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风》的头像

《上风》

内刊会员

其他
202403/18
分享

谯公墓存疑

谯公墓存疑

 

在成都市西三环路五段外,金牛大道出城的左侧并行着一条不太大的道路,名叫金卉路,它因曾经的郎家花市而得名。它上接迎宾大道,下挨友谊小学。据当地人介绍,在路的右侧原有一条河(俗称二院子河),河面不窄,河上不仅有座段家桥,还有座谯家碾,再往下走就是上马家碾和下马家碾了。在路的左侧与蜀跃路交会一带,原有一座很出名的谯家坟园(在金牛公社跃进四队的地界上)。从友谊小学后面往上走通往坟园,有一条宽七八米,长约一里多的神道,两边立有石人、石马、石狮,雕像大概都按真人真马尺寸雕塑。

 

谯家坟园那些事

 

按原郎家二队冯家院子(现省交警总队旁)冯昌春的说法,他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友谊小学上学时,放学抄近路回家就要经过神道和坟场。那时,这一带已到处都是坟包包了,但中间有座石砌椭圆形大墓仍十分显眼,墓是安置在石台基上的,台基上还有石栏杆。墓前立有石碑,碑座雕刻有花纹,碑高两米多。小时候因好玩,冯昌春和小朋友们经常在坟坝里“躲猫猫”和“打游击”,也常常爬到石马背上骑起,仿佛跃马扬鞭在沙场上。据跃进四队70来岁的毛声洪回忆,五六十年代这一路石人石马很多,至少有十多对,但大多已被毁,有被砍了头的,有被打掉膀子的,有被掀翻在地的,沿路横七竖八的都没人管,后来的二三十年里,陆续被人敲碎淹埋或被人拉走。他很惋惜的是有只两人才能合抱的大石龟,后悔当时没把它抬回家,用他现在的话说那该是件神物,但后来不知被谁弄走了?在一旁喝茶的叶大哥(当过郎家大队的大队长)补充说道:“那时坟园里还有不少雕刻精美的磉礅(柱础),当时他们都不懂,人也很单纯,都不知道抱几砣回去做房子的柱基。”接着他又说:“原来这一带文物还不少,在下游不远处的狮子堰,原有一对石狮子立在上面,‘破四旧,立四新’时被人推下河里,八九十年代被他们同队一人打捞上来,搬回自家院里,有人出五千他都不卖,听说后来卖了一个大价钱。”这样看来,原来这里不仅有大坟、有神道,还应该有祠堂大庙。上述这些,也得到原家住小金牛六队(现迎宾大道旁)的李素宾的证实,他们一致认为这些石人、石马、神兽,包括古冢是在八十年代初完全消失了的。

那时,人们对文物保护的意识普遍较差,根本没把这些当成一回事。后来金牛成立了文管所,区域内的文物普查工作是1987年才开始进行的,但这时这处文物早已没了痕迹,因此无所记载。

说起谯家坟园,冯昌春和他的父亲冯作土共同回忆起当地一直流传着一个故事:由于谯家坟园是座大户人家的坟,又称作“将军坟”,古时每年清明从城里出来扫墓祭祀的多为达官贵人,他们要么骑着高头大马,要么乘鸣锣开道的四人抬轿或是八抬大轿,场面甚是气派。然而,附近的农田却每每为此遭殃。因为络绎不绝的祭扫人员都要在这周边的农田中停轿、放马,把小春作物的麦田、油菜田练倒一坝一坝的。当地的老百姓是打脱了牙巴往肚里咽,敢怒不敢言,谁叫他们都是达官、贵胄呢?久而久之,老百姓实在忍受不了了,便想了一个阴招来整治他们。你们的坟园不是风水好吗?保佑着你们的兴旺发达,那么我就想办法断了你家的龙脉,看你还往哪儿发?在当地有一种说法,从土桥以上的双水村,往下走到土桥村—郎家村—红色村—化成村—抚琴—永陵一线(今天的金科路、金瑞路、育仁路往下一线)地势相对较高,被世人称之为龙背。如今你若站在金科路、金瑞路与迎宾大道的交会处往两边看,依然可感觉出这种态势。当时的谯家大墓,就是安埋在龙背附近的。一天夜晚,当地老百姓借来“神牛”,在它的上方一里多的地方(现振兴二路一线),一夜间横向拉起了一道长约两里,高约两米、宽两米多的土埂子。它东起二院子河,西跨越龙背,断了谯家坟园的龙脉,使谯家从此开始衰败,慢慢来祭扫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这则故事流传了多久已无从考证,它的真伪也着实难辨。但这条土埂子的存在是事实,它被当地人称之为高埂子,它的方位、长宽、高度都应了传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冯昌春、李素宾、毛声洪等人往上赶土桥场时都要经过这里,土埂子仍历历在目。后来,它消失在了八十年代中后期。

土埂子突兀地存在在这里,使我不仅联想到五代十国时后蜀高祖孟知祥修的成都羊马城的土城墙,它会不会是其中的一段?当我查阅资料后又推翻了这种认为,因为羊马城城墙在西北面最多只修到了九里堤一带。那么,它的存在,就只好为这则传说作了注脚。

当我想进一步了解碑上所记时,他们都说当时没太在意碑文,只知这里是谯家坟园,而焦是言字旁那个“谯”,听说是座“将军坟”,至于坟里埋的是谁,就不得而知了?

 

寻找墓主人

 

古代中国,是一个等级森严,礼制繁缛的封建时代。人在作古后,能在墓地享拥神道的,除帝王外,那就是王侯将相了。这种礼制是不能僭越的,看来这谯姓大墓的主人应该是一位不一般的人物了,这便引起我极大的兴趣。为考究源由,我开始翻阅资料和网上查询,想弄清谯姓的历史文化名人,先作一罗列,然后再采用排除法去逐一排除,最后框定墓主人的身份。

据《姓氏考略》载:“周召公姬奭子盛封谯侯,子孙以地为氏。”谯姓是出自于周朝时周天子的姬姓王室,谯姓的始祖,是周朝初年与周公旦同负贤名的召公姬奭,他有一个儿子姬盛,被封于谯(今四川省境内的南充、阆中一带),姬盛于此建立了谯国,并自号为谯候,其子孙就以国名为姓,称为谯氏。谯姓发源于蜀中,兴于两汉(望居巴郡),以后传到外省。

《史记》《汉书》中无姓谯者。《后汉书》只有谯庆(阆中人)、谯玄(阆中人)、谯瑛(谯玄子)、谯周(巴西西充国人)。

《华阳国志·巴志·卷十二序志》有“忠正、侍中谯隆,字伯司。”注:“阆中人也。”谯隆,西汉人,曾为上林令,武帝欲广苑囿,隆固谏,后迁成皋令。

西汉末阆中人谯玄,字君黄,又叫谯元,谯隆之子。少时好学,善说《易》《春秋》。久居郎官,后迁太常丞,迁中散大夫,王莽篡汉,谯玄隐姓埋名,潜行回故里。后公孙述据蜀称帝,数聘谯玄,玄誓死不仕公孙述。光武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卒,遗文有《上成帝书》。

谯瑛,谯玄之子,阆中人,东汉初学者。通五经,治《易》,为北宫卫士令。

三国著名学者谯周,《后汉书》《三国志》《华阳国志》等均有载,或立传或言及,影响颇广。《三国志》中姓谯者,皆谯周家人。

谯秀:

字符彦,巴西西充国人(今四川南部县)人。祖周,以儒学著称,显明蜀朝。郡察孝廉,州举秀才,皆不就。及李雄据蜀,雄叔父骧、骧子寿皆慕秀名。桓温灭蜀,上疏荐之,朝廷以秀年在笃老,兼道远,故不征,年九十余卒。

谯纵:

十六国时期后蜀国君(?—413年)。公元405—413年在位,巴西南充(今四川南充)人,初任东晋安西府参军。义熙元年(405年)据蜀,称成都王,建立西蜀政权。义熙九年(413年),东晋刘裕派兵讨伐西蜀,谯纵兵败自杀,西蜀政权灭亡。

谯定:

宋代学者,字天授,涪陵人。人称谯夫子,自号涪陵居士。少喜学佛,后学《易》于郭曩氏,并从程颐闻道于洛,是程颐川籍门人中最杰出的易学家。靖康初,召为崇政殿说书。著有《易传》。

谯谟:

明朝学者,知识非常广博,喜欢作诗,常和文人逸士来往。

谯文林:

清朝谯家碥人。同鲜大川、冉文稠、罗其清组织农民革命起义,率军数万,所向披靡,后被清政府镇压。

谯矜:

清代孝疹,沅江人,诸生。七世同居,终事无哗。一夕火起,兄弟先入主祠,抱主避火,火亦随息。尝作《家训十二条》,子孙世守之。

谯年高:

清朝光绪年间谯家碥人,熟读诗书,知识渊博,为乡村“老爷”,人称谯夫子,一生从事乡村教育。

从上述谯姓的兴起时代和分布地区看,谯氏应是巴西国古賨人的一支,且是文化最发达的一支。谯氏的先祖,可能是賨人的巫师,故其后裔多精天文地理,以原始道学、谶纬学见长。古代“蜀学”自然有很多源流,但川东北賨人的文化,特别是他们中的易学、巫学,是现有资料中最值得注意的一支,其中就以谯氏为代表,使之人才辈出。

 

最大的可能性是他

 

上述谯姓名人既已排定,就须从其身份地位及影响力做进一步的梳理。通过一番考证分析后,最后我框定了两人,谯纵和谯周。这二人一人称过王、一人封过侯,和大墓身份相符;再则二人都有过在成都做官和扬名的记载,墓留此地更为合乎情理,但我还是更倾向于后者。原因之一,谯纵是个谋反的割据之王,成势时间不长,战败自杀身亡,应该为蜀人所不齿,不可能有人为他立此大墓,就更不会有达官贵人前来祭祀的大场景。原因之二,在于谯周身前封过侯,又是蜀地的大儒,门下有陈寿、罗宪等一大批的学生门客,他的学术思想绵延不断,再传弟子也后续有人,在那个尊师重道的年代,祭祀一代学宗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才会有前述清明祭扫的大场面。

谯周(201年-270年),字允南,巴西西充国人,三国时期蜀汉学者、官员。

幼贫丧父,少读典籍,精研六经,颇晓天文,为蜀地大儒之一。谯周本是益州牧刘璋手下,刘备围成都,谯周论天命,力劝刘璋投降,投降后被刘备任用。曹丕废献帝自立,谯周与诸葛亮、许靖等商议,谯周言天象祥瑞,乃与群臣共同推戴汉中王刘备为帝。诸葛亮北伐,谯周言天象,以为不宜北伐。诸葛亮以谯周为太史,与蜀中众臣同领后方事务。诸葛亮六出祁山,谯周上书言天象吉凶,劝孔明不要出兵。姜维第五次北伐,谯周作《仇国论》,以为不宜兴兵。姜维第八次北伐,谯周上书言天象,劝阻出兵。

炎兴元年(263年),魏国三路伐蜀,谯周因劝刘禅投降,“有全国之功”,再说谯周是蜀地人,还是当地的儒学大家,更不要说手底下一大批的学生门客,所以他在蜀地的威望大家可想而知,司马昭也深谙其中的关联,所以直接将谯周封侯,迁骑都尉。司马炎称帝后,多次征召谯周入洛阳为官,谯周无奈之下带病前赴洛阳,被拜为散骑常侍(职掌待从皇帝左右,谏诤得失,顾问应对,与侍中等共平尚书奏事,有异议得驳奏,此职亦常作宰相与诸公的备选,得入宫禁议政),不久病死。

谯周经学功底深厚,出经入史,娴习典礼,谙熟旧闻,游意于地方历史掌故。他一生著述多达百篇,尤其史学著作,皆为史家所瞩目。著作有《古史考》《后汉记》《蜀本记》《益州志》《异物志》等;经学著作有《论语谯氏注》《五经然否论》等;典章制度著作有《礼祭集志》《丧服图集》《五教志》《谶记》《法训》等。

谯周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经学家、历史学家、大教育家、儒学大师,学识渊博,为广大好学者尊崇。诸葛亮做益州牧时,任命他做劝学从事、典学从事十多年(最高教育长官),为蜀汉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对蜀汉政权的建设给予了有力支持。文立、陈寿、李密、罗宪、杜轸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就是谯周培养出来的。谯门弟子像孔子门下一样,也分四科。谯周弟子文立为德行科,比作颜回;陈寿、李密为文学科,比作游夏;罗宪为言语科,比作子贡等。谯周忧国忧民,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促成了国家的统一。

有资料简短显示:“谯周曾在安汉(今四川南充市)居住过,故宅在今顺庆区五里店谯贤铺,其子谯熙遵父嘱言,将灵柩运回原籍安葬(南充西山风景区内)。”然此说法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一是南充并非谯周原籍,目前“谯周故里”说有阆中、西充、南部,以及华莹等县市之争,唯独没提到南充。二是说谯周在南充顺庆居住过,却未提及时段?从史料中看,谯周曾为刘璋手下,这样算来他应该在十几岁就到了成都了,而在成都为官的时间长达50余年,在成都居住的时间不仅长而且影响还大,贯穿整个三国时期。

因此,谯门弟子众多,人才济济,后来不断有人官居高位,他们迎恩师灵柩回成都这块福荫之地厚葬也不是不可能的;或者他们因感佩恩师,在成都为他建造一座衣冠冢来瞻仰也是极有可能的。谯周有“西部孔子”之称,作为蜀中儒家思想的一面旗帜,他理应在蜀中文化中心的成都有一席之地,学统需缅怀、传承,学宗更需有一处祭祀之地。故,我以为这应该是一处三国文物,之所以能长期保存,这应该和谯周在蜀中的学术地位有关。

不然,我还真想不出谯家有谁能配享这样的大墓?

 

 

参考资料:

1.《华阳国志·巴志·卷十二序志》

2.杨嵌渝撰文《有姓谯的伟人吗》

3.百度百科《谯周简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