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石国平的头像

石国平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111/11
分享

心心之念

心心之念


在对婴儿启蒙教育时,总会遇到这样的情景:父母会指着电视机告诉他,这是电视机;指着沙发告诉他,这是沙发;拿起一本书告诉他,这是一本书;拿起一支笔告诉他,这是一支笔;指着街边的树木告诉他,这是一棵树;指着身边的河流告诉他,这是一条河;指着眼前的湖水告诉他,这是一片湖;指着远处的山峰告诉他,那是一座山。

在一个孩子眼里,山和水,人和物,一切都是陌生的概念,都是一幅崭新的画面。人生之初,纯洁无暇,初识世界,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告诉他什么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什么是水,他就认识了水。人生之初,就像一张白纸,在上面画山是山,画水是水,是一个人最好的塑造之时。“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人们一个德行高尚的人比作刚出生的婴儿一样纯朴,足见婴儿之纯真。一个人来到这尘世间,最初都是懵懂无知,纯洁得不能再纯洁。一个人从懵懂到逐步认识这个世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人的成长史。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却是一个人从一种境界到另一种境界的升华,是一种内心的跨越。

苏轼一生颠沛流离,崎岖坎坷。在他六十一岁之时,遇上宋徽宗继位,大赦天下,他才得以离开流放之地澹州启程北归。也就在这个时候,他得知小儿子苏过就任中山府通判。子承父业,走上仕途,这该是一桩好事吧,但历尽官场沉浮的东坡先生却有着不同的感慨。于是,正在归途的他赶紧给自己的儿子赠送了一首诗: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四句诗,前后两句竟一模一样,与其说是一首诗,倒不如说是一道偈子。诗名为《庐山烟雨》,全诗描绘的也是庐山烟雨,钱塘潮涌。这是人世间最美的风景呀!但在耳顺之年的苏轼眼里,迷蒙的庐山烟雨,壮阔的钱塘大潮,却也不过如此罢了。那么,作为一个普通人,当初为什么会那般地向往它们呢?还不是一个人心心念念的一种执拗么?

真可谓此一时彼一时啊!当初一贬再贬,一路向南,即便不是“咎由自取”,却终究是心心念念,心有不甘。能打磨出“一簑烟雨任平生”的诗句,在我看来,并非是东坡先生的豁达,倒像是一种自律式的箴言。

年老的苏东坡在他的后半生真的修炼到了平心静气超然物外了却余生的境界了么?当然没有!当他再次接到朝廷一纸召唤时,在他生命的最后一程,依然是欣然受诏,义无反顾地北上,直到途中客死他乡,生命戛然而止。“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我们宁可相信这是苏东坡在屡次被贬后的酒后呓语而已。

当然,这并不影响一个父亲对自己儿子的教诲。

想一想,这人可真是有意思的很呢!

看不开,放不下!常被看作是庸人自扰,却还有一种境地是,看得开,放不下!那注定也是一种内心磨难,如若最终能真正达到“看得开,放得下”的境界,也是折磨人又淬练人的一种修炼过程啊!

人之初,幼稚单纯,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当一个人有了一定的阅历之后,便可以达到一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但这并非是最好的境界,最好的境界则是回归到最初的见山依然是山,见水依然是水。这恰恰是苏东坡用一道偈子教导小儿子苏过的那种境界。如何最终达到那种看山依然是山,看水依然是水,这需要人生开悟,大彻大悟。只有学深悟透,才能真正明白山水自然的可贵与美好。

可尘世之中,美好与愁苦却是一对儿卵生兄妹。

有千般期待,就会生出万般遗憾。把自己的妄念看得清,才能把自己看得清。未来之路多崎岖,人生之路多坎坷。禅宗讲“无念为宗”,可尘世之人,谁能做到无念呢?只不过是做到不要有妄念,就已经足够了。妄念是造成一个人行为张狂的动因,消除妄念才能超然脱俗,豁达才是人们崇尚的境界。

没有追求的人生不会是精彩的人生,倘若因执著而生出某种执念,形成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焦虑心态,痛苦反而会如影随形。

尘世之人,若是能够做到看淡放下,或许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可这又谈何容易呀!

有一位朋友,他正在某岗位做“一把手”,他跟我谈了近期他的一个烦恼,说他的一位副职,工作没挑剔,扛扛的,但就是有一个缺点,只要遇上各类荣誉什么的,一定是当仁不让,照单全收,而且丝毫不顾及他人,如若不遂他心愿,就会直接找上门来理论。他的说辞很直白:单位的许多工作都是他分管的,都是经过他的努力才做好的。为此事,让作为一把手的朋友烦恼不已。模范也好,优秀也罢,论功行赏固然没有错,但有时候还要适当顾及到别的因素。但此君总是当仁不让,觉得这些都该非他莫属,给他多少好处都觉得理所应当,要不就摞挑子,要么就使性子。

我说你可是得好好跟你的副职谈谈了。朋友一脸愁容地说,谈了,谈得不止一次两次了,可这个副职却固执己见,让他左右为难。毕竟,作为一把手,要考虑得更为全面,要各方面因素都得照顾到。

可是,这位副职就不这么想。遇上这样的事情,确实让人心烦。但这事还真得理论理论,不能一味地迁就他。跟他讲通道理,也就解决了。朋友笑笑说,要是能讲清道理,早讲清了。他已经是一个中年人了,就是因为他这一偏执性格,所以多年来一直是一名副职,要不早成“一把手”了。他最大的短板可能就是没有学会放弃,没有学会谦让。有时候,放弃才会有更大的获得,谦让是每个人必备的品德。可是,就是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不懂,更做不到。

任何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对某个人来讲,过分看重它,就是一件大事,甚至于成了天大的事。所以,生活中常常发生一些人为了职务、荣誉、职称,同事之间争得头破血流的有之,争得面红耳赤的有之,挣得顾不得情面相互拆台的有之。

曾经有一段时间,有一件事在网络闹得沸沸扬扬,一个堂堂的央企董事长,为了求人推荐入选院士,竟然大打出手,将两位老院士打得头破血流、骨折住院。这样的结果,听听都觉得不可思议,可是,这样的事件却在现实生活中屡屡发生。旁观者都觉得不值得,可当事者往往执迷不悟,为了某一个荣誉、职称、职务、头衔,穷尽各种手段,闹出各种笑话。你说他是自私狭隘、任性偏执也罢,你说他利欲熏心、为所欲为也罢,但这种情况为何屡屡发生呢?

常言道,人心不足蛇吞象。生活中确有这么一类人,他们不是碌碌无为之人,总想干出一些名堂来,但就是对荣誉、职位垂涎三尺,遇到就抢就争,往往不择手段,让人大跌眼镜,说穿了,就是“吃相”不雅,让人不屑。与淡泊名利形成对照,沽名钓誉,也许才是他的本真。他们所做的一切,就是为自己铺路架桥,作为晋升的名片和钥匙。现实中就有那么一些人,站在这山,发现那山更高,沐在此水,又想到那水更净,欲壑难填,永远没有满足的那一天,追名逐利,不善于反省,活得当然就很累。

李白曾发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莫非那些荣誉,那些头衔,就是借力了,这样上得青云,也未必就是高高在上的那种心境了。《易经》中讲“九五”即为尊,“上九”则过犹不及,并非是芸芸众生所提倡的境界,倒是对“初九”充满期待。如果时时处处持有一个平常心,才能让人平心静气,才可尽享那种坐看云卷云舒的美好。

《水浒传》中的花和尚鲁智深当初下山之时,智真长老送了他四句偈语:“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迁,遇江而止”。这应该是一位高僧对他弟子未来人生经历的预判和规劝吧。鲁智深出身绿林,看上去那真是“两只放火眼,一片杀人心”。让这么一个人充满原生态的人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的确需要栉风沐雨久久为功的磨练。鲁智深在“坐化”之前才真正明白“圆寂”之意,总算是没有白当一回出家人。他死的了无牵挂,他的人生目标得以践诺。

人生处处可修行。这个修行是修为,是修身,是修德。它需要一个人倾其一生去探究,去实践,去顿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