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风》的头像

《上风》

内刊会员

散文
202310/23
分享

怀旧的脚印留在春熙路


怀旧的脚印留在春熙路

刘小革

 

大年初一午后,窗外明亮的冬阳无视玻璃的隔断,优雅地躺进了我家窗台,如此融融暖阳,不能辜负,出门走走吧。

去哪呢?——春熙路,脑袋里冒出的是这个街名。恍惚忆起,这个早年经常去的热闹街市,竟有十来年没去过了。倒不是有意要冷落春熙路,而是成都的新街市如雨后春笋不断冒出,看不过来了。

过去许多年,春熙路是成都最繁华的商业中心,老成都人常常有事没事都要来逛逛。那时的春熙路对普通百姓是亲和的,平易的,每到春熙路,多少可买点什么拎回家。而外地人到成都更是必会到此一游,按现在的说法,这条路是网红打卡地。

公交车停在春熙路南段,清楚记得这里原来有个很大的商场,叫“春南商场”,可现在已不见踪影,旧址分割成多家小店,却没有一家叫“春南商场”,我不甘心,仔细寻觅。嘿,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发现了这四个字藏在“蜀大侠火锅店”里面的一个招牌上。可惜除了我等老成都人,还有谁会注意到这四个字呢。

“春南商场”往前,就应该是成都老字号的文化用品商店“胡开文”了,这里曾是我经常来的地方。有一年得了新闻大奖,还到这里买了一支英雄金笔。“胡开文”是我国古徽州“药墨”的品牌,曾经享誉中华,在全国多地有分店。早期的“胡开文”专卖他家传承三百年历史药墨。不过,春熙路的“胡开文”店,是新中国成立后公私合营的,经营范围扩大到所有文化用品。我在原址没有找到店门,复抬头仰望,总算看见写有“胡开文”三个大字的牌子还高高挂在大楼半腰。毕竟是中华老字号,比春南商场的命运好些。

来到春熙路十字路口,往西通向青年路的这段路早年曾挤满衣服摊,行人通过十分困难,会不断被流动商贩阻拦。她们手臂上挂着一两件当时市面上难得一见的时尚服装,热情地向路人推销。只要你稍有兴趣,就会把你带到一个隐秘的地点,那里有堆积如山的旧货,都是从境外走私进来的垃圾服装。但由于样式新颖,还是有人会卖。那时人们环保意识淡漠,少有人想到这些垃圾会带来细菌和病毒。不过,现在这里早已面貌一新,路中央仍有摊点,却是十分规范整洁。

还记得十字路口西北端头曾经有成都市粮食公司的一个粮油食品商店,货品很丰富。估计这个店是取消粮油计划供应后才开张的。在计划供应时代,哪能随便买卖粮油呢?而且,在每人一月只有三两菜油的困境下,国家根本也没有多余的粮油可卖。我在这里买过的唯一食品是半斤油酥胡豆瓣,又香又脆,那时在其他地方买不到呢。

十字路的右前方就是春熙路永恒不变的中心——中山广场。这里竖立着孙中山先生的坐姿铜像。铜像后方石墙上铭刻着先生亲笔题写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是他领导的辛亥革命,终结了中华古老大地上实行了两千多年的帝制。

“天下为公”,是中山先生革命的初衷,也是所有华夏子孙的心愿。

中山广场最初建于20世纪20年代四川军阀杨森任四川总督时期,铸造铜像的上千斤铜料是当时川军第28军军长邓锡侯和24军军长刘文辉共同捐献。当年雕塑家江小鹣设计的中山先生铜像为全身立像,1944年雕塑大师刘开渠又重新设计改铸为孙中山坐姿铜像。

过去中山广场比较狭窄,有段时间几乎被杂乱的商铺淹没。直到2001年,成都市人民政府将春熙路改建为商业步行街,才将中山广场扩建成今天的规模并配建了露天水池、绿化带。如今中外游人到此,都会驻足拜谒孙中山这位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中山广场北端,过去有“成都市工艺美术商场”。我每次到春熙路,必定会到里面去欣赏那些精美的工艺品。买过一对瓷胎竹编小花瓶送外国友人,也为自己买过一条红玛瑙项链。现在这里连同周边及街对面的一大片商区,都属于卖金银首饰的“凤祥楼”。我好不容易在一个橱窗上,找到了“成都工美”几个小字,算是“成都市工艺美术商场”留下的一丝痕迹,而橱窗所展示的纯金饰品,可不是工薪阶层可以奢求的。

而街对面名为“老风祥”银楼的门楼上方,那只身形巨大展翅飞翔的金色凤凰那富贵的气派,使囊中羞涩之人不禁望而却步。

虽然没找到“成都市工艺美术商场”附近“古籍书店”的痕迹,但很多老成都人都应该还有印象。这里,曾是无数收藏爱好者和文史研究者的圣地。我虽然不是古籍爱好者,但也常常进去闲逛,感受那种古典雅致的韵味。现在它消失了,因而总感觉春熙路丢失了一种文化精神。

略感惆怅地继续往北,转而却发现惊喜,两幢高楼之间还夹着一个没变的门脸突然出现在眼前,那就是有独特风貌的锦华馆。名为馆,实则是一条长100多米的有着教堂式金色穹顶的小巷子,初建于1914年,是当年蜀绣刺线交易之地,因而得名锦华馆,取繁华似锦之意。穿过巷子有一幢与华西坝老建筑风格一致的小楼房,是成都历史上著名的“基督教青年会”旧址。这种中西合璧式样的房屋,墙体门窗是西式,但屋顶又是中式,故而被老成都人戏称为“穿西服戴瓜儿皮”的房子。我老伴的父亲生前是“基督教青年会”的会员。该会创建于1910年,是联系基督教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其宗旨是“服务社会,造福人群”,当今看来这宗旨也一点没错。这幢楼在抗日战争时期还用做过美国大使馆的办公地点。

我很难想象,“基督教青年会”这幢楼是如何躲过那场几乎没有死角的浩劫,居然能保存完好。现在这里已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又路过一家非常不起眼的小店,但它多年来一直给人们带来温暖,那就是彩虹牌电器。老成都人有没有没用过他家电器的呢?我猜是没有。早些年,他家的电热毯、取暖器、干鞋机等产品,是抵御寒冬的必备品,而夏天到了,又离不开他家的电热蚊香、液体蚊香等。近年来,随着城市居民大多安上了空调和暖气,取暖器之类冬季产品用的少了,但广大农村还是离不开的。今天这家店关着门,大概是春熙路街面上唯一关门停业的铺面。这铺面让我感觉他们坚守在此已经只是一种形式,因为,他们的产品现在多数情况下都是通过网络流向四面八方。

再往前就到了春熙路北端,靠东面曾经是赫赫有名的太平洋百货,现在也旧貌难寻,没有留下一丝痕迹。但它对面成都最有名的老牌“亨得利钟表行”还在,且门脸相当时尚大气。不过这也不奇怪,毕竟它是全球最大国际名表零售集团之成都分部。其总部在上海,开业于1915年,取名“亨得利”为求“生意亨通,利市百倍”。多年前,我们曾在此店为女儿挑选过一只小巧精致的坤表。现在多数人早已不戴手表,但“亨得利”生意依然兴隆,主营瑞士的欧米茄、浪琴、西马、米度等高级名表,也专门维修名表。现在戴表的人多是为显示身份,当然要买这类高雅奢侈品啦。

沿“亨得利”这边往南返回,有一家早年经常光顾的商店还在,而且也比过去更加堂皇。这就是老牌的“精益眼镜行”。有好几年,我们每年都要到这里为女儿配近视眼镜,只因她近视的度数每年都在增加。那时交通不太方便,有时取眼镜就是她爸爸用偏斗车,就是成都人喊的“耙耳朵”的自行车托着她骑一个多小时来取的。而现在,从我家到春熙路,可乘坐公交和地铁,半小时左右就能到,而出租车只要十多分钟,真是方便之极啊。

好了,该回家了,下次再逛春熙路,又该是N年以后了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