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他乡还好吗
——四川建设者的海外故事
李临雅
身处金牛区“建半城”的华西集团,始建于1950年5月,是一家国有大型建筑集团企业,以上世纪80年代起,华西集团开始从事海外业务,承建了多个有影响力的工程项目,包括技术工人、管理人员、翻译、医生等等人员都到了海外,在陌生的环境里工作、生活,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艰难的返修工程
位于乌干达首都堪培拉的UNPD工程师联合国开发署的办公楼及官员宿舍,因为种种原因,工程拖了很长时间,换了几任项目负责人,到最后还是因为质量问题交不了工。业主要求把不合格的部分全部拆除,包括全部的管道、设备……重新返工。这样一来,基本上就只剩下砌体没动了。
作为这个项目的新一轮负责人是四川省建十二公司的李经理。他知道等待他的将是艰苦奋斗的两年,要带着大家把那栋拆得七零八落的建筑物弄得合乎要求,漂漂亮亮地交出去。他还知道,因为这项工程,还有几个联合国的项目在投标时都不交给中国人干,不光是他们这个企业、这个省,乃至整个中国的建筑工程的声誉都受到了影响。四川省的一位副省长为此专门去了一趟乌干达。
返修工程是没有资金的,费用得靠项目组自己想办法解决,包括项目组所有成员的工资、房租都一度非常困难,大家的情绪很低落。李经理一到工地,就果断地采取了措施,想尽一切办法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工地上的办公室撤了。这之前,有的人上班就像在国内那样,每天进了办公室,消消停停地泡好茶,舒舒服服地喝上几开,然后才说上班的事。办公室里遍地是烟头,人们端着茶边喝边聊天。那种情况连大使馆都听说了,很有意见。
办公室撤了,李经理自己就在他的汽车里办公,什么地方有事,他开着车就去了。找人办事,站着说,说完就走,就去干活儿。而且,要求项目组所有人,包括管理人员都到现场,除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干其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始有的管理人员不太理解,觉得在当地工人面前有失身份。李经理说,我们情况不一样,必须这样,才能尽快地扭转局面。这个工程返修不好,交不了工,那才叫有失身份呢,而且要丢中国人的脸。他以身作则,也到工地上干。在他的带动下,连翻译也挽起袖子和大家一起干起来了。
在那些日子里,所有的人白天都泡在工地上,凡是能放到晚上做的事都尽量放到晚上。算账、报账、总结工作、安排第二天的工作……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干到10点钟以后。李经理还自己到市场上去买建材,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寻找价格最合适的,常常为了一种材料,要跑几家、十几家。有一次他从乌干达到肯尼亚去办事,为了节约人员,节约时间,1000公里的路程,来回只用了四天。别人听说了,都说那简直是在冒险。
整顿了自己内部,又接着抓工地上的事情。工地上用了很多当地人,由于管理原因,干活儿的人不少,效率却很低。李经理首先决定改变发工资的办法。原来是天天发,改为一个星期发一次,谁要不好好干活儿,到时候就可能被扣发工资。这样一来,当然比原来那样随便混一天就能拿到工资辛苦些了,于是有人觉得受不了了,说老板太苛刻,煽动大家闹事,宣称“我们不干了”。
不干没关系,中国的老板们想了个办法,开车到劳务市场拉了两车人来,又到其他中国人的项目上借了一些人,让这些人一起出现在工地上,就是要让那些扬言不干的人知道,你们不干不要紧,有的是人。然后又把本工地的工人都叫到一块儿,宣布重新登记,愿意干的站出来,不愿干的可以走。很快就看出了哪些是煽动不干活儿的人,坚决把他们辞退。这一招还真灵了,留下来的人不想丢掉这份工作,再不像以前那样偷奸耍滑,不好好干活儿了。
接着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防盗。有一段时间,因为工作不能正常开展,管理很松懈,工地上的失窃现象非常严重。有的人偷东西的手段极高明,串通了有关人员,能把成吨的水泥、层板、电动工具都偷走。据说还有过这种情况,一间屋子里前一天还堆满了东西,第二天居然就空了,东西不翼而飞,而门窗却好好的,一点儿也没损坏。中国老板向大家宣布了政策,号召互相检举,一旦查明事实,被检举者的罚款就是检举者的奖金。因为一个星期的工资都在老板手里,偷东西的人就不得不考虑,一旦被发现,工资充当了罚款,就等于白干了,情节严重的还会被开除。于是情况好了许多。
李经理知道,除了抓管理,抓节约,更重要的是要想办法创收,建立信誉。他们首先给中国大使馆搞了一个小工程,是经参处买的一座房子,准备用来做招待所,一楼一底,一共14个房间,培修、内外装饰,他们只用了28天就完成了,马上就可以投入使用。这件事给大使馆的官员们留下了一个好印象,觉得这批人还是能干事的嘛!改变了对他们的看法,在很多事情上还给予他们帮助。接着,在返修的同时,项目组又在周边地区到处揽工程、接任务。他们连着中了几个标:卡永加医院、乌干达国防部医院的门诊部、牛奶学校的污水处理池等等。最多的时候,手里一共有十个工程,分别相距几十、上百公里。他们把有的工程又分包出去,自己当监理,搞管理,雇当地人干,技术人员带上翻译去巡视、监工,管采购的人晚饭后开车到这些工地上送材料……所有的人都竭尽全力地工作着,其间的紧张忙碌,辛苦劳累可想而知。就这样用这些工程赚得的利润补偿返修工程所需的费用。另外,他们还通过正当途径,对甲方没有按时腾出场地、耽误了工期等情况提出索赔,也获得了成功。逐渐扭转了局面。
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斗,返修工程完成了,不但贴补了亏损,还有了十几万美元的盈利。四川省的那位副省长又去了一趟乌干达,这一次他脸上露出了笑容。
李经理在回顾这段经历时很有感慨地说,有人听说出国,以为都是好事,其实是很辛苦,很艰苦的,那种酸甜苦辣不是一两句话就说得清的。
法律与官司
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一个工程项目上,作为承包人的中国人曾经被他们所雇用的当地工人告过一次,领教了一下在国外打官司的滋味。
肯尼亚有很正规的劳动法,条款很详细具体。比如对于工资的规定,写明了每周工作多少个小时、每小时的最低工资是多少等等。还附有详尽的工资表,说明不同行业、不同工种的工资定额。而且,每当物价提高时,就会变更相应的表格,使执行的人有法可依,避免各行其是。另外,他们的法庭也很方便,只要是工作时间,想告状的人都可以进去,法庭里成天就像赶场似的,又热闹又拥挤。只要有人告状,马上就可以立案,然后调查、开庭审理。不管是谁,一旦给你发来传票,你就得上法庭听候审理,如果不去,就认为你是藐视法庭。
当初中国人招聘那批当地工人时,是按规定和他们签订了合同的,因为不是很了解情况,合同中定的工资待遇低于当地劳动法中规定的最低工资的数额。开始双方相安无事,没有人提出关于工资待遇合不合理的问题。等到工作告一段落时,不再需要那么多人了,中方就解雇了那批工人。没想到这批工人马上就到法院去告了一状,说中国人雇他们干活儿,工资没给够。
法院立了案,按程序开庭审理。中国人理直气壮地来到法庭上,说我们有合同,是双方都签了字,认可了的。我们发给工人的工资是按合同里规定的数额发的,不存在没有发够的问题。他们把当初签订的合同作为证据交给了法庭,法官一看,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你们定的工资数额低于法律规定的最低数额?”中国人说我们不知道有这样的规定。法官认为,不知道不等于就可以不按法律办事,这明摆着是违法的行为。审理结果,判决中国人依照法律给那些工人补足工资。
中国人不服气,决定不理睬法庭的判决。法庭也不着急,等到过了执行判决的规定期限,就采取了强制执行的手段。法院的人来到工地上,准备把工地上的两辆汽车开走,以抵欠资。中国的工人们坚决不让法院的人把车开走,结果双方发生了冲突。没想到这样一来,又触犯了一条法律“妨碍法庭执行公务”,法院的判决是还要罚款。最后的结果是中国人一共支付了60万肯尼亚先令,才算了解了这件事。当然,吃一堑长一智,以后,像这样的违法的事是再也不会干了。
在内罗毕的另外一个工地上,发生过一件黑人工人罢工的事。事情的起因也涉及劳动法,按规定,如果雇主不能给招聘来的工人提供住房,就必须每天上下班派车接送工人,如果没有给工人发工作服等劳保用品,就应该将其折合成钱摊在每个月的工资里,如果解雇工人没有按规定的时间提前通知,就必须多付一个月的工资……反正,也不知道是在哪个环节上出了问题,工人有不满情绪,认为中国老板给他们的待遇低了。本来他们的有些要求还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但是依照法律,应该是先向雇主提出条件,双方进行谈判,如果谈不好,就正式通知对方,说我们要为此事举行罢工。但这些人没有这样做,就集中了十几个人上街游行去了。当时正值当地政局不稳,学生在闹事。这拨工人一上街,当局很紧张,生怕此事成为导火线,引起骚乱。内罗毕警察厅几乎全部出动来干预这件事,问明情况后,找到中方的有关人员,说如果因为你们引起社会不安定,你们要负全部责任。中国人据实介绍了情况,说明这批人没按法律程序办事,是属于非法行为,不是我们的错,不应该由我们承担责任。对方也觉得有道理,态度不再那么强硬了。但是希望中国人能把那些工人保出来,因为他们还算是中方的雇员,这样也让警方有个台阶下台,让事情有个结果,免得新闻界抓住不放。
当时这件事已经上了电视,闹得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都亲自过问,让项目组写了详细的情况汇报。尽管造成的影响很大,但归根到底因为我们在法律上站得住脚,所以没有引起任何不好的结果。
拒绝搜查
这是发生在伊拉克中央银行工地上的事情。这个工程很大,干活儿的除了中国劳工,还有当地人、埃及人、突尼斯人等等。
中国的劳工们住在离工地20多公里的地方,每天分乘几辆黄色的雪铁龙巴士上班。有一天下班的时候,车队刚刚开到大门口,被突然放下来的横杆挡住了。接着,门卫和几个德国工头上了车,说是工地上丢失了电动工具,要搜查。车厢里顿时哗然,丢了东西,凭什么就认定是中国人偷的?!翻译立即代表中方向他们提出强烈抗议,严正指出,作为被雇用的劳务人员,我们在伊拉克办理了正式的居留手续,受当地法律的保护,雇主无权搜查工人。
情况立即反映到中国大使馆,大使馆表示,应该断然拒绝搜查,这种事情是不允许发生的。于是,中方项目负责人正式约见德方项目经理,向他提出正式抗议,指出这样的行为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侮辱。工地上丢失了东西,应该向警方报案,由警方采取措施,还有,对工地上所有的人应该一视同仁。
第二天,中国的劳工们等待着对前一天的事情的答复。表面上看,工作照常在进行,但是没有一点儿进度。锯木头的,用锯子背面在锯;钉钉子的,榔头敲在旁边……德国工头眼睁睁地看着这种情况,也不敢干涉。很快,德方正式向中国人赔礼道歉,并且保证不会再发生这样的事情。劳工们以合理合法的行为维护了中国公民的尊严。后来,事实证明那些丢失了的东西和中国人没有关系。
也是在这个工地上,还有过一次关于“加班”的争执。
在建筑施工中,加班加点,挑灯夜战,乃至通宵达旦都是常事。按有关规定,除了正常三班倒的工种,凡是休息时间继续工作都应该视为加班,而且,加班工资和八小时之内的工资是不一样的,在这个工地上按合同的规定是:加班工资是正常上班时间的工资的150%、星期天是200%、节假日是300%。
有一段时间,作为老板的德国人提出要把有的“加班”当作正常的三班倒来对待,这样,他们可以节约相当可观的本来应该付给中国工人的加班工资。
面对这种不讲道理的说法,中国人肯定不会接受。一位翻译奉命代表中方经理去和德国人谈判。这位翻译从从容容,平平静静地和德国人谈起来。他说,作为人类,正常情况下都是白天工作,晚上休息。晚上应该是睡觉的时候,之所以要在本来应该睡觉的时候工作,是工作需要,是迫不得已,当然就是加班,怎么能把休息时间看作正常的工作时间呢?他问德国人,你们是不是这样?我看你们也是白天工作,晚上睡觉嘛。这是人类共有的习惯,只要是人都如此,德国人如此,中国人也如此。“三班倒”只是个别工种,和“加班”是两回事,两个概念,不应该混为一谈……
本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事情,他和德国人整整谈了一个小时。德国人实在出找不出理由来反驳他,不得不收回了他们荒唐的说法。
这位翻译深有体会地说,在那种场合就是这样,你据理力争,理直气壮,他就软弱了。你如果胆小,软弱,别人就敢明目张胆地欺负你。他说,他们算了一笔账,那段时间,加班特别多,从每个月的工资表中就可以看出来,每个人名下的工资数目中,几乎有一半是加班工资,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当初让了步,无论对国家还是对个人,都将是一笔不小的经济损失。而且,别人还会认为中国人太傻,太好糊弄,以后还会在另外的什么事情上想法子整你。
迫不得已的冲突
中国人到国外当劳务,在一些西方国家的大公司承包的工程上干活,在最初阶段,的确发生过一些被老板、工头打骂的情况,很多人都不能接受。曾经有个工人被打之后,神经受刺激,不得不把他送回国。但他在北京下了飞机以后,仍然神智不清醒,以为自己还在国外,战战兢兢地想要躲藏。一直到护送他的同志和他一起到了天安门广场,看到了国旗和城楼上的毛主席象后,他才算是安静下来,相信自己回到祖国了,用不着再担惊受怕。
本来劳务人员都很清楚,到国外是去做工的,不是去搞斗争,用不着和谁剑拔弩张的。但是,如果遇上那种受欺负或是人格受侮辱的时候,更多的人不是像前面说的那个人那样忍气吞声,把自己逼出病来,而是愤然反抗,教训一下那些欺人太甚的人。当然,这样一来,小小的冲突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在伊拉克中央银行工地上,有一天,一个中国工人用水龙头把砖浇湿。他没有注意到水管被砖绊住了,使劲儿一拉,哗啦一阵响,把几块砖拉得掉到地上摔坏了。一个德国工头见此情况,二话没说,冲过来对着那个工人的脸就是几个耳光。那个工人一下子就懵了,半天回不过神来,大声叫喊着:“打人了!打人了!”工地上的中国劳工们呼地一下都围拢来,纷纷质问那个德国人为什么要打人。大家都说,不干了,罢工!事情一直闹到德方的公司总部。中国代表告诫德国人,我们中国的工人从来没有受到过这种待遇,以后再也不准发生这样的事情。最后,那个打人的德国工头当众给被打的中国工人赔礼道歉,并且写了一份书面检讨,贴在食堂的大门上,让大家都能看到,才算是了结了这件事。
在一个日本人是老板的项目上,也发生过工头打中国工人的事。开始我们的工人想以忍让避免矛盾,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后来对方越打越凶,旁边的几个中国工人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冲上去把那个日本工头按倒在地上痛打了一顿。事情的结果,是那个日本工头和打他的几个中国工人都被遣返回国了。那几个中国工人说,即使这样,我们也不后悔,总算为中国人出了口气。这件事以后,日本工头再也不敢打中国工人了。
这些还算是能找到有关部门解决问题的情况,另外还有过这样的故事:
那是在一个中东国家,中国的劳务人员在城里的一个工地上干活,住在郊区,每天上下班是用汽车接送。汽车每天走的路线是固定的,不管是早上去上班还是晚上回驻地的途中,汽车走到同一个地方时,就有一群人聚集在一起,看见中国人的汽车一出现,就把事先准备好的石头往汽车上扔,边扔还边不停地喊着:“阿里巴巴!”阿里巴巴在当地语言中是小偷、乞丐之类的意思,总之是被人瞧不起的、被歧视的角色。开始,因为考虑到在异国他乡,最好不要惹事,大家都不理睬那些故意滋事的流氓,领导也告诉大家,尽量忍着。
然而,那些人见中国人没有反应,越发肆无忌惮起来,天天等在那儿。血气方刚的中国小伙子们实在是忍无可忍了,群情激愤,决定要还击。带队的人看到这种情况,知道制止不了,也睁只眼闭只眼,算是默许了。
那一天,大家干完活儿以后,故意在工地上多待了一些时间,等到天黑了才上路。当汽车开到平时遇到那些人的那个地方时,果然那些人还等在那里,准备了好多石头。看来这些人似乎觉得往车上扔石头、喊阿里巴巴已经成了一场使他们兴奋的游戏,每天乐此不疲。中国人的车一直开到他们跟前,突然来了个急刹车,所有的人都跳下去,一人抓住一个,一对一地打起来。
当时那个城市正在放映李小龙的功夫片,有的人一看见中国人摆出“中国功夫”的架势,赶紧求饶。中国人不听那一套,照打不误。多少天来,他们受的屈辱之气都在那拳头的起落之中发泄出来了,打得那些人抱着头纷纷逃窜。他们回到驻地时,留在家里的人都等急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还以为工地上临时要加班,正准备送饭去呢。听那些人说刚才痛痛快快地打了一架,也觉得非常解气。
从此以后,那条上下班的路清静了,再也没有人敢等在那儿了。
斐济的“四川楼”
四川华西公司曾经在南太平洋的岛国斐济的首都苏瓦开过一家“四川楼餐馆”,当地人都简称为“四川楼”。餐馆坐落在苏瓦的繁华地带,相当于成都的名小吃“龙抄手”在成都春熙路的位置。一栋一楼一底的小楼,算不上豪华,规模也不是很大,能供80人左右同时进餐,但说得上是精致玲珑,而且因为风味独特,服务周到,很受欢迎。餐馆的主厨是从四川彭县请去的两位厨师,做地道的四川菜当然不在话下,不过厨师们知道,在国外做川菜,那“川味”必须有所改良,比如“麻辣豆腐”就只能做成一般的红烧豆腐,不能太辣、太麻,否则外国人接受不了,尝过第一口就再也不敢吃第二口了。
“四川楼”的回锅肉、东坡肘子、酱肉丝等都颇受称赞,不过最受欢迎的还要数“糖醋脆皮鱼”。斐济是由320多个岛屿组成的,首都苏瓦是在其中最大的维提岛上。“糖醋脆皮鱼”的名声传遍了这些大大小小的岛子,常常有一些人坐着飞机从其他岛飞到苏瓦,专门到“四川楼”来买“糖醋脆皮鱼”。餐馆把做好的鱼和作料分别给顾客装好,那些人到家后把作料浇上食用时,鱼还是热乎乎、脆嘣嘣的。
苏瓦本身也有好多家中餐馆,但大多数是家庭餐馆,只有“四川楼”是有正规厨师的川菜馆,所以名声在外。日本的一家旅游杂志曾对“四川楼”做过专题介绍,说这家餐馆怎样好,价钱怎么便宜,到斐济去的人都应该去品尝一下那里的地道的中国菜。于是,很多去旅游的日本人就手持那本杂志,按图索骥,直奔“四川楼”。当地还有一些当“餐厅媒子”的年轻人,大都是一些很帅的小伙子,在机场、车站、码头给刚到的旅客介绍餐厅,其中不少人专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推荐“四川楼”,带上几个客人来到餐馆,一般的情况是得到一点小费,谈得投机的,还被邀请一起进餐,这些人也就乐得过了一顿“川菜”瘾。
苏瓦的很多上层人士、中产阶级的家庭都喜欢把“四川楼”作为宴请宾朋、交往应酬的地方,觉得够档次。还有一些人不单纯粹是来这里来吃饭的,还是来体验一下那个遥远的文明古国的文化氛围,来寻求一种交流和沟通。办餐馆的中国人也通过这个窗口结交了不少朋友。
在国外搞经营,真的是要把顾客当成“上帝”。“四川楼”始终恪守着这一条商家的原则。有一次,一家姓金的韩国人请朋友到“四川楼”来吃饭,那位金先生是联合国卫生组织住斐济的代表。吃完饭临走时,金先生的岳母被一个塑料垫子绊了一下,摔倒了。餐馆经理立即派人把老太太送到医院,又是检查,又是照片。最后医生说没什么大问题,只是受了一点惊,需要观察几天。餐馆经理和华西公司住苏瓦办事处的负责人都来向金先生一家道歉,说是因为我们的垫子没放好造成了这个事故,请老太太回去好好休息,这顿饭的费用就全免了。另外,请他们全家在方便的时间再来,接受一次免费招待,为你们再服务一次。不久之后,那家人如约而至,那位金先生说:“你们对这件事的处理我们很满意,很感动。我们一定会向我们的朋友广为介绍你们的服务。”
对有地位、有影响的人如此,对一般的顾客也如此,总之是顾客至上。来吃饭的人,有的不太计较,即使觉得有什么不合适的,也是吃完以后才面带笑容,很客气地指出,这次的什么菜比起上次来是不是差了点什么,或是多了点什么。对这样的顾客,肯定是诚恳地表示道歉,请他们下次再来,一定为他们提供满意的服务。遇上有的人,菜都吃了三分之一了,不是说淡了,就是酸了、冷了,要求更换,即使这样,服务员也是二话不说,换了就是了。
斐济的“四川楼”以精美的菜肴和良好的服务赢得了极大的声誉,在不少场合,说起“四川华西公司”别人不一定知道,但只要说起“四川楼”,都连连点头,表示知道。华西公司的同志到海关等一些部门去办事,一说是“四川楼”的,“OK,OK。”对方马上放行。“四川楼”在斐济树立了“四川人”的形象,也树立了中国人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