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暖还寒,院子里的梅花开得正艳,杏花也不遑多让;散落各处的李花寂静无声,只有一阵沾衣欲湿的斜风细雨暗通曲款,李花便纷纷飘落,嫣然花瓣雨。于是,暗香浮动。垂丝海棠含苞未放,还不见朵朵姑娘。即便是再一次地借问卷帘人,也还是答复,“海棠依旧”。那几树白玉兰,倒有些气节,虽然处于人家的小花园里,还是努力地开出了花,宛如“雪莲”,有两支居然伸出了篱笆,颇有些仙风道骨。会所旮旯里那株粉白色的可不是李花,那是所谓的“日本早樱”,有些风姿绰约的况味。
唐代白居易有诗云“小园新种新樱桃,闲绕花枝便当游”,明代于若瀛有诗云“三月雨声细,樱花疑杏花”,都说明我国老早就有赏樱花的习俗。《樱大鉴》是岛国学者撰著的权威性樱花专著,系统地阐明樱花原产于我国喜马拉雅山麓,后传入东夷。
西安赏樱花的地方首推城南青龙寺,西交大的樱花也闻名遐迩,不知怎地,但我却想去大明宫。
大明”一词见于《诗经 大雅》中的《大明》篇,讲的是当时西周的大贵族们在宴会上,歌颂自己先祖功德政绩,描绘了王季、文王、武王三代的创业史,表达了’天命无常,惟德是辅‘的观点。按《毛诗序》的解释,就是“文王有明德,故复命武王也。文王、武王相承,其明德日益广大,故曰大明。”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出自王维那首《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向世人昭示,这就是盛唐。可以说就是当时天朝上国——“堂堂中国,四方来贺”的形象描写。
从西门进入,首先看见一队“唐三彩”的西域商队雕塑。体现了当时西域各国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世界中心长安城的熙熙攘攘。
紧接着映入眼帘的就是打马球的场面。高头大马上,清一色的唐代美女,马球杆高擎,俨然久经战阵,沙场邀兵的“千牛卫郎将”,简直有些“不爱红装爱武装”的气魄。可事实上,据《旧唐书·郭英乂传》和《新唐书·敬宗本纪》记载,驴鞠——这一独特的女子体育运动,即骑驴打球,却频繁出现于高等级人群乃至皇家的生活之中。据说这个已经在近几年的考古发掘中得到了证实。这样说来,这里如果是唐代女子“马球队”,那应该骑的是毛驴,呵呵。
走过马球场,沿着塑胶跑道向南,道旁的林子里有两株白色的玉兰花十分招人喜爱于是就索性去拍了两张。当日天气有些不是很明朗,云层很厚,所幸不是雾霾。
路前行,一座学校迎面而来,“茂林修竹”,“屋舍俨然”,走到正面一看,才发现贾平凹题写的校名“大明宫中学”,字体用的中锋,符合老贾一贯爱好。
这所中学面南背北,处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腹地,环境之优美静谧,着实让人不能不说当时的选址人,真是个“天才”。
沿着学校门前的道一直向南,是片尚未着叶的林子,国槐、泡桐等混杂罗列。迎面的一颗桐树,虽然没到“桐花万里丹山路”的时节,但疏疏朗朗的枝条勾勒出了一幅打眼的“球形树冠”素描画。
绕过林子,去往丹凤门的路上,几棵柳树挂了新绿。不由得想起当年秘书监长官贺知章在天宝年间吟唱过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丹凤门是大明宫的南门,号称唐朝的国家象征,位于唐长安城北侧,始建于唐高宗龙朔二年。巍峨高大的丹凤楼与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遥相呼应,构成大明宫的中轴线,是唐朝皇帝出入宫城的主要通道,也是唐代皇帝二百多年间举行登基、改元、宣布大赦及举行宴会等外朝大典的重要政治场所。丹凤门为五门道,是中国古代都城城门建制的最高规格,也被称为“五门”、“凤门”等。丹凤门规模之大、门道之宽、马道之长均为隋唐城门考古之最,建筑体量比天安门还要大,被考古界誉为“盛唐第一门”。
丹凤门边上的广场上,有人在打羽毛球,有人在踢毽子,最为惹眼的是四个老头在玩飞盘,有种“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的通感。身手快捷,可以说是“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闻名已久的大明宫电影院就坐落在广场的东面一侧,据说可以一次容纳两三千人,当年盛况空前,如今有些许落寞了。
广场北尽头是一个大的封土堆,没有过去看,应该是含元殿遗址。一路经过宣政殿,紫宸殿,还看见含凉殿及保温宫的牌子。在含凉殿附近一片李花争奇斗艳。也不知道当年的这里是否也种满了李树?《推背图》中有“一树李花都惨淡,可怜巢覆亦成空。”,也不知道是不是描述的这边这片李花林?
经过李花林,前面不远处是一片梅花海。没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没有”霜禽欲下先偷眼“,更没有“粉蝶”,密密匝匝,宛若桃花,“暗香”倒是有,引人驻足。
正春色三分,二分流水,一分尘土。跨过一个石拱桥,一泓清水跃入眼眸。宁静、沉稳,让人想起朱自清笔下的秦淮河以及南京的莫愁湖。
人家说“春江水暖鸭先知”,在这里凤池里几只肥大的鸭子在快和地游弋,凤池边上一处柳色翠绿,映衬在两枝梅花的背景里。还不是桃花的季节,只好说,“柳外梅花三两枝,凤池水暖鸭先知。”
再转过一个路口,满目的玉兰花风情万种,千娇百媚。其间乌鸫、喜鹊、渡鸦、戴胜等千转百回,道旁的柳条随风舞动。有种“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的感觉。”的况味。正如中书舍人贾至那首《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诗中所讲“禁城春色晓苍苍”,“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
一路向北,走到了《八十七神仙卷》群雕前,看见那两个高大威猛的金甲神人,恍然以为是门神“秦琼”、“敬德”,再看看其携带的兵刃,才知道绝非像显凌烟阁的那二位。
《八十七神仙卷》以道教人物为主题,描绘了天庭朝会的盛大场面。画面中绘有东华帝君、南极帝君、扶桑大帝三位主神,十位神将,七位仙官,六十七位金童玉女。
作品吸取了中国古典绘画构图的精髓,采取“散点透视”手法,在一个狭长的画面中,八十七位神仙平行排列于同一视线上。三位主神处于画面的视觉重心之上,在众神的拥簇之下彳亍前行。画面中的人物互相遮挡叠加,每一个人物安排得错落有致,没有一个完整形象,画面的空间感和节奏感十足。将每个人物的头连接起来,构成了一条起伏的曲线,形成了律动的画面效果。画面统一而有变化,规律而不呆板。充分体现了中国绘画自由、灵活的独特构图范式。可以比肩《朝元仙仗图卷》。
游荡大明宫,终究是绕不过玄武门的,这个是“天可汗”李世民身上抹不去的一笔。其实当年,没有“玄武门之变”,就会有“昆明池之变”,“无情最是帝王家”嘛。只是,李世民是一个好皇帝,那就是“天选之子”。
春上大明宫,在青龙寺樱花还未盛开的时节,交大樱花还在萌芽的阶段。正所谓“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来,伙计!登上龙首原,一起去看大明宫,如何?(”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