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晚秋的一天,参观完宁武关,带着对英雄崇仰敬佩的激动心情,离开宁武关驰骋前往偏关。宁武关起步到偏头关收费口要100多公里路程,下了高速口沿着峡谷前行,道路两侧到处可见这种标语:保护一片绿地,撑起一片蓝天。两侧的土山上绿化搞的虽然没有山西右玉那样庞大恢弘,但是山上到处都是育林坑。可见当地领导对植树造林的重视。
偏关县古称林湖、始称偏头关、偏头寨,五代置偏头砦,元改偏头关,清改称偏关县。
偏关县位于山西省西北边陲,处于黄河南流入晋的交汇处。北依长城与内蒙古清水河县接壤,西临黄河与内蒙古准格尔旗准格尔旗隔河相望,南与河曲、五寨两县相连,东于神池、朔州两县(市)毗邻。县境东西长60千米,南北宽58 千米,全县总面积1682平方千米,总人口有15万人之多。
偏关县的由来,据《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 “偏头关东连丫角山,西通黄河,与套虏仅隔一水,其地东仰西伏,故名。” 又据《偏关县志》,城临偏头关,以关名县。
偏关县属黄河水系,主要有黄河支流的关河、县川河、杨家川河,除黄河外,其它河流一般均呈东北——西南发育。偏关县大部隶属关河和县川河流域。
收费口出来急驶半小时先到达偏关护城楼,它位于偏关县城西山岗上。又因坐落于形似虎头的西山之上,也叫虎头墩。它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偏头关2000多座烽堠的统领,传接四路烽火(东接平鲁卫、老营堡一带;东北接水泉堡一带;西北接老牛湾堡一带;西接河曲城、西关河口一带。)及护守城池;山西镇的信号先从此楼发出。明清时期,护城楼建筑雄伟,一直是偏关的地标性建筑。可惜上世纪中期,护城楼惨遭拆毁。我们这次之行恰逢护城楼也已修缮完毕可以登楼一睹它的风采。
现有护城楼南北长70米,东西宽36米,堡东开拱门,外包砖内填素土,素土夯实,城墙上砌筑垛口,护城楼方型,护城楼通高28.8米,墩台高12米,墩台宽28米,护城楼身高19米,总宽20米,为2011-2012年偏关县政府斥巨资在原址上复建,钢砼木仿古建筑;将辟为偏关的边塞文化博物馆,融入偏关的边塞旅游区;是偏关县实施“文化旅游县”发展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
站在偏关护城楼上,居高临下可俯视县城全貌,可瞭望周边山脉的动向;可以观察到四周烽火台的信息,古老的建筑在当年修建时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当年有外寇侵犯时,这里第一时间收到烽火消息,及时通知城堡守备军,做好应战的准备。站在护城楼上仿佛看见周边的烽燧狼烟,号角声响,将领指挥千军万马气势磅礴的铿锵之声。这正是:“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
从偏关护城楼下山,沿着偏关河边公路我们见证当年沿河筑堤,规模浩瀚,始称“九塞屏藩”的古城墙;现在所存的城垣形状不规则,城高10米处包砖石,南门至西门一带,砖石大部犹存,气势雄伟。西墙、北墙多为夯土墙,东部城墙已毁。
绕过城墙一座雄伟的城门楼赫然出现在眼前。故关是古关,却是近年来的翻修之作,鲜艳地矗立着。它是一个彩绘的三檐三层的雄伟建筑,朱红的柱子,雕刻着各种图案的横梁和栏杆;富丽而堂皇。门楼上悬有“偏头关”三字的木匾,落款为“胡富国”——一位前任山西省省委书记。偏关旧称偏头关,与宁武关、雁门关并称“外三关”,为三关之首。因关城“东仰西伏,似人首之偏隆,故名偏头关。”又因“偏关突出雁门、宁武西北,如人首之偏隆,此偏头关之所由名也。”从明建文年间(1399-1402年)至正德十年(1515年)的100余年,在偏关境内不断增修长城,形成强大的军事设防。沿河筑堤,规模初备,始称“九塞屏藩”。
要说清楚偏关的来历并不容易,如果看一眼偏关城周遭星罗棋布的烽火台,如果将偏头关放置在长城建筑格局中考察;一切便豁然开朗。临关河,靠塔梁,地势险要;老城虽处低谷,视野却奇异地开阔,四面八方几十座烽火台的风吹草动都看得一清二楚;只有这里应该是边地信息汇集的最佳位置。
“雄关鼎宁雁,山连紫塞长,地控黄河北,金城巩晋强。”这是古人对偏头关的赞誉。“黄河曲曲涛西下,紫塞隆隆障北环”。明人崔镛的《偏头关》诗说明了偏头关在当时边防上的重要地位。
明代时的偏关边防,比宁武、雁门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因为偏头关北接蒙占高原,西隔黄河与鄂尔多斯高原相对,内、外长城在关东的老营堡处相接,而600多年前明初的蒙古贵族势力不断侵犯边界,屡犯晋西北,偏头关首当其冲。
到了明弘治年间,蒙古鞑靼部达延汗统一蒙古后,经常率兵南犯;嘉靖年间,其孙俺答汗就率兵数次人侵偏头关。隆庆初年、蒙古骑兵再次由偏头关西北入侵,进犯岢岚、岚县,并深入晋中地区、所到之处,杀掠殆尽。由此可见,明代中期的偏头关、是蒙古骑兵和明朝军队较量的重要战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偏关也是晋西北根据地。
偏头关从五代开始就是边地镇关之一,到明代,其军事地位更加显要。偏头关的兵员从哪里征来的?从现在偏关人的方言判断,偏关一县的人,都应该属于西凉军后裔。一个证据是,他们的方言和口音与今天宁夏、甘肃一带的方言别无二致,例如“偏关”,偏关人发音“偏”近于“皮”又不是“皮”,从发声学角度应该是齿间磨擦双唇爆破音,一般人还真的不好把握。
还有一个证据,偏关人口味近酸;常吃一种酸饭,就是将糜子米发酵煮食,熬熟为粥,捞食为饭,四季如此;竟与宁夏的酸酱饭一脉相承,这也是干旱地区生出的一种止渴法子,非常有效,食之不忘。近酸的食习,延及偏头关过去所辖的河曲、岢岚一带,甚至随着“走西口”的脚步漫到土默川、河套川。
想那西凉故地,自古以来英雄辈出;西汉有李广、李陵,东汉则马腾、马超,一直到晚近的马氏家族,都是能征善战的将才,今天,英雄的血性经过千百年的淘洗沉淀,实实在在地落在民情风俗之中。
守关将士的后辈们,偏头关自设关以来的将士换过多少?不知道。但可以肯定,偏头关守将个个都是不避斧钺刑天争神的英雄。每一位守将来了之后,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筹资修筑长城。偏关的长城修过好几茬,规模或有大小,形制也有区别;一代代守将修筑长城的认真和尽责却是一脉相承的,读《偏关志》《山西通志》,每一尺长城的延长,每一个堡寨的修筑,都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如果将主持其事的兵宪大员们的名字连缀起来,完全可以写出一部厚厚的长城传。
偏关长城的走向,似乎就是偏关人性格的一个象征,忠贞而坚韧,不屈而固执。偏关有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叫做万世德;这个人生在长城边,长在黄河畔,能文能武,一直做到兵部侍郎;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传说,今天的万家寨水电站就坐落在万世德曾经驻守过的堡寨旁边。他治县有德政,名播四乡,他抗倭有功勋,绩载史册,这个人无疑是为那个纷乱的大明朝添加色彩的风云人物。
民间关于万家的口头文学倒生动得多。甲申之变,明朝灭亡。清军入关,当清军一路攻城略地进入偏关之后;明朝重关的将士们当然心中是不服的,但大势所趋,谁也不能说什么。有一天,万家老宅的门首忽然挂出一辫子蒜来,万家的仆人出来说,是女主人命令挂出来的,为的是驱避满人的腥膻之气。不久,大同总兵姜镶降而后叛,万世德长孙万炼积极谋划其事,偏关老家的媳妇忙着为起义筹备钱粮。姜镶兵变失败,万氏一门纵火自焚,百姓无不为之涕下。“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需生入玉门关”“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而偏关城也在一片大火之中结束了它作为华夏重关的历史。
偏关城历经明清两代兴建,规模大展,尽管四面环山,地处盆地,但随着东高西低的山势,像一只头枕塔梁山,卧于关河川的巨犀,又称“犀牛望月”城。
古时关城内有寺庙108座,建筑宏伟。“雄关鼎宁雁,山连紫塞长,地控黄河北,金城巩晋强。”明山西巡抚何乔新对军事重镇-偏头关给予高度评价。
城内主大街纵贯南北,楼房林立,商贾云集,街市一新。明清建筑古民居,青瓦房舍,各抱地势,一展古朴古香的风韵。城中央的钟鼓楼,石基砖拱,红墙青瓦,飞檐歇山顶,雄姿稳健,十分气派。
如今,偏关古城的古建筑大部分已荡然无存,只留得南门城楼和鼓楼还能显现出当年的气魄和威严。走在古城的老街上,到处是车水马龙的景象,商场超市遍布其间。很难想象,就是在这片土地上,在这晋陕蒙的边塞小城,在历史的进程中曾经发生过那么多可歌可泣的动人的故事。
偏头寨东靠双凤山,西俯关河川,“地控西北,为守城之权舆”。又西距黄河20里,杨继业、杨延昭与契丹征战于雁门、偏头一带。杨家将在这块土地上兵来将往,浴血疆场,威镇三关,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世代佳话。
离开偏头关城楼,驶入东山的文笔塔公园。文笔塔公园位于偏关县城东山之巅,是偏关县委、县政府着力塑造边寨古城新形象的大手笔。它依山而建,因地制宜,气势恢宏,别出心裁,由“文星肯登”、“文笔凌霄”、“同乐园”三大主体景观组成,总占地面积460亩,共投资1650万元;成为偏关县城市建设的标志性工程。
文笔塔,又称“文笔凌霄塔”。始建于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是一座七层砖石结构八角雁塔。崇祯八年(1635年)加高四层,共十一层,上书“文笔凌霄”字样。塔高35米,塔底周长29米。这座塔现在已被人们视为偏关的象征。
该塔与河曲的文笔塔不同。河曲的文笔塔为实心笔状塔,而偏关的文笔塔全名为文笔凌宵塔;且为空心层级塔。河曲的文笔塔为清朝年间修建,而偏关的文笔塔则为明代建造。
从偏关宾馆门口走488个台阶,一气攀登。自感气喘吁吁。从文笔塔公园居高临下望去,小小的偏关县城安静地卧在一个山窝窝里面。在文笔塔可见文人墨客留下的诗作:
(下面诗词均为文笔塔灯箱里各个时期的诗作)
【咏偏头关】
雄关鼎宁雁,形势独开张。
地控黄河北,山连紫塞长。
春深貔虎伏,秋老鹳鹅翔。
门户障宣大,藩篱限羯羌。
层峦千里画,绝险一夫当。
土屋余唐险,金城巩晋强。
华夷天设域,表里若为防。
可笑和戎利,相因误汉康。
【金鸵沙伏】
沙护重蹄铁作胎,
何年陶铸复沉埋。
好风牵鼻摇藤蔓,
细雨沾毛长藓苔。
泥马能凌江水渡,
金牛曾说蜀山开。
想回晋殿成荆棘,
雾卷黄昏塞上来。
【无题】
春日偏关城
落日关门外,
荒凉自枪神。
河声兼鼓角,
山色带风尘。
耕牧春仍废,
台隍鲁作邻。
【偏头关】
半壁孤城水一湾,
万家烟火护偏关。
黄河曲曲涛西下,
紫塞隆隆障北环。
铁笛数声摧成急,
至沙潜力叹储坚。
荒陬斗绝今如此,
来许将军即解颜。
【偏城春望】
一关当要道,
万户值春风。
鸟为时来语,
花因运转通。
黑山官井北
河水紫荆东,
立马城头上,
身疑霄汉中。
偏关古为边防重镇,晋之屏藩,名胜古迹颇多。明代修筑的蜿蜒曲折,总长达1000华里的6条边墙(即明长城),保存尚完好,南抵利民、阳方口,复东去雁门,直抵平型关,折向紫荆关。如今的偏关由于鸡鸣三省的黄河第一湾老牛湾、万家寨水利枢纽而驰名中外。
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岁序轮回,世事发生了变化。南北从对抗到和平统一;边关上空的烽燧狼烟一天天落定。长城名关——偏头关,数不清的墩台终于无人陪伴。多少堡寨由兵营变成了普通民居。本关官制逐渐裁汰,许许多多戊边的兵丁民壮无力回到南方,就地定居下来,成了一种留守移民的状态。
只有了解历史,品读它的内涵元素,才能知道它的历史地位,才能掂量出它的厚重。如果我们这样思考,那么在开发长城、黄河、边塞文化古镇的今天,我们在变卖拆除它时会不会就有些吝惜呢!给后人留一些历史遗址、留一些追忆,让历史文化得以传承;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使我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得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