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邵学军的头像

邵学军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07/29
分享

“太原晚报”刊头记

 “太原晚报”四字,可不是简单而来的。

有些经历,说远不远说近不近……四十年白驹过隙,曾经的,渐为历史尘埃,如再不叙述,往后真就难考证了!

1982年,我考入太原理工大美术专业。杨士忠老师教我们文化课,主讲美学“中外美术史”,来年冬季,调到“太原日报”,任副刊部主任,文艺评论版编辑。

杨老师,了解我上学前走街串巷油漆家具,以及从反面画“玻璃画”,听我讲过吃百家饭的曲折经历,多次鼓励我可以用记叙文一篇一篇写出来。

因这层关系,我经常去副刊部,也断断续续发一些小文,但更多的还是画些插图。

1984年开春,有次去编辑部送稿,记得杨老师和陈建祖,耿长春几位编辑们,每个人都喜气洋洋在议论:《太原日报》计划由4开4版,改为对开4版。没过多久,再去送画稿时,看到的已经是对开大版面了。

1985年腊月的一天去交稿,正遇大家谈论:之前创刊的“太原晚报”,因形势原因停刊,现在决定复刊,副刊部,究竟抽调谁去参加组建?

我的画稿,杨老师看过,还要去美编室,经漫画家“和非”老师,与画题图的乔居中老师指正,最终由主画插图的韩跃刚老师决定。

乔老师,五十多岁,一口浓重的祁县话,两年多的交往,相谈甚欢。

临近过年,乔老师接受了一项新任务:主抓“太原晚报”报头设计!这下可难坏了,有人主张集毛体字,多数人认为日报已经是了,要换新风格。有人提议请薄老,有人建议请书写“中国人民银行”的阳曲县老乡马文蔚老先生,也有人支持请当今省城名家题写,但立马有人反对,认为格局小了。后来,声音最多的是推举明末清初山西大书家傅山先生的字体。

哈呀,这可不是一句话:没现成的字样!况且,傅山先生流传最广的多以“连绵大草书”为盛。在当时那个年代,可供参考图书资料少之又少。乔老师骑车子跑遍了解放路,五一路,桥头街等各个新华书店,几乎大失所望,只在古籍书店,下功夫翻阅见几本小楷《千字文》《金刚经》《周易》,及山水画册页小字题款,也都是行草书。后来不死心,又去省博物馆,查看了不少条屏卷轴,把最接近要求的单独字,都拍照下来。

当把照片冲洗出来,眼前是一大堆书风各异,大小悬殊的海量碎片!经过按单字分类排列,再一组一组逐字比对。“太原”二字最多,大概有二百六十来组,辨识度较高的只有十几组,而且大的字如拳头,小的仅绿豆大小,偏旁点画用放大镜看都吃力。“晚”字四十多组,完全是上下呼应的一笔连绵大草书,并不是可以横排的单独字,还有几个,却是密不透风的颜体字。“报”字一个也没有。只好把几个“幸”字当作繁体“报”字的偏旁,又找了几个“服”字,剪去月字旁拼接到一起,再一组一组比对。啊呀,眼前简直是一群衣衫褴褛的乞丐帮,看着都快哭了!

为了不受干扰,乔老师把所有资料搬回家里鼓捣。

那时候,我在社会上牌匾题字已有了点小名气,把仅有的赵孟頫《胆巴碑》《妙严寺》魏碑《张猛龙》等几本字帖送去,提示乔老师:傅山学二王也学赵体,又多以魏碑参合题字。乔老师翻看了字帖,眼前一亮:有方向啦,对,咱们就来个去粗取精的二次再创作!

于是,我俩就各自在字帖里逐字查找。同样,能查到的,笔法不一致,况且又是无“报”字!硬着头皮折腾了好几天,算是拼凑齐了。

《张猛龙》《始平公造像》,用笔苍劲方直,结体严谨,字字雄强,开张洞达,金石气贯穿始终,虽可参考,但与傅山笔法相去甚远。乔老师紧皱浓眉,不停嘟囔:怎么能把傅山的风格揉合进去呢?

我又问蔚继洋兄借来《石门铭》《郑文公碑》《张黑女墓志铭》,乔老师一看,就如见到久别的故人,心灵为之一颤:要的就是这古朴劲儿!

贴中每一字,皆屈铁篆隶,点画笔笔独立,圆润含蓄,骨力内藏,笔画搭接处多空断,整体排列又笔势舒缓,笔力沉涩,从容中见紧密,斑斓间现恢弘,非常符合傅山晚年宽博方正,又舒宕箫散的高古书风,可谓:“荡荡乎君子,穆穆乎仁人”的大儒风范。

把找到接近风格的字,保持魏碑结构体势,又逐字将傅山用笔揉合进去,但也不能直接用,它还需要一个转换过程:画墨稿!

接下来,用半透明硫酸纸不停的拷贝了十几组,风格接近了,大小又悬殊!还是无法采用!后来,想了个土办法,描到玻璃上,拉上窗帘,用手电筒对着墙面简单缩放调整大小后,再描下来。怎奈,每次描底稿都因玻璃厚度的错位偏差,导致结构出了问题。

后来,找来了透明塑料片,这回可是零距离,保证无偏差,问题又出在针管碳素绘图笔,在塑料片描不上!急得乔老师额头出汗,我忽然想起画玻璃画时,毛笔无法用墨汁,在肥皂上蹭几下后就能画了,于是就把洗衣粉稀释后,吸入笔管中一滴,果然吃墨描上了,然后,再把毛笔蹭一下肥皂,填补字中的大空白!

墨稿,虽然画出了,总是感觉整体笔意不够含蓄,傅山精神气不足。

那天黑夜,因骑车子一路上坡回西矿街,半路突遭大雪,只好推着车子顶风逆行,出汗把衣服整个都湿透了,回去就发高烧,病躺了好几天。

当再去找乔老师,只见一张完美的“太原晚报”墨稿,已完成了拍照制版,正静静地压在他家矮茶几玻璃板下。我愣了一下,咋?又调整啦?这是参考啥字帖了?乔老师魁伟的身材,笑眯眯的,可爱的就像一个大男孩:“暂时保密,给你半个月时间,猜不对了我再告诉你哈”,我不好追问。后来人们偶尔问起,他只说是傅山集字,并没向外更多透露。

最终,1986年3月1日,《太原晚报》复刊。

大家看了这四个字,既陌生又熟悉,称赞之余,疑惑曾在哪见过?

这就是出于大家共同对傅山先生的热爱,也是乔老师合众家之长,集多体揉合的高妙之处。

七八十年代,对于我只是青年,对于零零后生人,已是隔代,听一段往事,犹如谈及唐宋一般遥远。

谨以此篇,记述过往,奉赠后人。

 

    2024.7.28 邵学军于 北京荣宝画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