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风》的头像

《上风》

内刊会员

散文
202401/01
分享

巴山岁月录 ——回顾在革命老区平昌扶贫支教的日子连载

巴山岁月录

——回顾在革命老区平昌扶贫支教的日子

李宗明

 

二十四、陪吃陪喝其实很痛苦

 

省民委办事看来很讲效率,撒处长返回成都不到两个月,巴中市扶贫办即收到省民委项目资金处划拨的65万元项目资金,其中20万元是戴帽划拨平昌县。众所周知,在货币紧缩的20世纪90年代末期,20万元的购买力肯定超过了今天的100万元,因此平昌有关各方对这笔资金的到位都感到很满意。尤其令人感到高兴的是,甘主任还告诉我那只是全部项目资金的50%,另外50%要根据项目的进展情况,翌年再择时划拨。

为了表示对甘主任鼎力相助的感谢,平昌县扶贫办李主任、苟副主任及县农牧局长李正斌等在一个炎炎夏日的周末,专程赶到成都来请甘主任吃饭。似这种由我帮扶而引发的饭局,我自然是无法推托。我女儿那时还没有满7岁,天性活泼的她最喜欢凑热闹,刚好那晚上的甘叔叔、李伯伯等她都认识,于是我便带她一起前往。也幸亏我带上了她,要不然那晚上我可能会找不到回家的路,因为我们参加饭局的6个大人全都喝醉了,唯有这小女孩在一边冷眼旁观我们洋相百出的醉态。

按照甘主任的建议,我们的饭局就在当时省民委附近的“人和苑”举行。那晚大家的兴致都很高,喝起酒来也都很耿直。我们从傍晚6点半开始,吃喝到晚间8点过,带去的3瓶“剑南春”全都底朝天了,人均刚好半斤。照理说也该尽兴了,但甘主任却兴致颇高,坚持还要去餐厅的KTV里一边唱歌一边再继续喝冰镇啤酒。既然被请的尊客有此雅兴,我等致谢者岂能说不?就这样,在我们轮番狂呼乱吼的两个多小时中,20多瓶冰镇“纯生啤酒”又被消灭殆尽。

当坐在一旁的女儿几次拉我的手提醒说:“爸爸,好晚了,我们该回家了。”我这才发现时间已过深夜11点,于是建议甘主任该休息了。甘主任醉意惺忪地眨巴着眼睛看了看表后,说:“要得嘛,干了这杯就走!”我听出他的舌头已经不太利索,站起来与我碰杯时也有些摇晃。我此时的胃里翻得厉害,头也开始痛起来。一旁的李主任和苟主任当时眼睛都快睁不开了,他们显然是强打精神在作陪。而最年轻的李正斌和李大胜都已从先前的“豪言壮语”变为此时的“不言不语”,伏在茶几上睡着了。

当我们摇摇晃晃地走出那一片狼藉的KTV包间,互相搀扶着下那几级台阶时,我感觉自己好像踩在棉花堆上,深一脚浅一脚地站立不稳。我已记不清后来甘主任是什么状态,朦胧中只听得状态稍好的李主任在说:“甘主任不能走了!打的送他老人家回去。”甘主任的家就在当时民委办公楼的后面,距离“人和苑”不过200多米远,竟然需要打的回家,可见他也醉得不轻。迷迷糊糊中,我感觉旁边有人吐了,好像是李正斌。女儿这时又使劲拉拉我的手说:“爸爸,我们快走吧。”于是,我居然在没有向其他几位打招呼的情况下,半闭着眼睛,由女儿牵引着穿过人民北路,跌跌绊绊地步行了20多分钟回到家里,一进门我就吐了个翻江倒海。

第二天我一直昏睡到中午时分方醒,太阳穴依然阵阵胀痛,猛然间想起昨夜的不辞而别,忙打电话分别向甘主任和李主任他们表示歉意。岂料他们的境况并不比我好,都吐了,也都昏睡了一上午。我当时心中好生奇怪,甘主任、李主任和李大胜从来都酒量过人,昨夜为啥全都趴下了?后来我们都知道了,白酒最好不要与啤酒混喝,尤其是冰镇啤酒,那样喝对胃的伤害是极大的。

从那以后,我对类似的陪吃陪喝一直心有余悸,接到邀请后,总是千方百计推脱了事。

 

二十五、助学者的烦恼

 

我在前文“人脉就是力量”中提到过,当年浙江省驻四川办事处经济处的冯处长是我的朋友,当他知道我在平昌挂职扶贫连带支教需要朋友们的帮助后,即动员他一位在成都荷花池市场做服装生意姓雍的好朋友出手帮助我。

这位雍先生很快和我见了面,他当时40岁出头,给我的印象是面相忠厚,言语不多,但办事干练,乐于助人。他要求我选定平昌一所教学质量比较好的中学,再从该校的学生中选拔5名品学兼优的初中生,将他们的详细资料报送给他,他愿意资助这5名被选中的,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生从初中到大学毕业的全部学费。雍先生的这一承诺,对我的支教工作是个非常实在的支持,对那5名将被选中的初中生更是件莫大的幸事。我们知道,即便在人民币含金量很高的那年头,一个孩子从初中到大学毕业的全部学费起码也得5万元左右。5个孩子就是25万元,这对一家做服装生意的店铺来说,应该不是一个小数目。因此,我对雍先生这一善举真是打心眼里表示敬佩。

在平昌县扶贫办、县教育局及平昌县双鹿乡中学校方的协助下,经过反复对比,最后确定了该校5男3女共计8名品学兼优的初中学生。但雍先生承诺的是资助5名学生,校方多提供了3个孩子的名单,显然有强人所难的意味。然而从个人资料看,这8名学生的确都很优秀,要从他们中间剔除3个人,我实在难以下手。思来想去,我决定还是将这8名优秀农家子女的个人资料全部送给雍先生,由他决定取舍。

我起初担心雍先生会对我多报去3名学生的材料产生不满,不料他仔细地看过材料后大度地说:“8名就8名吧,不用再筛选了,只是希望这8个孩子都能争气。”雍先生当日即向双鹿中学汇去12000元,并给校方写了一封信,声明这是他的第一笔助学资金,8个孩子人均1500元。他以后会视情况逐步增加汇款。他要求校方一定要将助学资金落实到选定的学生身上,同时还要求这8名学生每两个月要写信向他汇报一次学习情况。为了不让学生花他们自己的钱,他甚至还给这8个学生寄去了足额的邮票。

在最初的几个月里,这8名学生确实都曾给雍先生写信汇报过自己的学习情况,其中有两名男孩子还向雍先生保证:他们一定不辜负雍叔叔的厚望,一定要争取考上大学。然而,当雍先生向校方汇去这8名学生第二学期的16000元学费后,竟再也没有收到过他们向他汇报学习情况的信件。我获此消息后,利用再次去平昌工作之际,与县扶贫办的苟副主任专程赶去距县城50余公里的双鹿中学了解情况。

不问则已,一问真正要气死个人!原来该中学第二学期换了校长,新任校长声称他们收到雍先生汇去的第二笔16000元助学资金后,确实没有落实到8个学生身上,而是将这笔资金用于购买了电风扇、暖水瓶、藤椅等教职员工的办公用品。因为学校的办公条件实在太差了,而学校自身连教师们的工资都不能保证按时发放,哪里去找钱来改善办公条件呢?因此,雍先生汇去的第二笔助学善款可谓正中校方的下怀。末了这位姓黄的校长还不停地对我赔笑脸说:“李书记,对不起哦!你大人大量,体谅一下我们这些穷乡僻壤的教书匠哈。”

待再去叫来那8名学生细细盘问,才知道雍先生上学期汇去的12000元(人均1500元)助学资金,校方就仅仅分给每个学生600元,余款也被前任校长挪作它用!当我将了解到的情况告知雍先生后,他长叹一口气说:“想不到做点好事都这样难啊!平昌那么远,我也不能亲自赶过去将学费送到每个孩子的手上。”

如此一来,本是一件值得广为传颂的助学善举,竟被那些素质低下的所谓的教育工作者们给亵渎,给破坏了!

 

二十六、难以推广的新肥料

 

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假如缺乏肥料,再好的土地也不能持续长出好庄稼,两三年之内庄稼的产量就会锐减。地处巴山深处的平昌县,原本土地就比较贫瘠,加之早些年滥用化肥,造成土地板结严重,产出的庄稼一年不如一年。我去平昌乡下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回成都找到中科院成都分院山地研究所的朋友张丹商量,看看她能否帮助推荐一种新型肥料,既有较强的肥力,又不至于板结土壤。

说来也巧,就在我去找张丹之前几个月,省农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和成都科分院的山地研究所共同研究出一种新型肥料——生物活性肥问世了。通过在农科院的试验田里运用,发现这种肥料不仅能大幅度提高庄稼的产量和品质,而且还能逐步让已经板结了的土壤重新变得松软。我一听这话,当即兴奋地通知平昌县扶贫办的李主任和县农业农村局的相关人员,择日前来成都调研这种新型肥料在平昌农户中推广的可行性。

那李主任向来办事雷厉风行,第二天傍晚即率领有关人员赶到成都。第三天上午,我开上处内的海狮面包车,带上省农科院的专家何守树、成都科分院的副研究员张丹和平昌的李主任等一行8人,前往农科院在彭州的肥料生产厂实地考察。刚跨进那肥料厂,我们即嗅到里面漂浮着一种酒糟和烤面包混合在一起的气息。平昌县农业农村局的李正斌向来爱开玩笑,他深深地吸了几口气后说:“咦,这哪像肥料厂,简直就是食品厂的味道嘛!”

那肥料厂占地不过一亩多地,只有一个面积100余平方米的生产车间。车间里的生产设备很简单,就一台搅拌机,一台烘干机和一台装袋机,工人总共不超过10人。那何守树原来还兼任这家肥料厂的厂长,他刚一进厂,一个领班模样的中年汉子即前来向他报告近半月来的生产和销售情况。从这汉子的汇报中,我们知道了因为价格和问世不久的缘故,肥料的销路还没有打开,因此那厂子虽然不大,生产量却没有饱和。

厂区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地面上,都覆盖着大约15厘米厚的一种棕黑色的物质,空气中的酒糟和烤面包味就是这物质发出来的。听何守树介绍说,那是正在发酵的初肥,通常要发酵一周以上才能送进车间搅拌烘干,再添加一定剂量的微生物后即可装袋了。因为涉及技术诀窍,我不便问刚刚认识的何厂长,于是悄悄问身旁的张丹那肥料里都混合了些啥东西,为啥会发出与众不同的气味。张丹说主要有谷糠、豆粕、酵母菌和一种偏酸性的泥土,总共有10多种成分。因为生产成本高,故每公斤的售价要在10元左右才能保证不亏损。说话间,那何厂长已从后院的菜地里摘来一簸箕用这种肥料种出来的番茄、黄瓜让我们品尝。我们也不客气,抓起那用自来水冲洗过的色泽鲜艳,个头适中的番茄就往嘴里送,感觉是汁水饱满,口感和香味都远胜从菜市上买回的番茄。李主任连吃了两个番茄和一根黄瓜后说:“这肥料看来是好,就是生产成本太高,而且从彭州把肥料运到平昌,运费又要加不少。如果能把生产技术教给我们就好了。”

听李主任这一说,何厂长当即提议平昌可以和他们搞一个技术转让协议,并且由他和科分院相关专家前往平昌免费为当地培训生产人员。何厂长这一提议当即得到李主任一行的赞同,双方于是约定科分院和农科院的相关人员一周以后前往平昌,与县政府和平昌化肥厂签订技术转让协议。李主任等先行回平昌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报告相关情况。

临别前,何厂长慷慨地赠送了李主任等两袋共计100公斤的生物活性肥料,并告诉他们待回去使用后如果感觉好,就多多向农户宣传推广。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