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思》
久不着笔,本来就不利朗的笔感觉更涩了许多。
独坐在这二楼的办公室里,看着窗外的天际,是那样的纯洁,那样的蔚蓝,没有一丝的云朵。进入眼帘的有许多树,书写着生机,最高峻的是一户农家院子的一棵雪松,而最多的是国槐和桐树、杨树,它们或近或远,远的感觉已经有些朦胧,只有近窗的几棵街道的行道树——国槐看着很真切。树枝的尖端绿中泛黄,有的是嫩嫩的叶子,有的是还没有结出槐籽的花儿。或许这是乡村的特色。
虽然刚立秋几天,却感觉秋的气息已经浓了!
群处慎言,独坐守心。而我这几天却偏偏守不了心,或许是秋的缘故吧。秋天是最容易搅动人的思绪的季节。
(一)
前段时间的一个下午,太阳即将落山的时候,和几个朋友一块去乡下赏荷,田田的叶子依然蓬勃向上,红色的、粉色的、白色的等色彩斑斓的荷花,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如二八佳人,犹抱琵琶半遮面,羞羞答答的半含半露,欲开而不绽放;有的如成熟奔放的少妇,无拘无束地绽放着,尽情彰显着生命的华贵与高雅。它们共同在蓊蓊郁郁的莲蓬的映衬中,欢快而明亮,谱写着生命的华章。薄暮中赏荷,更带几分凄楚和神秘,也更昭示着生命的魅力。荷成于夏,但最无顾忌的绽放还是在秋季,也许既属于夏,也属于秋吧!
言为心声。在众多的关于莲的诗词歌赋中,我记忆最深的,还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先生的《爱莲说》这篇小文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生命的价值,就在于绽放。
(二)
昨天坐这里,趁着空闲,进入了我十几年前曾经使用的博客,虽然由于忘记了密码,已经不能登录和编辑,但还可以阅读。看到其中的文字,特别是写给女儿的那些文字,忍不住泪眼婆娑。
女儿小的时候最喜欢的事,就是让我把她带上,去看她将来在哪个学校上学,县城内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都去遍了,有的学校过几天就要去看一次,在有的学校每次去了就逡巡着不走,有时还听人家讲课。不巧的是女儿的初中、高中时光都是在远离家乡的宝鸡度过,没有在童年时选的学校读书。大学更是远在武汉。特别是初中阶段,只是十三、四岁的孩子,对一个一直生活在父母身边的孩子,意味着一切都要自己张罗、处理,可以说倍受艰辛,有彷徨、无助,但也有快乐、锻炼,除过每周六下午至周日下午这个时段面对面的交流,就基本上是每周四下午电脑课的时间了。当时她们的电脑课可以上网,每次上电脑课前,我都会努力地给女儿写些话,或者鼓励、或者指导其某个方面,发到她的QQ里面。女儿有什么想法或者不高兴的事、高兴的事,发我的QQ里面。记得有段时间女儿很是郁闷,写了首小诗 《无题》:
落桐尽散轻倚窗,余曦沉漫残一黄。
檐落墙角披微霜,笙歌夜阑淡忆凉。
岁月如歌歌难再,歌者渐离离处伤。
蓦然回首犹绕梁,惜叹恍若闻月光。
我把这些都整理存在了博客里面。女儿的文字功底深厚,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写的作文就一直是年级传诵的范文,初中更是语文老师心目中的神学生,“你的语文水平老师已经没有能力指导了!”是当时语文老师和女儿的玩笑话。女儿曾经写了篇课堂作文《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是人类的眼泪》,大概4000字左右,是小说,刊发在了《宝鸡市水利网》,我的同事们都说女儿写的东西是我所望尘莫及的。
有一天晚上,我把当天在《宝鸡日报》上看到的一篇自己感觉很有文采和思想的文章《冬草赋》敲打出来发给了女儿,以期对女儿有所帮助。文章中的“野火烧不尽,寒流摧不夭,凌霜不屈,卧雪不倒,‘挺秀色于冰涂,厉坚贞于寒道’。”至今令人回味无穷。
时过境迁后的今天,回过头来看已经过往的昨天,还是心潮澎湃。在记忆里搜寻着那个昔日的小女孩,激动着已经初长成、亭亭玉立的正在激情工作着的女儿。
读书也许就是为了分别。也许今生注定了天各一方的格局。但是,无论孩子在哪里,我们都注视着她、祝福着她。
岁月匆匆,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