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山海之间的头像

山海之间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102/01
分享

那些鲜活的生命背后——电视剧《山海情》带给人的感动


最近热映的电视剧《山海情》,是一部西部扶贫题材的电视剧。经由一群深具功力的主创人员精心创作、倾情演绎,这部影视剧,打造成了牵动人心的情感剧,富于震撼力的史诗剧,给观众带来了深深的共鸣和感动。

 

时政题材的影视剧,能不能制作的深切感人?这部影视剧,给出了一个实力的答案。

这部剧所以引起强烈共鸣,想来大概得益于以下几点:

一、大主题小视角。

作品表现的是西部扶贫的宏大时代主题,却是以每一个普通人物的命运展开的。大主题的展开,赋予了全剧一种沉重的使命感。小视角的切入,则让观众从真切生动的人物命运里,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与艰苦境遇的抗争凸显生命崇高感。

 

作品由高满堂等实力剧作者任编剧,《闯关东》、《父母爱情》、《战长沙》、《琅琊榜》等精品剧的导演孔笙执导,一出手便展现了结构上的大手笔。

二、实力演员的倾情诠释

全剧第一个镜头,闫妮饰演的杨书记一亮相,就是一个意外的惊喜:飞快流利的语速、直截利落的手势、果决爽利的神气,寥寥几个镜头,精准的刻画出一个工作上精心、负责、有魄力的女干部形象,这和她以往的形象,形成较大反差,给人很强的新鲜感;随后出场的张嘉益,他出神入化的贴和人物的能力和游刃有余的表现力,使得他饰演的马喊水这个人物,一出场,就有了经典影视人物那般活灵活现的立体感;尤勇似乎有种与生俱来的大演员的气势,他饰演的人物,总是鲜活抢眼,不由分说的将观众的眼光聚焦到他身上;祖峰饰演的白老师,是对人物深入骨髓的不动声色的诠释;黄轩塑造的马得福,是纯朴内敛的,没有表演痕迹;得宝、水花等主要人物的表演,也都扎实生动、真切感人。演员们精彩的演绎,将那些生活在贫困山区的鲜活的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呈现出来,使整部剧,呈现出一种经典大师剧的水准,也将观众的目光,深深的吸引住了。

 

三、平凡人物的信念感

这部剧给人印象最深的,一是祖峰饰演的白老师,一是黄轩饰演的马德福。

祖峰塑造的白老师形象,是和他所处的生存环境,深度契合的。这种契合,不仅表现在人物的外形上,更是深入到了人物的内心。生活的苦,苦在他低落的神气里,苦在他无奈的笑容里,苦在他落寞的身影里的,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他是生活在那种贫困的生活里的。而那种生活,其实,也是会给人带来心情上、精神上的贫瘠感的。

而他内心对村民和孩子们那种深沉的爱,则又无声无息的流露在他默默无语的行动里。他为孩子们量身制课程,对孩子们润物无声的启发和呵护。他待人宽厚,对年轻人看似过激的行为,能予以深度理解和支持。他对生活中的不如意,能在一个更高的境界上,无怨无悔的忍;对内心的信念,却是长长久久的坚持;对未来的向往,也从未磨灭。子再苦再贫瘠,他的心里传送出的涓涓细流,总是温润的。

 

这一人物,无疑是整部剧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黄轩饰演的基层干部马德福,从小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他熟悉山区人们艰苦的生存状态,对外面世界的发展,对于国家的扶贫政策,也有所了解。他能看到移民吊庄给家乡带来的发展前景,一心一意把村民带出贫困。但异地搬迁,对于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乡民们而言,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无论是在习惯上、意识上、还是观念上,都有着天然的抵触,许多障碍的产生,都是自然的,搬迁工作,困难重重。

 

黄轩饰演的马德福,神色里一直有种隐隐的愁闷和无奈。他的表演内敛、克制、不过分用力,但给人的感觉,是一直在那个人物里的。他把一个有着为家乡做实事的真诚愿望的年轻干部,面对着生于斯长于斯的父老乡亲,那种急不得怨不得,又不能放手不管的为难状态,阐释的内在、自然,一点不跳脱。他就像是完全融在那个大背景里的人物,不给人以出离感,没有表演痕迹,马德福这一形象,是让人自然而然信服的。

福建来的扶贫干部陈县长,科学家凌教授,他们目睹了山区的贫困状况,内心受到强烈震撼。陈县长跟教授软磨硬泡,为的是给金滩村村民拉来一个收益快的种蘑菇的项目。凌教授四处奔走,为菇民找销路,甚至不惜自己垫钱,也不让菇民亏损。他们都用全部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对山区帮扶的工作中。那种悲情下的奋不顾身,让观众为之动容。而在这个艰苦付出的奋斗历程中,他们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洗礼和升华。

 

    生存不易,人们在各自生命中的每一段奋斗,都是闪光的。当个人的奋斗,与众多人的命运,结合在一起,与时代的需求,相合在一起,它的意义,便更为彰显出来。

    再贫困的日子,也无法磨灭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走出贫困的路一旦铺开,年轻人身上激发出来的那股信念感和生命力,也令人感喟不已。独自拉车走了七天七夜,往山外搬迁的水花,敢下赌注跟教授学种蘑菇的得宝,走出家乡去福建打工的麦苗......最好的扶贫方式,不是给钱给物,而是给人一个能激发出自身活力、靠自己的力量谋生存,从而实现自我的出路。

 

四、民族性格的人文彰显

作品名为《山海情》,山,是指宁夏西海固的贫困山区;海,是指福建的沿海城市。一部电视剧,将西部山区和东南沿海,远远的连接起来。

对口帮扶,这种特有的发展方式,是中国人熟悉的,是各地的百姓都接受和认同的,是基于共同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情感的。

 

人人心中都有一份悲悯大灾大难面前,相携相扶,共渡难关,是中华文明的传统选择尽管近些年,这种大局观念,已被西方的极端个人主义冲淡了很多。但面对乡民的生存困境,马德福、张主任、陈县长、凌教授等在义利面前的最终选择,足以令人感动。

五、国家层面的生命关怀。

《山海情》的扶贫主题,既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更是对人的命运的关注。

百姓命运的关注,是中华民族的治世基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生民立命,为天下立心”......脱贫攻坚,对百姓生存状态的关注,一向是国家的工作重点。没有国家的对点帮扶政策,没有集体力量的动员,实现脱贫,就没有了现实依托。

 

人们的心聚合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依托群体的力量,才会使得个体的目标,更容易得以实现。我们在为那些搬迁脱贫的故事感动的同时,也不要忘了,这背后,是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也许,国家的方向对了,才是民众的生存利益得以保障的重要基础。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