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迎军的头像

张迎军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1901/25
分享

我们匆匆踏过去的,也许并不仅仅是历史

 


——读邹平吕剧团新编历史剧《长白寒儒》

 

公元1043年(北宋庆历三年)8月,因戍边有功的范仲淹出任参知政事,进入北宋政权的中枢。范仲淹与富弼、欧阳修等人,提出“明黜陟、抑侥幸、均公田、厚农桑”等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开启了有名的“庆历新政”。 规定官员必须按时考核政绩,以政绩好坏决定其升降。对继承荫补者,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15岁、弟侄年满20岁才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又规定地方官员职田之数。更定科举、徭役等法令。由于新政动了贵族官僚们的奶酪,,因而遭到了激烈对抗。一年四个月后,新政失败。范氏仰巫山、俯洞庭,发出了一声世纪性的慨叹,为中国文学史乃至中国思想史,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经过时间掩埋的的历史,需要唤醒,更需要见证!

近千年过去了,我们不禁要问,作为一种历史足迹,作为一种公共记忆下的历史足迹,谁是它的见证人?见证,不仅是私人心理上的感情天平,更应该是公共认知上的道德法庭。在这个法庭上,不仅接续繁衍的人类应该是它的见证人,而连绵流淌的文化生命史,更应该出来为它作证!

然而,让人深感遗憾、常常为之扼腕的是,在那魂牵梦萦、风雨弥漫的土地上,在那辽阔而又赤裸的大野上,又有多少这样的足迹,不留痕迹的消逝在荒凉的历史风雨中了呢?

 

一、

谁也不会想到,这次公共记忆的唤醒,竟然是由一个地方剧团通过一个地方剧种来完成的。而唤醒,是最好的见证。

原来这位“庆历股肱”,与山东邹平,有着一段与其命运息息相关的渊源。仲淹二岁失怙,其父范镛临终托孤,仲淹随母改嫁来到长山县(后并入山东邹平),改名朱说,开始了他的人生的最初历程。

邹平是个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的鲁中县城,历史上曾出现过先秦诸子之一的陈仲子、也出现过秦汉以“尚书再造”名世的伏生、以及以一部《酉阳杂俎》名播大唐文坛的段成式……范仲淹在邹平的青山秀水和隽秀绵长的人文景象中汲取灵气,渴饮醴泉之水,饥餐长白之石,以20年的时间,完成了他生命前期的人格塑造。

《长白寒儒》(以下简称《长》剧)能够在邹平舞台上得以展现,会成为一种具有特别意义的事情,因为它是对沉睡了的公共记忆的一次有力唤醒,也是对一段历史表达的有力见证。因为它抒写了一个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故事。

 

二、

一个人物、一个故事,就像一面镜子,如果平面的再现,容易流于平庸,如果用多面镜子,多角度、立体化地加以表现,就会使作品的丰富性大大提高。但因戏剧格局所限,创作者们,必须从有限的史料文本中,由表及里、层层揭示。由字面理解及历史维度、由历史维度及现实解读,由现实解读及文化传递等繁杂环节,须以极少的文字,触及极多的意味,以有限的“公布”,引发无穷的“未说”,以广阔的视野,布局有限的空间,以舞台语景构建强大的空间张力,并促使历史与现实、过去与未来实现互相发明,以启迪人们的思考。

《长》剧是一个大题材,是一个可以延宕出几十上百万字长篇的大题材,要将一个著名历史人物63年的生态背景、思想生成、人生理念以及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的杰出贡献,以及与之不离须臾的煌煌然偌大历史文化背景中,进行全方位地挖掘,高浓度地提取,并浓缩进138分钟的舞台上,除了要考量主创人员取菁去糙、以微见著的艺术把握功力外,还要靠每一个个体对主旨的领悟,对人物的刻划,和对文本的再创作。这对一个长期面对农村,演绎家长里短的县级剧团来讲,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长》剧的主创者们,本着大处着眼,小处下笔的创作方略,采取对人物统观一生,截其一面,挖其一角;实用史料,活拟场景;用语严苛,用意深邃;并不时用蒙太奇的手法,以苍凉的画面语言,烘托悲壮的人物情怀;以现代艺术的跳宕元素,反衬古典美学的静好境界;既能让阔大的历史场景,浓缩于三尺舞台,又能使细若发丝的情感,充盈整个剧场;以舒张有致的内在节奏,留给观众充足的二度创作空间。

在一次次即陌生隔膜,又新鲜刺激的探索中,他们渐渐有了一些美学感悟,发现了一些新的表述方式。虽然只是记录了一个历史人物的吉光片羽,但其文学笔墨里,有了宋词的雄浑和元曲的空灵。而其舞台诉说中,却强调了“布莱希特式”的剧场效果,追求舞台各要素间的平等关系,充分利用了灯光道具音乐音响空间诸要素的“表现力”。时光荏苒,天涯万里,尺素寸心,镜台水月,宁不令人发思古之幽情?

 

三、

说到底,戏剧是为了表达“人”的。任何作品的立意,都是为了挖掘人的内心世界的。《长》剧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大胆虚构,精巧构思,选用情节严格围绕范氏以天下为己任的主题,本着深、新、亲的原则开掘主题,风格上追求典雅风趣,意味深长。在对历史深刻把握的基础上合理虚构,完成了对范仲淹这个刚毅、坚强,又有些文人气质的复杂人物的形像塑造。同时还完成了朱说周围的一个知识分子群的形像塑造,如朱文翰的胸怀天下、重诺诚信和以德为本的家风;慧通法师(朱说醴泉寺就读时的老师)的博学和润;含秋的嫉恶如仇等等。《长》剧在编剧和表演中,都融入深刻的思想表达,显示了作品内容上的丰富和艺术上的成熟。

范仲淹的人格和思想养成,离不开他青少年时代的家庭教育,也离不开他在那个时期生存的人文环境,换言之,邹平不仅是他身体的生长地,更是他思想的成长地,是他真正意义上的精神故乡。

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终生为民请命,虽九死犹未悔的战士,一个常以“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的民本思想家,范仲淹的崇高精神和民本理念,对于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无疑具有高度的意义契合。当前,中国共产党批判地继承历史遗产,赋予民本思想以全新的理论内涵。中共中央提出领导干部要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担当意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勇于承担历史重任和为人民服务的强烈责任感,意义非常重大。

穷范氏生平,就其政绩来说,从形而上的“庆历新政”,到触手可及的范公堤; 从屡败屡战的犯言直谏,到年近半百的陕西戍边……他以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绝决,彰显了古代士大夫为民请命的凛然大节和“拒腐败”、“秉民心”、“忧民情”的民本情怀。就其文学成就而言,除去千古流传不衰的《岳阳楼记》外,还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词作,苍凉豪放、感情强烈,为历代传诵。

 

四、

20181月,一个春意盎然的夜晚,《长》剧首演。在大幕徐徐拉开,灯光渐次明亮,音乐如泣如诉地响起时,一位孤独老人的形像,在低沉的古琴声衬托下,慢慢站起:冻云黯淡锁荒村,烟雪弥蒙羁路人。无边疾风摧夜店, 披毡吟啸弄古琴。”伴唱声从旁漫来,将时间一一淹没!我回头看了看同伴,他们的眼睛是湿润的,我的眼睛也是湿润的……

过去是难以忘怀的,然而必须与它诀别;

未来是伟大的,然而必须勇往直前地到达它!

《长白寒儒》有理由让我们相信,我们匆匆踏过的,也许不仅仅是历史,那也许是一种唤醒,一种警策,一种激励,一种嘱托。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