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以前网上读过的一则消息:一位外国的男孩,不愿长大,二十多岁,还躺在大大的婴儿车里,脖子上围着围嘴儿,一日三餐,等着母亲来喂食。看图片,男孩身体也已经十分肥胖,几乎是难以行动了。据说,男孩和母亲,对这种情形,都还是满意的。
我想,满意的原因,兴许是,一位母亲的价值感,在全身心的付出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确认;而一个孩子被呵护的需求,在充满温情的关爱中,也得到了最为充分的满足。母子二人在情感上相互成全,看起来,似乎也是一个亲情浓郁的情感类型。
只是,我不知道,为了一家人的生存,男孩的母亲,是否还需要去工作。倘若母亲一边工作,一边还要照料儿子的生活起居,这个工作强度,其实还是很大的。母亲体力强健的时候,也许尚能应付得来。当母亲慢慢变老,体力不支的时候,再里里外外的忙着做这些事,一定就很吃力了。
每个人,生来都是有悲悯心的。想来,当男孩看到母亲拖着老迈的身躯,很吃力的照料自己,心里也是会有些不忍的吧。
大约在中国男孩的观念里,多是不愿让母亲,为自己背负的太多东西的;相反,要是自己能为母亲承担一些,倒会觉得,是让自己很感欣慰的事。前几年,一个男孩看不了母亲受辱,奋而伤人的案例,其实很多人是同情的。或许,也是跟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是有关的。
抛开文化的差异不说,其实,对于这种巨婴状态的幸福指数,我也持着一种怀疑态度。
我就想,一个人,整日动也不动,享受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安逸,他真的就是幸福吗?他将自己的生命,完全交由别人安排,他于自己的人生,是不是就会有些缺位了呢?
而且,一个人,本可以到春天里,吹一下浸着花香的风;到寒冬中,接一捧凉丝丝的雪;也还可以去门外,看看小猫小狗的欢跳,欣赏下男孩子矫健的身姿,听听女孩们的欢笑;甚至,给飞来的小鸟喂喂食,也许,自己的内心,也会有些不一样的感受吧。
而今,把一个活泼泼的生命,禁锢在一张床上;把可能更加丰富的情感,缩减在母子之间;将可以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局限在三餐饭里;这明明是对自我生命的囚禁,哪里会是幸福呢?
这种面壁一般,日复一日,单调、乏味的日子,是生生剥夺了自己见识外面世界的自由,是不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和真实的外部世界的交流中,得以展开,这简直像是对自我的生命活力的一种封杀,哪里会是幸福的呢?
诚然,人们对于幸福的理解,自古以来,都是不尽相同的。曹操和陶渊明,居里夫人和希拉里,喜欢坐宝马和愿意骑自行车的人,各自的取舍是不同的。
相传远古时期,晚上四处一片漆黑,野兽的吼叫声此起彼伏,人们蜷缩在一起,又冷又怕。后来,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的方法,可以驱逐野兽,又可以烤火取暖,漆黑的夜里,也有了光亮,还能吃上烧熟的食物了,人们对他钦敬而感恩,尊他为圣人。
燧人氏大概是个有灵性的人,他破解了自然界的一个密码,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我想,他应该是会为此而感到幸福的吧。
其实历史上,善于发现的人,还是挺多的。爱迪生对电灯的发现,屠呦呦对青蒿素的发现,庄子对自我的发现,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发现……人总是能够在那些未知的领域,发挥自己的性灵和智慧,揭示出某些奥秘,推动人类的智识,向前更进一步,对此,他们也应该感觉幸福的吧。
如今,人们借助了这许许多多的发明,从险恶的生存困境里,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了出来。土地不用牛耕了;钢筋不用人搬了;做件衣服,都是流水线了;甚至日常起居,都可以交给人工智能了。人们很多的活动空间,都被机器取代了。人似乎真的可以躺在床上,不必想,不用动,安闲的了此一生了。人们的幸福观,似乎也变得简单了。
只是,这样一来,人在某种程度上,好像就要被机器,日渐架空了。
而且,人将自己的活动范围,这样一缩再缩,完全出让给人工智能,人自身的感知、探索、发明、创造等天然的机能,怕是也要慢慢退化了吧;人宁愿将自己的生命,一再的简化,将自己的各种潜能,统统埋没起来,让自己的机体,尽可能的闲置起来,人自身存在的意义,也就越来弱化了吧。人最终仅仅成为各种集成信息的接收者和消化者,难道,这真的是对生命最好的安排吗?
生命是一条河。然而,在广阔的宇宙洪流中,人的生命,也许,只是小小的一段,甚至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正是人特有的性灵和智慧,使得人的存在,在宇宙中熠熠闪光。如果人有意将自己的生命特性、生存空间,大幅的缩减,人的存在感,恐怕也就真的越发的弱化了。
我想,人努力将自己解脱出来,应该不是为了弱化自我,消解自我,不是为了将人的灵性,从宇宙空间中抹杀掉。人的智慧,应该向着更广阔、更深远的方向拓展开去。生活是神秘而广阔的,还有十分宽广的空间,还很多神秘的领域,等待人们去探寻。每个人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都可能有着自己的创新和发现。
当人投身到更为广阔的生活中去,投身到更为深远的命运中去,在更加新奇、鲜活的体验中,在与命运的搏击中,有所创新,有所发明,有所发现,人自身的灵性和潜力,便再次被激活了。
如果,人们只是袖手站在人生的河边,看看郭德纲的急智,看看马云的辩才,看看特朗普的任性,看看普京的强硬,看异彩纷呈的人流,从身边滚滚而过,在闲闲的观望中,在他人的精彩里,懵懵懂懂、百无聊赖地耗尽自己的生命。那么人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会不会有个疑问:我这一生,竟然是这么毫无意义的过完的吗?我也有自己的智慧和才能,竟是一无所用,全然被湮没在庸常的日子里了吗?如此空空的来世上走了一遭,是不是也有些遗憾呢。
电影《寻梦环游记》中说,人的死亡,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心脏停止跳动,是生物学上的死亡;第二阶段,是经过葬礼,宣告你在社会上不复存在;第三阶段,是这世上,记得你的最后的一个人,把你忘记,于是,你真正死去,整个宇宙都将不再和你有关。
其实,人的生存,我以为,也有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不禁锢自己,不自我设限,让生命有一个开放的心态;第二个境界,不惧怕命运,勇于投身到命运中去,对命运保持着探求和好奇;第三个境界,在与命运的搏击中,发挥自身的智慧,破解宇宙的奥秘,打开一片新天地。
近年来,人们喜欢用商业眼光,来衡量得失。总以为,以最少的付出,获将最大的收益,便是赚到了。岂不知,很多时候,那种自我不在场,所获得的收益,于人的内心的满足和欣喜,关系已是很微弱了。大佬们总说,钱不重要,也许,也是有这个因素的吧。
人付出多少,便收获多少。这是常理,也是实实在在的因果。其实,它也是人内心较为踏实、安然的选择。不劳而获,所得的东西,其实未必能使心灵得到多少慰籍。人常说,只管付出,不问收获,想一想,也许,正是智者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