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的父亲病了,刚刚61岁。轻微脑出血,语言不清晰,手指不好使。80岁的奶奶听说后,心急火燎地想去探望,孙女考虑奶奶岁数大了,想劝她别去医院了,然而,奶奶却不容质疑地在电话中说“那是我儿子啊,那是我儿子啊”。很快,老母亲赶到了医院,来到了儿子的病床前。沧桑的双眼望着自己的儿子,镇定自若地说:“儿子,爸爸妈妈不会给你增加负担,孩子们也不会给你增加负担,你就好好活着,到时候,把爸爸妈妈拱到土里就行了。”老母亲用最朴实的话语,给自己的儿子铸造生的意志,注入生的能量。“儿子啊,让妈看看你的手。”老母亲说着,抓着儿子的大手,脱口而出一句:“给妈挠儿一个……”。此时的老母亲,目不转睛,置其他任何人、任何事情于度外,只盯着儿子的那只手,要看看儿子的手还能不能“挠儿一个”。儿子呢,则很乖顺地,按着母亲的要求“挠儿了两下”。接下来的美妙画面便是,母亲笑了,笑容里松下一口气,放下一颗心。儿子也笑了,笑容里透着一份幸福,溢着一份享受。
“给妈挠儿一个”,同事讲到这话时,虽是极朴素的几个字眼。我的心却好像被什么东西剧烈地搅动了,翻江倒海起来,感动、想哭、童年、岁月……诸如此类的感觉和词语一下子跳到脑海一堆。随即,眼泪“唰”的一下就来了,泪水迅速蒙住了双眼,鼻子酸了,那股劲直冲脑门。怕人看见,赶紧转过身去,眼泪也随即甩出双眼。我默默地坐在椅子上,一声不吭,朦胧的泪水透射出了一副清晰的画面:一个年轻的母亲用双腿把一个咿呀学语的儿子圈在自己怀前,举着自己的手,一遍遍地示范着“挠啊挠,挠啊挠,呀好挠啊,呀好挠啊”。儿子则自由地弹着小腿,自然地摇着小手,瞪忽儿着眼睛,看着母亲的动作,链接着母亲的声音,一遍遍,一次次,母亲的耐心和期望成就了儿子的好奇心和模仿力。终于,儿子明白了:“手指一伸张一收拢”就是“挠儿”的意思。从此,一听到母亲说“给妈挠儿一个”,两只小手就一伸一拢地应和着。从此,这小生命多了“挠儿一个”的本事;从此,这小生命完成了他人生旅程中的又一次飞跃……
想想,一个儿子来了,吮吸着甘甜的乳汁,沐浴着父母的亲爱,长大了,成人了,有了家庭,有了儿女,有了衣食的充裕,有了精神的享受。作为母亲,在希望中,在祝福中,和儿子一起经历着几十年岁月的阳光和风雨。几十年啊,没有什么事情让母亲慌过、让母亲恐过,心里有的是踏实,有的是底气。因为什么?因为儿子在,因为儿子健在,因为儿子风风火火能张罗,因为儿子关键时刻可依靠。而如今,而如今,儿子病了,自己不能乱动,医生不让乱动。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老母亲——经历过80年蹉跎岁月的老母亲,最寻常,最基本的表现可能是紧张、恐惧,不知所措。然而事实却是,用“给妈挠儿一个”,把厚重而温暖的母性光辉,全部给了身处困境的儿子。
“给妈挠儿一个”,原本是在任何一个生命的儿童时代都很普通很常见的一句话,而今从一个80岁的老母亲和自己61岁的大儿子的故事里再现出来,让我久久品味之后仍挥之不去。我从未像今天一样觉得它如此珍贵!因为,这是一个母亲对儿子怀揣的与儿俱来的期盼;这是一个母亲61年如一日对儿子从未间断的爱恋!这是一个母亲用智慧在鼓励病床上的儿子执着向前!
我知道,我在用感动和珍惜向这位老母亲表达着深深的敬意!可行笔至此,心底依然不平静,不踏实,或者该说,心中还是有一种抹也不去的酸楚。为什么呢?为什么呢?当我把最细微的精神力再次贯注于那个“老母亲的手握着儿子胳膊,一双满是爱怜的眼睛望着自己儿子”的画面时,我的感觉完全清晰了:让一个80岁的老母亲,对一个61岁的大儿子说“给妈挠儿一个”,对老母亲而言,终归是一份沉重。作为儿女,还是让这种和类似这种的沉重来得少些,更少些吧,取而代之的该是——强身健体,珍爱生命!唯如此,才是真正地感恩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