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月亮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它可以让人寄托相思,排解忧愁,产生无穷无尽的联想,成为人们无法替代的精神伙伴。
我不用月亮去做那么多的联想,只是把认识月亮作为锻炼大脑的一种运动方式。锻炼了一段时间,每次都让我觉得精神很紧张,运动量很大,常常大脑转不过弯来。足见锻炼效果还是有的
月亮已经有45亿年的年龄,比地球小一亿岁。这个数字说出来,非常轻松,但是对人类来说,这是多么漫长呀。人类文明史只有几千年,想一想,这45亿和几千相比是个什么数字概念?
月亮每天升起落下,变换着相貌,一个月循环一次,亘古不变。是不是太简单,太单调了?然而就是这样的简单和单调,我还是说不好它的变化规律。月亮虽然是离我们最近的一颗星星,而且只有一个,而且永恒不变,可是对我们来说,还是太遥远了;日、地、月之间的关系还是太宏观了。
所以我不想研究,也没有能力研究它的奥秘,只是看看它的相貌。
我们都习惯把夜晚和月亮联系在一起,以为只有夜晚才有月亮。其实,白天也有月亮,因为阳光太强,我们看不到它。有时我们可以看见太阳和月亮同时悬挂在空中,多是在农历下半月(初十八、十九)的早晨。天亮以后,西方的天空,还有一轮近乎圆满的月亮,高高地在那里漫步。太阳出来时,月亮似乎还不急着下山,于是就有了日在东方,月在西方的景观。我们把这称作是日月同天或日月同辉。
月相有朔月、望月、满月、新月、上弦月、下弦月、残月、凸月、凹月、峨眉月等多种名称,每月有规律地循环变化。我不管那么多,只说弦月。关键是区分上弦月和下弦月。
我把月相简单概括为两种形态:满月和弦月。所谓弦月,就是不满的月亮,包括新月和残月、凸月和凹月。从月亮刚刚露出一弯细牙到圆满,再从圆满过后到只有一弯细牙,这个期间的月亮都是弦月。朔月我们看不见,就不管它了。
有的资料说,在月亮不满的时候,把亮的一面当作弓的弓背,不亮的一面想象成弓弦,弓弦在上的时候就叫“上弦月”,弓弦在下的时候就叫“下弦月”。我觉得这种说法不好理解。因为我们能看到的月亮,明亮的部分总是朝下的,也就是说弓弦总是在上面。我们也习惯把弯月想象成小船,小船的船口总是朝上的,不会倒扣过来。可以这样来想,把我们所在的位置当作切点划一条地平线,我们能看到月亮的多数时候,太阳都是在地平线的下面。而月亮是反射太阳的光,所以只能下面是亮的。所不同的是,上弦月的亮面略微偏向西,下弦月的亮面略微偏向东。
有一天(农历初二十二)我特别注意到,早晨5点左右,一轮稍凹的月亮挂在东方天空,明亮的一面朝下,略偏向东。像一条船,船头稍稍翘起。到了7点左右,天已经放亮,月亮升到了中天,变成明亮的一面朝东,略偏向下,像小船站了起来。我分析,这是因为太阳和月亮角度的变化造成的。这时太阳刚要生出地平线。
上弦月出现在上半月的上半夜,而且亮面朝西,在西方天空,所以简单说是“上上上西西”;下弦月出现在下半月的下半夜,而且亮面朝东,在东方天空,所以简单说是“下下下东东”。这样记上弦月和下弦月,是不是容易些?
月亮总是出来得一天比一天晚。到十五的夜晚,天黑以后,满月还在东方的天空。比初五初六的上弦月晚了五六个小时。对此我们不必计较。这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和月亮公转位置的变化造成的。我们区分上弦月和下弦月的时间点是以午夜为界限的。
到了下半月,晚上七八点钟的时候,太阳已经落下去了,月亮还没出来。月亮出来得晚,自然落下得也要晚。所以到第二天早晨七八点钟,月亮在西方还没来得及落下,太阳已经在东方升起来了。这才有太阳在东方,月亮在西方,同时悬挂在空中的景象。之后的几天里,其实每天白天都又月亮,只是阳光太强,看不见了。
归纳月相的变化周期,可以用三种方式。
一、从理论角度。朔月之后,月初(初二、三)傍晚时分,太阳刚落山,新月就在西方显露出来(注意,是显露)。然后由缺到圆,要经过十几天。这是上弦月过程。到了月中(初十五、十六)午夜时分,满月高挂在中天。然后由盈变亏,又经过十几天。这是下弦月过程。月尾(初二十七、二十八)黎明前时分,太阳快要出来的时候,残月才在东方升起来(注意,是升起)。接下来又是朔月,又是新月,开始新一轮月相变化。
二、从感性角度。太阳用光芒裹挟着月亮,一同在空中走了两天。月初,太阳扔下月亮,自己下山去了。天空暗下来之后,月亮从太阳的光芒中挣脱出来,弯起秀目,露出笑容。月亮并不急着追赶太阳,故意走得慢,让距离渐渐拉开。走了十几天,到了月中,两人的距离到了最远点,他们只能隔着地球遥遥相望。地球试图挡住他们的视线,但是没有成功,(地球太小了。但地球总有挡住他们视线的时候,这就是月食)月亮很兴奋,舒开了圆圆的笑脸。月亮继续慢走,让太阳自己在前面跑,以为这样可以和太阳的距离越拉越远。走了十几天,到了月尾,太阳却从后面撵了上来——因为跑道是圆的。太阳又用光芒抓住了月亮,继续裹挟着月亮一同行走。月亮无奈地闭上眼睛,又要过两天亮无星月的日子。
三、从几何位置角度。朔月期间,日、月、地接近形成一条直线,月亮在中间。月亮的整个暗面对着地球,所以我们看不见月亮。之后日月地的夹角逐渐变小(月在角上),月亮明亮的部分逐渐增大。经过十几天,日、地、月又接近形成一条直线,地球在中间。月亮整个亮面对着地球,所以我们看到的是满月。之后日月地的夹角逐渐变大,月亮明亮的部分逐渐减小。又经过十几天,日、月、地又接近形成一条直线,回到朔月期间。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虽然日、地、月的位置对我们来说很宏观,但弦月的形成还是不难理解。上半夜太阳刚从西方落下去,月亮在西方显现出来,自然是只有一个亮边,只能是亮面朝西;而下半夜太阳即将从东方升起,月亮先在东方升起来,自然是亮面朝东。
明白了月相的变化规律,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月食只能出现在满月期间,而日食只能出现在朔月期间。
我们的古人很有智慧,他们就是根据月相的变化计算时间的。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学一下?在晴朗的夜晚,抛开日历上的时间,仰望夜空,看看月亮是什么相貌,在什么位置。然后判断一下,现在是上半月还是下半月,接下来是满月还是朔月,挺有意思的。
古往今来,有无数文人墨客借月亮表达感情思想,也有很多对月亮的比喻,这里都不想提。我只想重复一个小姑娘的话:“月亮是个好。”贾平凹对这个小姑娘的话应该最熟悉。
我们不用每天都观察月亮的出现规律。尤其是下半夜,正是睡得最熟的时候,我们没有必要专门起来去看月亮。其实也不是每天都能看到月亮。只要在有月亮的晚上,偶尔想起来,看一眼就可以了。略微细心一点,看看是上弦月还是下弦月,推算一下大致时间。如果能算个八九不离十,就是有锻炼效果了。
我学习到这,也许有不专业甚至错误的地方,希望大家不要见笑,并予指正。我不是做科学研究,也不是搞科普的,更不能下科学结论,只是给生活增添一点乐趣。不准确的地方,千万不要往科学上联系。毕竟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