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我有幸参加了扬子晚报繁星副刊和西溪景区共同举办的“访西溪人文,悟写作真谛”文学采风活动。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西溪的“盐”文化。
西溪古时候以产盐而闻名。因盐而衍生出很多渊源,特别是北宋时期的西溪盐业生产进入鼎盛时期,与西溪盐业颇有渊源的北宋三相以及晏溪书院的创建和传承也使西溪的人文进入历史鼎盛时期。到了南宋,黄河夺淮入海,沿海淤积成陆,西溪盐场相继废置,西溪盐业逐渐走向衰落,但即使到了现代,虽然盐业衰落,但西溪“盐”文化永远不会过时。
西溪乃至东台的现代化发展,特别是西溪景区的建成和发展,使得西溪“盐”文化“盐”不过时。东台西溪深耕挖掘厚重的历史“盐”文化,使其成为西溪景区乃至东台当地的历史名片之一,见证着东台西溪曾经的繁华历史。如今东台境内的古运盐河仍日夜奔流不息,仿佛诉说着曾经西溪盐业的繁华景象。
曾经的西溪盐仓监盐官范仲淹的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其思想可谓“盐”不过时。他是这么写,当年他在西溪等任上也是这么做的,他一到任就上书朝廷减盐税,修捍海长堤,得到当地百姓的真心拥护。我们在西溪景区采风期间所观看的情景剧《范仲淹》很感人真实地记录了这一历史事件。他在西溪的任职时间虽不长,却为西溪办了很多实事,美名流传至今。特别是忧国忧民的思想至今还启示着后人。
晏溪书院,原名西溪书院,是北宋著名宰相、词人,时任西溪盐官的晏殊创建的。后人为崇敬他,把书院改名宴溪书院。是当时的教育中心、文化中心,在东台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范仲淹在任西溪盐官时也曾在晏溪书院讲学,宴溪书院崇尚的“明体达用”思想至今仍“盐”不过时。宴溪书院的文化接续传承仍在继续,在宴溪书院开办的著名作家学者的文学讲座陆续有若干场并还将继续举办下去,晏溪书院是真正的“盐”不过时。
我们在西溪景区采风期间有幸聆听了著名作家庞余亮先生在宴溪书院的精彩授课,他说文学是盐而不是糖,就像西溪的海盐一样从生活的数吨海水中提炼出来的一样。他举例说明鲁迅先生就善于把生活的盐融入到自己的文章中,所以文学需要盐,鲁迅先生一百多年前的文章《故乡》至今读来仍然“盐”不过时。
通过这次活动,我对“盐”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盐是一种普普通通的烹饪调味品,生活中不可或缺。它使我们的生活更有滋味,它是咸的,是泪水和苦难的味道。历史上它也曾繁荣了包括我的家乡古泰州。它是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需要我们精心提炼,用心感触。西溪几千年的“盐”文化至今“盐”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