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余森华的头像

余森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5/27
分享

周振华,跪拜大地的艺术家

周老师是长者,文章题目直呼其名,恐怕有违礼数。不过,琢磨许久,几经更改,还是觉着这样更明了一些。跪拜大地,是周老师一本散文集的名字,也是众多名家对他品格的概括。若论艺术家,则是他在散文、散文评论、诗歌、报告文学与书法的诸多领域,均有很深造诣,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初识周老师,源于推动重建具有近690年历史的燕平书院,请他题写匾额。此后,很长时间,并没有联络。突然有一天,周老师托人打来电话,命我解读著名作家廖奔先生创作的《昌平赋》。这可如何是好,我对昌平历史的认知实在肤浅的很哪!终究推脱不了,只好赶自己上架。于是,经常向周老师请教,他也不厌其烦,渐渐增加了往来,也有了更多了解。不过,我震撼的是昌平地界上居然“潜伏”着这么一位了不起的艺术家!

周老师酷爱书法。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理事,他的书法全集交由中国书店出版、沈鹏先生题词,后来又入围荣宝斋的拍卖会,功夫自然了得。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先生说:“周振华以晋人书韵法度开蒙,自幼勤学苦练,这无疑为他的书法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敬仰王羲之,以致常常走进旷野,以一位书者的虔诚面向群山呼喊:‘跪拜羲之,拥戴书圣!’”的确,因他内心膜拜书法的信念支撑,方有数十年如一日的临池不辍。某日闲聊,我提及自己最近在练习《智永真书千字文》墨迹,只是有时白天工作累,下班回家就不想写了。他说:“那可不成,我昨晚读帖还读到十二点呢。这说明你啊,还没有把书法爱到骨子里去。”一刹那,他似金刚怒目,转眼间,又如菩萨低眉,表情的反差,变换着关切,让我温暖又惭愧。

他痴情文学创作。从文革末期发表作品开始,直至今天,无论如何烦劳,都不曾停止过写作。诗文集《原野恋歌》、散文集《乡音乡情》《跪拜大地》《温暖记忆》、散文评论集《真诚与感恩》等等,300多万字,是他呕心沥血的见证。他先后囊括了第四届全国冰心散文(集)奖、第五届老舍散文奖、“中国当代散文奖”一系列奖项,被评为第五届北京“德艺双馨”艺术家,又当选中国散文学会第三届副会长!所有这些,荣誉也好,成就也罢,周老师反而越发地冷静、低调,风轻云淡的,一刻不忘他创作的初心。

初心绽放,饱含着浓郁的情感。“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首《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曲作者、音乐家周巍峙老先生,是周老师的忘年交。他赞誉,“振华是农民的儿子”,“他跪拜大地的这份感恩之情质朴纯粹,他的笔触间常常充满深切而动人的真情;因此,他在离开农村之后,还能坚持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围着一方书斋,三言两语地记录瞬间感受,坚持用朴实纯真的语言描写农村大地的风貌,表达农民的生活和感情”。是啊,他的很多作品都取材乡土,但字里行间倾诉的,却不是那种“归隐田园”的自我陶醉。

我在想,只有当一个人超越了自我,才能托举起他做人的格调。阅读《周振华论书》,确信能找到这样的答案。他说:“书法的正大气象,来自书家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豁达胸襟和一颗向上向善的悲悯之心。”“书法家背负的三大使命:用手中的笔传承经典,讴歌时代,抒写人民。”此刻,他论述的重点,聚焦在 “家”的字儿上。换句话说,任何界别,这个“家”,不仅仅是“专家”,更意味着“大我”的担当,这或许就是对儒家“大学之道”的弘扬吧。

由道统艺,他的作品才会闪烁着人性温情的光芒,流淌着跪拜大地的酣畅。应当说,他的个性滋养,首要的是得益于家风传承。文革期间,他的父母成分不好,受过不公正的对待。平反之后,面对曾经折磨他的人遭遇病害,他的父亲反倒以德报怨,毫不犹豫拿出补发的200元工资,趁着夜色匆匆给人送去。在《我和父亲的那段岁月》中,他说:“我望着父亲的背影,疑惑不解,但更多的是敬佩。”从此,他多了一份宽容、知足和感恩。再者,那位在文革正凶的时候,冒险带他这个富农儿子去看病的薛大爷,周老师更是念念不忘。那个年代,难熬的还有穷。回忆小时候,想吃一口“纯面的馒头”,简直是奢望。以至于后来,喝一杯啤酒,打一个饱嗝,绷不住满嘴的面包香,也能叫他感慨一番。

推己及人,周老师不忘提携身边的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十年文联主席任上,他真心交朋友,不脱离艺术主阵地,成立了昌平曲艺家、书法家、音乐家、摄影家等十个协会,愣是把大家牢牢团结在一起。接着,鼓励大家抓创作,创办刊物、搭建平台,活络沟通,促进交流,营造良好的氛围,一步一个脚印,走得坚定。眼下,昌平文艺何以抵达一个更高的位阶,聚成一股气势,唱响未来,仍是周老师惦记的,可见他的用心。

或许,也是这个原因,周老师偶尔得空,会招呼我聊一聊近况。末了,他总说干好本职工作是无条件的,要是还能活用昌平文脉资源,紧扣时代主旋律,寻找和发现美,潜心写下来,吸引更多人关注昌平,为本地文艺事业出一份力,也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儿。在他眼里,好作品是硬道理,必须拿作品说话。这需要下大气力,要诵读经典、领悟真谛,要深入生活、体验真实,要千锤百炼、诉诸真情,这样才能出好作品。周遭的遇见,俯拾即是创作的题材,就看你用心几分、动情几许,甚至面对万物生灵,也能学会对话,那才算得上本领。文章是要有温度的,这温度来自对生命的敬畏、对文化的崇尚、对信仰的坚守。又说,别忘了:“记忆,是散文的种子。”他的教诲,是我时刻要铭记的!

周老师,就是这样的人。亦如他的名字,承载着一股豪情。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