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万库的头像

张万库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011/25
分享

不识贫女烟火味,难解弃妇幽怨情

《氓》是卫国的民谣,女主人公既不是吕后、武则天、孝庄那样的政治铁腕,也不是蔡文姬、鱼玄机、李清照那样知识女性。她是一位极其普通的农村少女、少妇,她的热恋,她的被弃和她的渴望都像土生土长的庄稼,像土崖窟窿里一只灰头土脸的麻雀,满是草木香,泥土气,烟火味,读者没有平民视角,没有低到尘埃的无助的弃妇的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就难以理解老祖先留给我们的这颗文化瑰宝。

 说《诗经》里有"六艺",体裁上有"风、雅、颂"之别,手法有"赋、比、兴"之分;如果我们把这篇作品不做任何肢解,不有意给它贴所谓的"六艺"的标签,我们把它看作女主公的心路历程,看作申诉自己不幸的絮叨,《氓》就贴进了我们的生活。下面我抓几个点来谈谈它普通老百姓的"烟火味"和"幽怨情"。

一、"抱布贸丝"的滑稽

 那个"蚩蚩"地,也就是笑嘻嘻地守在"我"身旁的氓,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他给出的"抱布贸丝"的理由更加滑稽可笑,欲盖弥彰。女主公"我"正是花季少女,对男女爱情极为敏感。婚龄男女独处本就可以引起女方猜疑,说你是抱"布"来换"丝"岂不是颠倒了?男耕女织是当时生活常态,男人不会织布,用"丝"来换"我"织的"布"才令人可信,用"布"来换"丝"干吗?是自己织布吗,还是自己不喜欢穿"布",直接把"丝"挂在身上。氓找了个自认为不错的理由,不但掩饰不了他的尴尬和不好意思,反而使他的意图更加明显,被女主人公一眼看穿。"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一一你不是来换丝的,是来和我谈论婚事的。倘若某个单身男青年在某个夜晚徘徊在单身女青年的窗口,女青年问你来干什么,男青年说他是来"看月光"的。鬼才信呢,你家里没有"月光"吗?男追女就是从这"抱布贸丝"上开始的,这就是农村味道的爱情表白,烟火味实足。

二、"送子涉淇"的动情

  男子通过"抱布贸丝"求爱,那女子的态度怎样?她用行动做了回答。上世纪初还沿续的风俗,村姑对上门提亲的媒人表明态度的方式有两种:如果不中意就说自己还小,如果中意就说请父母做主。到了世纪交替的时候,姑娘如果中意,在小伙临走时就送出大门,不中意一般是不送的。

 我们现在看女主人公不但把氓送出了门,还趟过了河,农谚说″隔山近,隔河远″,意思是河水阻挡,难以逾越。淇水是条河,河面没桥,因为是"涉"水而过,可见过河有难度,女子已情窦初开了,她"送子涉淇"不嫌过河麻烦。过河以后又继续送上山,山路虽是旱路,但曲折陡峭,也不省力,不过这一路相随的甜蜜使女主人公感受不到劳累,在"顿丘"才止步。这涉水跋山的相送,就把女子所有的心思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一一她已经动情了,用行动告诉了我们。我们如果联系梁祝"十八相送"就好理解。

三、"秋以为期"的疼让

 诗歌善于留白,计白当黑。"匪我愆期,子无良媒"的回答中,我们能补上前面氓催要婚期的紧迫,男主人公可能一路上和"我"说了许多话,即使一句话不说,从涉水跋山的相送中就能体会到他心爱的姑娘的芳心,顺理成章地索要婚期。"我"没给个准信,"氓"就抱怨"我"故意拖延,"我"马上解释,不是拖延,你应该有个媒人,这样的事怎么好让我直接给父母兄弟们说。"我"说得很有道理,但氓的急切冲淡了理智,他固执地认为"我"在拖延,以至于发"怒"了。这里的"怒"不是"凶",是氓对"我"的真爱最直接最坦诚的表露,"我"深深地理解氓的内心,怕他相思难寐,就果敢地没有和家人商量,私自决定"秋以为期。"

四、"以望复关"的痴情。

 如果说氓"抱布贸丝"是欲盖弥彰,那么"我"登上那个塌了豁口的墙望什么?说是望复关,就和用布换丝一样可笑一一复关有什么可望的,一定是望从复关消失,还必须从复关来的人,所以教课书上就干脆解释为"复关即氓"。我觉得"以望复关"中的"复关"指地名,是女子的托词和借口。后面的"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载笑载言"中的"复关"确指那个"氓"。为了望见复关,"我"要"乘彼垝垣"一一踏上那个有豁口的土墙。“垝垣"这个道具好,一则容易登高望远,二则可以藏起来从坍塌的豁口窥探是否有路过的行人,从而遮羞。"我"已经完全沉浸在爱河里难以自拔了。

五、"尔卜尔筮"的信任

 那个时代用占卦预测吉凶,自己的终身大事自己没有占卦。完全听信于"你"卜"你"筮,"你"说卦体上没有不好的预言,"我"就完全信了。"你"的车子来,"我"就把所有的嫁妆都搬到"你"家了。完全的信任就是女子痴情的折射。现代人说"男人看上女人会作诗,女人看上男人会做梦",这卦究竟是占筮了吗,还是编了个谎言,这"氓"把诗已经做出来了,"我"的"梦"就被氓的"诗"带入了更深的境界。一个女子一旦钟情于对方,玻璃都是玉石!痴情单纯的少女跃然纸上。

六、"其黄而陨"的悲叹

 如果说女人容易伤感,就是因为她们容易睹物思人,平常的景物在男人眼里像空气,在女人心里却是雷霆。从手法上看"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兴中有比;从"我"的心路历程看,就是一看到桑叶"我"就想到了容颜盛衰,现在看到"其黄而陨"的桑叶,它和容颜衰退被弃的我一样,青春不再,被弃就成必然。

 桑叶→桑葚→斑鸠的联想也是顺其自然,斑鸠贪食桑葚而醉,"我"和那斑鸠一样沉溺爱河难以自拔;怨就怨我是女儿身,容颜像桑叶陨黄,感情像斑鸠那样难以自拔。这是一看见什么就想起自身的悲叹和絮叨,是心灵受到打击后的女人特有的敏感。

 从第三节开始这种语无伦次,忽东忽西的絮叨,真实生动地写出农村妇女特有的抒发满腔悲伤的方式一一"怨妇"式的发泄。一会儿说自己年轻漂亮,吸引人;一会儿说自己像斑鸠一样难以自拔;一会儿由己及人,奉劝且悲叹"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刚提到"我"到氓家"三岁食贫",一看到"淇水汤汤",这条曾经"送子涉淇"的爱河,如今被弃而回,经过这条河怎能不伤心呢,这伤心的泪水就像滔滔的河水打湿了帷裳,"我"也止不住泪水,泼珠洒玉,湿袖沾裳一一她放开了泪水的闸门;哭够了又找婚姻失败的缘由一一"女也不爽""士无罔极""二三其德";又想起自己的辛苦,不但没有得到关爱,反而招来暴打,连自己的兄弟也不理解自己的苦哀,竞然"咥其笑矣",这是最痛彻的"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只能"躬自悼矣",自己舔舐自己的伤口,就这样自伤自悼后,"我"心情平静了;"我"回想起以前的海誓山盟和白头偕老的约定,又心生怨恨,淇水再宽都有个岸,隰地再广都有个边,"氓"的无情咋没个完,"我"的悲伤咋没个头?这又是一波睹物思人的怨恨;接着是小时候的"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又使"我"不敢相信氓"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但这又是冰凉的现实,不接受又有什么办法呢?只能"亦已焉哉!"

 为了摆脱这些痛苦,她下决心与那男子割断感情上的联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从此后不再希望他回心转意,算了,算了。然而她果真能做到吗?方玉润认为:“虽然口纵言已,心岂能忘?”(《诗经原始》),从这女子一贯钟情的性格和后来提及的少年纯真的情愫来看,她还对氓有依恋,对他不可能在感情上一刀两断,这就是今天常说的悲剧性格,也是"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的佐证。

 "怨妇"是大多数妇女,特别是平常妇女受伤后最不自觉的选择。你若回想咱们的太祖母、祖母、母亲、妻子、姐妹、妯娌、七姑八姨,爬在心爱的人的肩膀上痛痛快快地哭一场,对着自己亲近的人把心中的委屈乱七八糟地说完哭完,对方耐心地听完就是对她们来说最大的安慰,是抚平伤口最凑效的良药。

 没有一定的生活阅历,不理解反复絮叨背后的伤痛;有关这方面的表述俯拾皆是,特别是鲁迅《祝福》里的祥林嫂,用两大段几乎相同的文字,逢人就絮叨自己的过失和孩子被狼叼走的痛苦,可惜回报的是冷漠取笑和挖苦,昊昊苍天,谁解女人淹心的泪,彻骨的痛?

 当然这不是女人的"专利",屈原是男人,他反反复复絮叨的是自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清而疑浊"的悲愤,司马迁说"能无怨乎?"这个伟大的诗人用一篇《离骚》留下了一个"怨男"的形象。

 现在流行的情歌《站着等你三千年》《爱情十八拍》《待你披上婚纱》等,歌词作者都竭力塑造了絮絮叨叨的"怨男"形象,它最能表达心声。

 氓的桑鸠淇水,屈原的香草美人,鲁迅雪野游狼以及现代情歌的日常细琐,无不把人间烟火絮叨成内心的悲怨,我们在这方面应该理性看待,不要一遇"怨妇""怨男"就心生厌恶,而忽视了其身后的悲楚。

附:《氓》原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尔 一作:尓)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