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水利工程,一般不会修建在城镇,绝大多数都修建在远离人群的偏僻山野,特别是水库,离人越远越好。渭北的水库,一般离村庄动辄几里,甚至十几里、几十里。
天兴是一个山河纵横的地方,南有汧河相绕,中是横水河、雍水河纵贯,北有岍山横亘。岍山中有一个水库群,都在人迹罕至的岍山腹地。东北角的白荻沟、姚家沟、桃树沟和群力水库,更是居高临下,犹为偏僻。因此,从水库建成至今,凡是在那里工作的,基本是从参加工作到退休都没有挪过窝。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别人不喜欢了,就会被安排到水库上。
我刚参加工作的那年冬季,在单位见过一个背着背篓的精瘦老人,大家都给打招呼,好像姓宫。过后我问一个同事,那个人是干啥的,同事介绍说,他是我们系统的一个退休老同志,老牌大学生,陕南人,学水产的,从参加工作一直到退休的三十多年,一直在看水库,多数时间在白荻沟水库工作,中途在群力水库干过几年。怪不得他背的背篓和我们这里的差异很大,看着很特别。
“他在水库上搞水产养殖吗?”
“搞什么水产养殖啊!就是看水库!”
“怎么不调到水产站干自己专业啊?”
“他一个外地人,谁能记起他啊!”
原来这样!
后来在一次系统职工大会上,局领导在讲话中提到过这位已经退休,返回老家颐养天年的老前辈,要求我们要向他学习,象他一样,永远服从组织安排,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默默无闻奉献。有时想,他也许是一种无奈的坚守,想用自己的坚守,换来老天的垂怜和惠顾。也许给他一个更加合适的岗位,有可能会使他的所学体现出更加合理的价值,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出更大、更多地作用。毕竟在县上有一个和他的专业很对口的单位,也一直在由十几个没有学过水产养殖的工人,管理和指导着全县的水产养殖工作。
那几座水库是天兴建设最早的水库,上世纪五十年代由省水电设计院规划和协调建设。水库及其灌区管理单位在山下的一个镇上,是天兴县建制最早的水利单位,曾经几度变更隶属,由省管到市管,再到县管。诠释了它的前世今生,也诠释它的辉煌和没落。春季一个临县的同行说他们镇曾经是这个灌区的十八斗灌区,过去灌区管理站的管理房(工字房)还保存完好。一直想去看看,可惜的是一直很难成行。可以想象一定沉淀了许多知识,沉淀了许多人才,也沉淀了许多事件。
在这些堪称世外桃源的水库上,有许多和宫老一样,曾经拥有了许多专业知识的人,在特殊的年代和时期,默默无闻地把知识搁置在心底,放浪形骸于这深山旷野,燃绕了形骸,燃烧了激情,燃绕了学识。在这荒山野岭上班的水利人,一茬一茬的替换了不知多少次,不变的是艰难和辛酸,变换了的是责任越来越大了,生存环境离现代文明越来越远了。
去年春夏之交的一天,阳光灿烂,万里无云,好像是下午四点左右了,单位院里来了两位不速之客,是老俩口,都七十开外了,老汉骑的正三轮助力车,老伴坐在后厢里。我上前问候。
“老同志,请问有什么事?”
“我原来在这里上班,今天没事,来这里看看。”
“走,去办公室坐坐!”
“不了,你忙,我随便看看。单位变化挺大的。”
老汉说,他在这里工作了二十多年,八十年代调到了建设系统工作。唉!老刘当时诬告说老辛贪污了几十块钱,还做伪证,老辛那么认真、敬业、正直的一个人,被害得开除了公职,最后他自己受到了大家的谴责,也许是良心发现,最终自己年轻轻的自杀在这里了。“别胡说了,赶紧走!”他的老伴时不时数说着老汉。
原来如此。
他说的老辛是个离休干部,当时刚去世不久。原来在这里工作,听说因经济问题,涉及金额几十元,被开除了公职,一九八二年落实政策,恢复公职到原单位(就这个单位),没有上班就办理了退休手续,第二年被认定享受离休待遇,终年九十五岁,或许是仁者自寿,亦未可知。去世后,他的儿子第一时间告知了我们单位,我们班子成员一块去参加了吊唁,我还给联系有关部门和单位一块参与,共同商定了他的后事安排。
一个人的一生,关键的只有几步,所遇到的关键的人也只有几个。遇对了,一帆风顺,阳光灿烂;遇错了,注定会荆棘丛生,索然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