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的乡村大同小异,这里以老城为例说说海南的村落,可以略见一斑。
老城是个靠海的乡镇,由几十个自然村组成。从分布看,镇子的中心(老城区)是人口最多村子最密集的地方,村子密集得分不清前庄后庄,通常说的老城就是指的这个地方。其他村落向西向南两个方向远近不等地分散开;从位置看,老城区的北面是琼州海峡,东面紧靠海口的秀英区,西南两面才是广大的区域。这些村子虽然分散,村民却相对集中,村子之外几乎看不到房屋;从规模看,差距很大,少的只有十几户,多的有几百户。我的感觉是,这里的村子都相对独立,村民都很抱团。
离老城区比较近的村子,我去过的有迈岭村、龙凤村、龙吉村、才吉村、孟乐村、美造村、玉楼村等,还有的叫不出名字。我个人把老城镇分成三个部分:老城区、开发区、村庄。我想说的就是这些在老城区之尚未被开发的村子。
迈岭村处在最接近老城区的位置,老城河就从老城区和迈岭村流过。老城河又叫澄江,澄江路是老城的中心街道,据说澄迈县就是因此得名。过去澄迈县政府设在老城,后来县府搬到了金江,又几经变革,这里就只有老城镇了。老城区的澄江路依然是最热闹的地方,几里长的街道,从早到晚,街道两旁的商铺,路边的地摊,人群熙攘,十分拥挤。车辆在这里经过时,也像堵车一样,行驶缓慢。近几年,我只在这里看到这样的情景,而且一年到头,天天如此。
老城的中学和小学都在澄江路。周围的村子一般没有商店学校之类,顶多有个小卖部,大人买东西孩子上学,都要到澄江路来。早晨和晚上,你可以看到很多的家长骑着摩托车电瓶车接送孩子上学放学。幼儿园比较多,孩子有专门的校车接送。
进入二十世纪,随着海南的发展,老城成为了海南最大的经济开发区。街道加宽,楼房崛起,已经有了城市的气象。学校也多起来,一些大一点的村子也有了自己的学校,几所在国内名气很大的大学和中学还在这里建起了分校或附属学校。但当地的学生大多还是在原来的老学校上学,一些新建的学校倒像是专为新来海南的人建的,一些不在老城的人,也来这里上学。
商店也是,虽然在开发区也有商店市场,但是比较冷清,人们都舍近求远到老城区来买东西。有人说,是因为这里的蔬菜新鲜。其实,买的人多了,自然就新鲜。开发区的市场买东西的人少,蔬菜怎么能新鲜?看来人们习惯的改变,还需要一个过程。
这些分散的村落大多还是吃地下水。村子里有一个水塔,这是老城村落的一个特点,似乎水塔就是村子的标志,也是村民集中的一个理由。用水泵把水抽上水塔,再流进各家各户,就像自来水一样。据说这里的地下水富含硒等稀有矿物质,对人的健康有好处。
新时代也给村子打上了烙印,很多家都盖起了小楼,院子里有汽车、摩托车、电瓶车,偶尔也有自行车。但各个村子的步伐并不一致,有的村子一个小楼也没有,都是原来的平房,院子里养着鸡鸭;有的村子全体都盖起了小楼,二层三层四层不等,形成一个别墅群;有的村子则有平房有楼房,相映成趣,倒也显不出哪个豪华哪个寒酸。保留的平房大多是用火山岩砌成的,包括院墙,巷道,用的也是火山岩,很整齐,很干净,很坚固,有韵味。
比较特别的是美造村,它隐蔽在一片树林里,在外面什么都看不到。这是一个小村,村子的周边也修筑了水泥路和油渣路,围着村子走一圈,还不到两公里。从外面看,全是树木和荒草,根本想不到里面会有村庄。有几条路通进树林,沿路向里走,逐渐就看见了房屋和院落。这个村子还都是平房,没有一个楼,完全是原始状态。附近的道路和水库都是以美造命名的,说明这个村子虽小,也没有什么变化,却有一定的历史了,是个老村子。如果是战争年代,这里倒可以做一个短暂隐蔽的场所。
年代最久远的村子大概要属罗驿村,我打算专门写点东西,讲讲罗驿村,这里就不细说了。
靠近开发区的村子,受城市化影响比较大,比如孟乐村、迈岭村、才吉村等,如今已经建起了统一的住宅楼,原来独家独院的布局变成了小区式的格局。村民变成了业主,由过去关上大门就一家的生活方式进入了走出房门就是公共场所的生活方式。
这里的村子都有一个属于本村的祠堂,有的还直接叫庙。不论人多人少,不论住房有没有变化,这些祠堂还都完好地保留着。村子越大,祠堂修建得越有气派。厅堂设计,外观造型,廊柱台阶,围墙大门,位置环境,包括大小门上的对联,门前的狮子,都很讲究,显示出比较深厚的文化内涵。村子里大一点的家族,还单独有自己的祠堂。此外,在村子里的街头路口,还有一些小的佛龛,用水泥建成。里面放着一个或几个塑像和香炉,可以看出,经常有人在这里上香烧纸。我觉得,对这种祠堂文化,不能简单地用迷信来解释。
据说这里的村民有个习惯,一个家庭,大多是女人出去干活,男人在家。我到村子去散步,也确实看到在门前路旁树荫下,坐着塑料凳,摇着扇子乘凉聊天的人,大多是男人,几乎看不到女人。老城本就是农鱼兼有的镇子,如今开发建设火热,打工挣钱的机会有的是。要说到外面干活的究竟是男人多还是女人多,也许不好说,但在渔船上,稻田里,果园里,工地上,还有小区保洁,街道清洁,你会觉得到处都是女人劳动的身影。唯一被男人独占的,只有保安。街上散步遛弯的,多是男人,而骑着电瓶车来来往往的则大多是女人。她们说话的嗓门特别高,有时五六个女人骑着电瓶车,一路大声说笑着,欢声播撒,风驰而过,就像一群娘子军。还有一个现象,如果是男人和女人共骑一辆电瓶车,那一定是男骑女乘(出租车除外)。不知这是偶然还是习惯。
一个村子变成一个小区,除了安置原有的村民,还接纳外来的住户,这是老城城乡结合,共同发展的一个特色。而一些没有变成小区的村子,还在讲述着老城的过去。老城的发展很快,称得上是日新月异,将来会不会把所有的村子全都变成小区,让整个老城成为一个纯粹的城市,我无法预测,但是,我很羡慕这里还没有变成业主的村民。他们既可以体验城市的繁华与热闹,又可以守护乡村的质朴和宁静。村子离城市只有几里路,往返只需十几分钟,有台电瓶车就好。
老城新建的小区、办公区、工厂和学校可以在村子之间的空旷处。我希望这些还没有成为小区的村子能够继续保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