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山东写作》的头像

《山东写作》

内刊会员

散文
202309/25
分享

家乡的“鼓子秧歌”

张芳

上周末回阳信,老家为办喜事舞起了古老的“鼓子秧歌”。优美的舞姿,热烈而奔放的节奏,一下子把我拉进了记忆的童年,一幕幕热闹场景浮现眼前,令我浮想联翩.....

东北人有句俗语,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

铿锵有力、粗犷豪放的鼓子秧歌你见过吗?在我们老家,过大年必须扭起鼓子大秧歌来庆祝农历新春佳节,那是一年最欢乐的时刻。浓浓的年味,就在惊天动地的锣鼓声,就在闪展腾挪刚柔相济的鼓子秧歌里,这才叫过年。

阳信鼓子秧歌是山东三大鼓子秧歌之一,“鼓子秧歌”早称“打鼓子”,或叫“跑秧歌”,清朝乾隆年间叫“武秧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普遍称之为“鼓子秧歌”。鼓子秧歌主要角色是伞、鼓、棒、花。舞队人数少则十数人,多则上百人,都是村子里的父老乡亲,有老有少。“伞豪放,鼓稳重,棒矫健,花圆润,丑俏皮”,尤其是伞头是指挥各种场面队形变化的领头人,如驰骋疆场的将军,一手舞伞,一手勒缰,领兵带阵、变幻多端、骁勇无比。“花伞”“鼓”则多有年轻人表演,犹如骑士驾驭飞奔的战马,鼓伞配合,进退有序,舞姿优美。“花”以前是由男人扮演的,现在多是年轻的小媳妇、大姑娘,服饰也更加讲究、规范化了,她们手持折扇、绸巾表演,扭出浓浓年味。

我的家乡位于阳信县洋湖乡的西北部,近一千人,在当地称得上大村。说起跑秧歌,那是一件一呼百应的事情,不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能跳上一段,舞上一曲。上了年纪的老人家,即使跳不动秧歌了,听见熟悉的鼓点,脸上的皱纹也舒展开来,嘴角也上扬起来。年过花甲的老人敲锣打鼓,朝气蓬勃的少年跳伞打棒,扭出和美乡村精气神,乡亲们开怀大笑,好不热闹!

我父亲和八叔是“鼓子秧歌”的行家里手,他们根据鼓子秧歌代表队的不同角色进行详细分工。其一,强调表演高潮部分的“跑场”,因为场阵的复杂繁多、变幻莫测,更能集中体现了一支秧歌队的演出水平与质量;其二,就是场图为外圆内方,“圆场”始,“方场”终,是对“天圆地方”的认识,祈福新的一年日子红红火火、吉祥安康。

随着演出的时间越来越近,大家都在紧锣密鼓排练着。“鼓子秧歌”队伍庞大,在大街小巷中穿梭起舞,名为“街筒子”,走到宽阔的场地,喜庆的锣鼓敲响,舞者开始“跑场子”,热闹的气氛就起来了。那么多人,有的跳,有的舞;有的庄严,有的诙谐,有的打斗,需要全体参与人员的配合密切,有一点不规范的就手把手一遍遍地教,直到动作整体化一才罢手。

“鼓子秧歌”欢快的鞭炮响起来,喜庆的锣鼓敲起来。秧歌队的演员早早便换上了跑场头戴,搽脂抹粉装扮一番,身着喜庆的服饰,腰系长绸飘飘,个个精神飒爽,喜气洋洋,伴随着欢快的锣鼓,踩着欢快的鼓点,伴着浓浓的节日气息,流畅地变化着队形,大家跑起来、转起来。

父亲代表的抗伞派和八叔代表的插伞派,扭起来更是热情、奔放、豪爽,被誉为“北方汉民族男性舞蹈的代表”。有时,我父亲一米八五的身高,竟扮上丑角,捎带上滑稽的动作,惹得我们哈哈大笑,当然那也是最难扮的。

鼓子秧歌从正月初一一直跳到正月十五乃至二月二,也是家乡举办民间秧歌展演的时机,一场又一场的鼓子秧歌盛宴接踵而至,狂欢不断。场地内,各路秧歌队你方唱罢我登场,各显本领;场地外,观众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更添春节喜庆氛围。我们小孩子们喜欢热闹,在人群钻来钻去,欢笑声响起一片。一张张笑脸不仅带来节日的喜庆,更带来生活的快乐和温馨的新春祝福。

近年来,阳信县以“鼓子秧歌”为载体,大力实施“文化靓乡”战略,为传统鼓子秧歌文化注入新活力、赋予新内涵。以乡村“活态非遗”擦亮黄河文化品牌,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先后被评为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自2014年至2023年,已成功举办了8届鼓子秧歌艺术活动,彰显着文化传承的希望和未来。今年,我的家乡阳信大力发展传统民间艺术 ,鼓子秧歌队被纳入公益岗,他们身心有了归属感,有力推动鼓子秧歌传统根脉更好传承、发展。我作为同乡为他们高兴,也为家乡的“鼓子秧歌”走向全国深感自豪!

如今的生活好了,日子富了,精神生活要求高了。相信,鼓子秧歌与群众生活同频共振,会更加火爆,演绎得更青春,更兴旺,更激情,更快乐,更中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