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山东写作》的头像

《山东写作》

内刊会员

散文
202310/09
分享

中秋,趴在娘背上去刨花生

徐小叶

阴历的八月十五,也就是中秋节前后,是我们北方收获花生的季节。每年这个时候驱车走在路上,你就会看到各个村庄的大街小巷,房前屋后都晒满,堆满了摘好的花生。我们的家乡属于丘陵地带,半沙半土的土地最适合种植花生,种出的花生白白胖胖的果实很饱满。

花生,是我们当地男婚女嫁婚礼上的必备品。由于它里面的果仁很多,象征着多子多福,长寿健康的寓意。从老一辈开始,我们当地人就赐予花生一个很吉祥如意的名字:长生果,也叫“果子”。

一场秋雨过后,朝阳下草叶上晶莹剔透的雨露,被略带着凉意的秋风吹过,如一串串音符打在秋收的花生地上。每当这个季节的到来,满身的细胞会像那串串跳动的音符一样,去唤醒满坡花生地里的往事历历。

秋收的清晨,清凉的气息遮盖不住人们为丰收而早起的信念,也遮盖不住娘挎着提篮,拿着“抓钩”踏着晨雾去七姑岭“倒”花生的脚步。

老家七姑岭上的那块麦地,不只是老父亲的麦地,也是娘每年都要留出来一块种花生的花生地。

在当年那个需要鸡鸣叫醒的中秋节,慵懒的太阳还在沉睡的时候,娘已早早在灶台旁准备,去七姑岭刨花生一天的干粮了。娘把准备好干粮,装在提篮里盖上包袱,把大铁壶装满水,绑在小推车上,然后背起还在酣睡中的我,和父亲一起推着小车,“吱吱扭扭”地就上岭了。

父亲推着小车,娘背着我,走在满是秋草长的岭路上,我趴在娘的背上,听见娘的呼吸虽有些许气吁,脚步却是那样的踏实。

我趴在娘的后背上,听着父亲推着小推车“吱吱扭扭”的声音,竟不知不觉地睡着了。走到一半路程后,太阳在鸡鸣的催促下,从东方微笑着射出第一缕光辉。暖融融的阳光照在娘的脸上,在娘的鼻尖上留下一撮撮汗珠。

到了花生地里,父亲用镢头一棵一棵地刨出花生,娘跟在后面把花生一棵棵从地里拔出来,轻轻抖落粘在花生壳上的泥土,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将其排列整齐地码好。码的时候花生杆儿朝下,花生向着太阳,这样便于花生晾晒。

去土后的花生,一垄垄整齐的摆在地里,一颗颗白白胖胖的果实,像一个个顽皮的孩子,在父亲和娘满背的汗水和晨雾中跳跃。

花生刨完以后,就是摘花生。娘把一垄垄的花生收拢成一小堆,然后围成一个圈,去地头搬来一块大的石头,娘抱起一抱花生照着石头三下五下,花生和秧就干干净净地分离了。而这时的我在花生地里跑着到处扑蚂蚱,蚂蚱一只没扑到,自己却成了一个“土孩子”。正在摘花生的娘和父亲,看到满身满脸都是泥土的我,不禁开心地笑了起来。

刨花生最费力最麻烦的一个环节就是“倒”花生。由于花生成熟后,花生会自然脱落,若拖的时间久了,容易烂在地下。

花生刨完后,就需要用“小抓钩”把地一行行的翻个底朝天,翻找落在土里的花生。娘“倒”花生很少用“抓钩”,都是一边抖擞花生,一边用双手挨着一遍又一遍的拨土,娘说,好容易种点粮食,落下个果子“心疼”。

在那个苦涩的年代,经济的贫乏造就了人们思想的落后。地里抓不完的花生,由于害怕花生丢失,晚上都会在地里过夜。

娘背着我上七姑岭刨花生的那个中秋节晚上,我也跟着娘在父亲用塑料薄膜,撑起的一个小棚子里,看花生。

夜幕慢慢地降临,劳累了一天的太阳,拖着疲惫的身子,收起来耀眼的光芒。秋天的夜晚空气很新鲜,天空很高很清,我躺在娘摘完的花生秧上,枕在娘的腿上,昂起头望着慢慢升起的圆圆明月,掰着手指“一二三四五”数着星星,听着娘讲天上“牛郎会织女”“嫦娥奔月”的故事,慢慢地进入了梦乡……

花生,在坡里全部摘完,从进院的那刻起,就成了娘的重点保护对象。为了把花生贮存好,都要在院子里晒上一段时间。当花生晒在院子里的时候,娘总要对我们三个孩子,嘱咐过来嘱咐过去,一年就收成了这么点花生,晒干了拨了花生仁,指望着卖了给我们三个孩子交学费,指望着去换几斤花生油,还要留点过年炒几斤熟花生好过年……千叮万嘱就是让我们都不要把眼睛盯在院子里晒的花生上。可是,不管娘怎么嘱咐,总是会在娘看不到的时候“偷”上几个跑出去,打打肚子里的馋虫。

不知不觉又到一年中秋,听着电话里娘说:在坡里“倒”花生的话语,心里不觉一阵酸楚。

几年之前,早就劝七十多岁的娘和父亲不要再跑七姑岭种地了,可娘和父亲总是割舍不下那块地。也许那块地对于娘和父亲来说,已不单单是一块地,更是他们那辈人心灵的寄托与归宿。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