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沙进的头像

沙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7/20
分享

小时候的农村精神文化生活

我是一个标标准准的八零后,确切地说是八五后,有人说我们八零后的一代是最悲催的一代。我认为我们是最有福气的一代,我们赶上了改革开放和国家富强,参与创造了伟大的中国梦。我们的成长史就是一部国家的改革开放发展史。特别是八零后小时候有着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生活。

我们小的时候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更没有电脑。在农村里面我们玩游戏只能玩步步高游戏机或者小伙伴之间的土游戏,游戏机是插在黑白电视上的,最经典的就是俄罗斯方块,即便如此也只有少数人家的孩子能够玩得起。小伙伴们之间的土游戏是大家玩得最多的,诸如:扔国王、弹玻璃球、跳橡皮筋、办野窝、钓田鸡等等。

关于在农村地区看电影,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晚上村部的露天电影或者去村里极少数人家蹭电视看,八九十年代给人印象最深的电影有《妈妈再爱我一次》、《太极张三丰》,电视《霍元甲》、《射雕英雄传》等等。露天电影是一代人的回忆,地点一般在村部开阔地,白色的大幕布在黑夜降临之前就已经被挂在了两根电线杆之间,人们早早的吃完饭拿着板凳来占好位置,离着近的人家干脆端着碗出来边吃边等。负责播放的师傅把一盘的胶卷放在播放机上,调试好机器准备整点开始播放。这种露天电影放映的机会并不多,要等到镇里或者村里举办民俗活动或者文化下乡活动,或者高考揭榜以后,考上大学的人家往往会包场放电影。如今露天电影在我们这里几乎没有了。

给人印象深刻的还有过年正月里唱大戏。我们这边唱的是安徽的黄梅戏,戏台也是临时搭的,就搭在村部附近的开阔地,一般是和剧团一起的。一连唱好多天,每天上下午和晚上各一场,每场都有预告。观众就在戏台前面,到会场早的,带上自己的小马扎,坐在前面。来晚的在后面,坐着就看不到了,就算带着小马扎,也只能站着看了。虽然唱的他们基本都倒背如流了,那时候人们还是能兴致勃勃地看上半天。剧目有经典的《天仙配》、《女驸马》,给我影响最深刻的是一场戏里面有《大闹天宫》,那演孙猴子的武生赢得了不少满堂彩。有好几年,剧团就住在我家邻居小扣子家里,每天上午我在家里都能听见剧团排练的声音。如今戏台唱戏也已经很少了,即便有也是老年人去看的居多。

皮影戏表演我在村小学和村部看过几次。其影台搭建十分简陋,前面悬挂一块长宽约五六尺的布屏,俗称“影窗口”,后面用布帷遮挡;用两张八仙桌子做影台,布屏悬在中间,幕后悬灯,人在桌子后面操作表演;这样扎场演出,一般持续几日。皮影戏表演时间大都是在晚上,表演时一般二至三人,一至两人操作表演,一人击打乐器伴奏。表演者通过操纵皮影人物脖颈前的一根主杆和皮人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动作。表演者一人除了要熟练操作一至四个影人的动作,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音乐演唱不同人物的唱词、唱腔和旁白。我们这里过去表演的剧目大多是《西游记》、《东游记》、《孔雀东南飞》、《白蛇传》、《武松杀嫂》、《封神榜》等传统剧目及《龟与鹤》、《小猫钓鱼》寓言童话等。现在许多城市的剧院里面也已经有皮影戏表演了。

另外八零后经历的农村的文化生活还有杂技表演。这种表演一般就在路头。全部家当是一辆大卡车。大大的喇叭在天还没黑时就宣传开了。表演内容有各种车技、耍猴、喷火、变戏法、转圈、草帽、空竹等等,一般路头杂技表演都要连带着推销商品,比如倾销治疗跌打损伤的虎皮药酒。这种杂技表演形式,直到今天,在我们这里还看得到。

如今最小的八零后都已经三十几岁了,这些八零后独特的精神文化生活,伴随着我们一代人成长。成为了我们生命中最美好的记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