围。头顶上那火辣辣的烈日,仿佛刚刚经历了大海的洗刷,显得特别纯净,毫无保留地把它的光辉洒向这个美丽的小岛。一阵阵热浪袭来,让人无法抵挡,摩肩擦踵的游客,无不汗流浃背,几乎所有的浓荫之下,都簇拥着纳凉的游客,一帮刚起身,另一帮又涌向前去。

即使这样,前来鼓浪屿观光的游客,仍是络绎不绝,从早到晚,都有进岛的,也有出岛的,统统都通过轮渡抵达彼岸,一船可载800多人。船上的人刚刚登陆,岸上的人就争先恐后地涌了上去,在船上站几分钟,就可以穿越大约700公尺的“厦鼓海峡”,一走下船来,就融入到了对岸游客隔海相望的风景之中。

如果此生还有机会到厦门,我还想再投入鼓浪屿温润的怀抱,触摸她的肌肤,感受她的高雅,体会她的曼妙,品味她的醇香。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