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风》的头像

《上风》

内刊会员

散文
202404/01
分享

又一个川剧里程碑

又一个川剧里程碑

廖可勤

 

川剧发展至今,已是国内著名的地方剧种之一了,生旦净末丑、声腔锣鼓、人才培训学校,一应俱全,精包精制。2023年9月28日,她又迎来新生,经过三年多改造整新的锦江剧场和悦来茶园举行揭牌仪式,川剧名家和广大戏迷共同见证了这一重大时刻,意味着川剧振兴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筑成了川剧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在红色气派的锦江剧场前义演七天,年轻的生旦净末丑角色全登台献艺,给四川戏迷展示川剧新生力量实力。收效很好,赢得川剧界一派好评。真是“梨园璀璨枝叶茂,川腔蜀韵万象新。锦江秋日霞似火,百年悦来换新容。

川剧的发展,记录了川人戏曲艺术的历史,书写了川人近代艺术思想的发展历程,是川人艺术众志成城的结晶。溯源厘清川剧发展,得从源头说起。公元1795年,修建了为伶人共有栖身演出地“老郎庙”(现悦来茶园处),为川剧播下了火种。1908年,四川劝业道总办周孝怀主持正式成立戏曲公会,在老郎庙原址上修建四川第一家新式剧社,取名悦来茶园。辛亥革命后,由川剧名伶康子林、扬素兰等人发起,汇集长乐班、宴乐班等著名戏班,在悦来茶园自建了行当齐全、名角荟萃的“三庆会”(川戏帮会),在声腔上倡导五腔共和,成立研精社致力于川剧改良工作,创办“升平堂”培养川戏新人。由此,川戏声势大振,悦来茶园被誉为“川剧戏窝子”,成为川剧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组建了川剧团,建立演出场所,整理传统剧目,重视川剧艺术,培养川剧新秀,让一度濒临绝境的川剧迎来新生。1954年,政府整修悦来茶园,剧场更名为“锦江剧场”。1959年,成都川剧院在此成立。剧院传承经典剧目,创排优秀川戏,在长期演出中涌现众多名家名角。还邀请社会名流写戏助演,对表演声乐和舞台美术进行革新,一时间,川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离不弃的调味品。成都人说:北有老舍茶馆,南有悦来茶园,戏窝子又火了!这是川剧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川剧有市级专业组织机构和演出规模。

2006年,川剧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认可川剧具有极高的欣赏和研究价值。川剧艺人创造的变脸、吐火、踢慧眼、牵眼线、提耙人、甩水发、椅子功等特技绝活,新奇有趣,巧妙至极。川戏锣鼓是川剧的音乐标志,是川剧五种声腔的黏合剂,具有牵魂夺魄的穿透力,锣鼓一响,人便手舞足蹈,随乐起舞,融入锣鼓音乐中。川剧高腔,被川人视为“川调”之正宗,以“帮打念唱”结合的结构形态,与舞台的节奏环环相扣,同角色的表演相生相随,达到音乐性和戏剧性高度契合,在戏曲高腔声系中,独树一帜,是川剧音乐的杰出代表。川剧高腔,自立于中国戏乐之林而一枝独秀。

在七天的义演中,集川剧的音乐、唱打、特技表演全收于眼底。戏迷说:过了一个川戏年。每天在锦江剧场前的义演现场,上年纪的最多。下午2点开戏,上午十点就开始去占椅子,天天如此,不辞辛苦,目的就是想看一场好戏。我和一个文友朋友只轮占了三天座位,没座位就站着看,坚持到戏完。其中还有从周边郊县来的戏迷,上午坐高铁或地铁到成都,下午看完戏后再返回,反映很好:既经济又好看,过了戏瘾,值得。要知道,现在很多县区都没有川戏看,能看上省市水平的川戏,就得上成都。满足人对川戏的渴望追求,是一种心态的调节剂,辛劳算不了什么。看了戏,收获满满,精神振奋,身体上什么毛病都没有了。有个大师说:执着追求爱好,会使人忘掉年龄、疾病、忧愁,与快乐相伴同行。”戏散后,只见一个年迈的戏迷,边走边哼一曲马门腔明亮亮,灯光往前照,耳听谯楼鼓三敲……”快乐在伴随他同行,使他沉浸在2023年国庆中秋节日的欢乐气氛中。

在川剧人守正创新和薪火相传中,川剧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绽放时代光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