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艺术之花
——徐伯初大师成都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经典作品——院士墙
王增辉
2021年8月中旬,群星路西南交大院士墙落成了,位置在成都市金牛区公交线群星路西站,其南面是西南交通大学九里校区教师宿舍的北苑。院士墙长200米左右,前面是群星路人行步道,靠内,铺两米宽的方形灰色石面地砖,向外接两米多的红色天府绿道,映衬院士墙显得开敞壮观。
从西头路口起,红砖墙上,镶嵌每字边长二尺的“群星扬华”四个金色颜体大字,笔画粗壮有力,显得庄重肃穆。大字下地面镶嵌一个近三尺的红色五星,墙脚皆密植翠绿草木,舒枝散叶,既衬托美化墙面,又寓意交大的生机勃勃及风华。接着是一个由金属竖条装饰校门中镶嵌一个金色的直径逾尺圆形交大校徽,上面半圆弧书写遒劲的行书“西南交通大学”,中间一个圆弧形,分成四格,中横线书“西南交通大学”,其下竖书篆字“交大”,右上格篆书“唐山”原校址,下书“1896”建校时间,左上格为一个做工的锤子,右下格是一个测量的支架,寓意学校性质为机械、建筑等工程类,左下角是茂盛的两棵树,寓意学校生机勃勃,春华秋实。下面半圆弧为凸起的交大英文字母,再下面为半圆弧的“1896”交大建校年。整个校徽精心设计制作,含义一目了然,给人印象深刻。校徽下面是红色篆书“竢实扬华”四字交大校训。
接下来,是用刚劲的金色魏碑字阴刻交大简介:
“西南交通大学肇始于一八九六年,是中国第一所工程教育高等学府,也是我国土木工程、矿冶工程、交通工程高等教育的发祥地。从山海关到天府之都,在一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培养了以六十二位海内外院士为代表的数十万栋梁英才。他们秉承‘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交大精神,为国家富强和社会发展,尤其是为人类轨道交通事业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今天,我们从中选出部分学界泰斗、工程巨匠,造像于群星路。他们的时代或已远去,但他们的理想和信仰仍然在这里、在这个学校、在这个城市、在这个国度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简介概述了交大的历史、造像于群星路的原因及意义。
接着是用竖幅灰色大理石上面阴刻一个五星中镶嵌圆形直径49厘米的凸起紫色铜质院士塑像,下面用刚劲、清楚的蓝色魏碑字体阴刻院士姓名生卒年月、籍贯、与交大关系及在学界的贡献和地位,共九十余字。院士中含世界知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竺可桢,一九一六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先后四次担任学校校长、一九五五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一九八二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著名的桥梁专家、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的茅以升等共计三十八尊塑像。人物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其和蔼可亲的、严谨肃穆的、凝神静思的、英气勃发的等等面容活灵活现在眼前。凝视这些塑像,交大百年的风云历程、当年祖国备受屈辱的动荡山河、交大历尽多次搬迁校址的艰难、交大的英才泰斗们不避艰险跋涉、活跃在大江南北的身影等等仿佛一一浮现在眼前。他们是民族的精英、国家的栋梁、人民的英雄、中国的脊梁。是他们支撑起了贫穷中国的建筑、桥梁、矿冶等等工程,是他们培养了数十万的栋梁英才,强大了新中国的城镇建设、领先世界的纵贯万里河山的桥梁、隧道、高速路、铁路工程,以及享誉世界的高铁、动车、磁悬浮列车,智造出了中国的速度……他们理应受到人们的尊重,流芳百世,教育和鼓舞后代学子继往开来,历久弥新,在复兴中华民族的大道和青史上,书写他们的荣光,“竢实扬华”,增辉西南交通大学的风采!
这些院士们已经远去了,升华了,成为茫茫夜空中闪闪发光的群星,照耀着一代一代的学子们前进的道路和方向,激励着他们继续未竟事业,不断开拓创新前进!
院士墙塑像的三十八位院士姓名如下:
钱崇澍、刘仙洲、竺可桢、李俨、茅以升、朱物华、高济宇、张伯声、方俊、汪菊潜、魏寿昆、袁见齐、周惠久、严恺、刘恢先、林同炎、陈新民、张维、佘畯南、王鸿祯、吴自良、曹建猷、张沛霖、严东生、顾夏声、徐采栋、林秉南、肖纪美、徐僖、徐祖耀、邱竹贤、谭靖夷、陈能宽、庄育智、经福谦、王三一、林同骅、王梦恕。
在三十八尊塑像之后,是用玻璃外罩的西南交大历史沿革介绍,从1896年5月最早的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到1972年3月西南交通大学,历经百余年18次学校易名,接下来仍是玻璃外罩的1934年“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院歌”。作词者是五四运动期间曾任西南交通大学国文及历史教员、中央研究院院士的吴稚辉先生。歌词是:
“翳唐山,灵秀钟;我学院,声誉隆。灌输文化尚交通。
习矿冶,土木工,窥学术,贯西中,相期同造最高峰。
璨兮如金在熔,璀兮如玉相攻。桃秾李郁,广座被春风。
宜诚笃,宜勤朴,基础坚,事功崇。文轨车书郅大同。”
读着歌词,仿佛听到当年学校飘荡学子们激情奋发的歌声,看到他们孜孜不倦、勤奋攻读的身影,那是一群怀着工业实业救国的青春学子在为拯救灾难的中国在苦苦求学,他们的用功、信仰和抱负及其为强国做出的巨大贡献,是今天学子永远值得学习效仿的榜样。
接下来,是凹进墙呈三面的交大风华艺术墙,正中面上部是交大校徽。正中是灰蓝底色镶嵌铁灰色阳刻笔迹厚重繁体“竢实扬华”的画面,背景为灰白色石墙上浅刻交大现代教学大楼、枝叶繁茂的大树林荫,表面看是“竢实扬华”的场景。“竢实扬华”(sìshíyánghuá)是1916年时任教育总长范源濂先生亲自书写的一方奖励给唐山工业专门学校(今西南交通大学)的匾额上的题字,该匾额现仍保存于西南交通大学档案馆。西南(唐山)交大精神中的“竢实扬华”即是由此而来。“竢实”,出典于唐代文人韩愈《答李翊书》中的哲言——“养其根而竢其实,根之茂者其实遂”。“竢”乃“等待”之意,“养根竢实”指教育也如培植果树一般,只有让根基(人才)得到足够的滋养,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栋梁)。这里是把“竢实”作为“等待果实成熟”理解,比喻大学的人才培养。“扬华”则指“扬我中华”或“振兴中华”的意思。
其右墙面阴刻交大变迁的不同色彩的各种校名印章,证实交大各种变迁易名的真实存在。其左面墙是交大百年从山海关不断易地搬迁最终落户成都的简易地图,周边环绕着不同时期的交大院校曾经使用过的各种印章,证实交大历尽搬迁易名艰难办学的历史。
再往下,是用玻璃镜框装的一纸英文印鉴,右下角有“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张孝基”字样,并篆书钤红印“铁路学堂监督铃记”。这是实证交大存在最早学校的珍贵文物复制印鉴。
最后,是玻璃镜框装的一首反映交大悠久历史的长达26行的荡气回肠的现代诗歌“西南交通大学颂”。文中讲到值此交大一百一十周年华诞之际,学校的百年变迁,多次易名,开设的主要专业,点到茅以升、竺可桢、杨杏佛、林同炎、黄万里等国家学界泰斗从此起步,以及京张铁路、钱塘江大桥、磁悬浮列车等交大作出的惊世骇俗贡献,并寄予未来的愿景及希望。
整个院士墙设计制作得素朴、简洁、庄重、肃穆,大气磅礴,内涵丰富深刻,彰显出交大的百年风华,发人深省。欲概要了解西南交通大学对国家民族作出的巨大贡献,治学、办校的艰难历程,国家在土木工程、矿冶、交通等工程方面的学界泰斗、工程巨匠,请细细品读交大院士墙的丰富深刻内容。
交大院士墙是由该院徐伯初大师一手策划、设计、制作,呕心沥血的城市环境艺术经典。徐伯初,一九五二年生于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硕士毕业于奥地利维也纳国立应用美术大学,主要从事轨道交通机车、人物雕塑、建筑、陶器、桥梁、环境艺术设计,作品频繁参加国际国内重要展览获奖,享誉海内外。
徐教授制作院士塑像时,我曾有机会去到他的西南交大工作室,一间不大的房间内,堆满各种书籍、塑像的材料,屋内只留有容一人过的“匚”形的通道,桌上还有一尊未塑完的院士像,旁边挂一张院士的照片。徐教授腰缠一围腰,花白的头发,额布皱纹,两眼炯炯有神。他慢慢讲述打造群星路院士墙的缘由。他谈到塑像不但要像本人,还需要具备神采,眼光里透射出精神风貌、丰富深刻的内涵,这些是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院士,是反映交大风采的院士墙,更是成都及国家环境艺术的展示,塑像须比照片本身更具艺术的内涵,更能吸引人,动人心魄。这须要塑像者付出多大的心力,昼夜冥思苦想,专注端详,反复修改、润色,以及在这个炎热的暑夏耗费多少的时光。作为传世经典作品,要求如此之高,整整三十八尊院士铜质塑像,以一人之功鼎力完成,作为古稀之年的徐教授,真是远超负荷的工作量、压力、重任,我不禁为之惊叹、胆颤、担心!
当长达二百米的西南交大院士墙以扑面而来的大气、壮观场面展现在世人面前时,我深深为西南交大的精神、风采所折服,为呕心沥血策划、设计、制作院士墙的徐教授祝福、祈祷!整个院士墙未留下他的姓名,他是真正的大师、是默默无闻的志愿者,是可以比肩交大院士们的工程巨匠。
让我们向百年交大致敬!向交大的院士们致敬!向我们德艺双馨的徐伯初教授致敬!
最后,以一首撰文填词为本文作结。
《望海潮·群星路西南交大院士墙》
王增辉
群星光耀,西南交大,百年贡献非凡。归去昔兮,音容笑貌,如生栩栩人前。激荡起风烟。看扬华竢实,桃李云天。土木工程,交通矿冶傲坤干。 搬迁历尽艰难。望京张铁路,一线通关。高速动车,悬浮试验,钱塘桥压波澜。硕果遍江山。喜中西学贯,睿智超前。生息繁荣,弦歌不辍续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