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健身房,有一整面的大镜子,我站在瑜伽垫旁,看向镜子里的自己,一阵恍惚,镜子里的那个人——她穿着简约清新的吊带,下着一袭白纱裙,瘦削的肩膀,轻盈的裙摆,肩背挺直,浓黑的长发披散,面庞宁静,肩背挺直。整个人条条匀匀立在那里,是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而这个人,是我。在多年以后的今天,在一个普通的平静的午后,看着镜子里那个似曾相识又有些许陌生的自己,不禁回想起儿时多少个调皮捣蛋被训斥,被要求向隔壁温婉大姐姐看齐的毛头小子似的童年时光,那时的自己何曾想得到二十多年后的同一个人会变成如何样子。
我手捧杂志在跑步机上慢走着,期间思索一个问题,手不自觉把杂志收卷斜抵在下巴上,不期然抬头,又望见镜子里的自己。戴着枣红边框的眼镜,俨然一副书呆子的样,但是也曾有出租车阿姨夸我有文化有气质,我妈也说看起来像读了很多书,还有人说我长得像研究生,虽然暗指我不好看,但四舍五入也算是书卷气了——这个我高中十分向往的气质。那个十七八岁,在午休溜到图书馆看书的女孩子,那个独自一人默默琢磨“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是什么气的女孩子,那个看着杂志构想着里面描述的世界和未来的女孩子,那个充满着幻想和朝气以及“我无所不能”的女孩子,二十年后的现在,我想对她说一声:对不起,没能完全实现你的幻想。但是,看着现在镜子中的这个人,有点书呆,有点文静,时光荏苒,这么多年下来,没想到不知不觉中我已然长成了当年那个小女孩曾想象过的样子。
认识一个研究生姐姐,一直素面朝天的,但是总微微笑着,洋溢着自信。她不是特别漂亮,但我却觉得她已足够漂亮,她知道很多东西,她对未来的规划清晰明了,她的发言笃定从容令人信服。许多年了,她的形象一直在我的记忆力熠熠生辉,可能仍然在潜移默化影响着我吧。真正热爱的东西总会改变你,即使你没有主动寻求改变。
我时常感到遗憾,那些生命里的美好不会长存,那些我热爱的人并不爱我。但是人生这一段漫长的旅程,我们总要经历许许多多的摆渡人,他们把我渡到对岸,于是就完成了在我生命的这一截历程中的职责,有时候他们会留下一张照片,一个纪念品,但更多的是抽象出来无声无形的情感或阅历。时候到了,就Let it go 吧,不要勉强,适时地放手,后面会有更广阔的天空。抓不住的记忆,就让它随时光逝去吧。我用文字祭奠回不去的那段过去。
说到高中,那真是一段美好的时光,回想起来的并不是繁重的功课,说实在的,那时候我太快乐了,课业对我来说毫无压力,没有丝毫痛苦的回忆。脑海里率先浮现的画面是林荫下石桌旁的伙伴,桌子上的泡面零食。午休时间不允许学习,我们趁老师睡了,偷带着作业出来学习,有小伙伴去小卖部买了零食,学习变成了海天胡地的聊天,多美好啊,这真是一个秘密基地,地面高度低于日常的走道,左右是茂密的灌木林,严严实实遮蔽住里面的一排石桌,再旁边有高大的树木,遮挡住夏日的余热,绿叶疏漏下点点光斑,那时候我们都很年轻,还很天真,对未来拥有一切远大的宏大的规划,我们相信自己拥有着未来,也拥有着当下,蝉鸣嘹亮,我们的心也飞扬澎湃。
最快乐尤其是高三,课本知识该教的老师都教完了,课堂只是反复的做题讲题。大家进度不一,我感谢自己努力学习进入班级的第一梯队,和那些最聪明最自觉的学生为一个圈子,我们自由的掌控自己的卷子,卷子当然是做不完的,但大家总是你追我赶,暗暗较劲,做完一张就自由地去办公室找下一张,自由地对答案,由自批改,夜自习自由选择交流的地点,走廊,在楼梯,在办公室,顺便偷吃老师的面包,我们尽可能的享受在符号秩序框架下的有限的自由。课堂上老师在上面讲课,我自由地选择什么时候听,什么时候做自己的题,也感谢老师给我们自由,让我们按照各自的进度计划自己的学习。
当然也有过于大胆的人,考试已经难不倒他们了,为了所谓学霸之争,算分做题,控制选择题只选错误选项,同时使答案成错位匹配的阶梯状。当然这样张狂的行径后面被老师叫了喝茶......可年少意气肆意张扬,如风一般自由,如云一般高远,如夏日一般热烈。
双休日的一天半是极其珍贵的,周六中午仍然吃食堂,其余的中晚饭叫上我们最喜欢的外卖,宝岛便当,毕业后我再没有找到过这家店,许是倒闭了。周六的晚上我会雷打不动的用手机看上一部电影。其余时间主要是刷题,记得有一次,刷一数学题型,从早上到夜自习,结束时候都开始生理性反胃。但那道类型的题目从此我再未错过。我们也在双休日把偷吃的面包买了补给老师,他笑得和蔼又包容,摆手拒绝了。大大胖胖的的生物老师,叫着六七十年代取名热潮中的建国,我们都爱他,亲切的称呼他“建国”,在讲台玻璃下积灰的电脑屏幕上用手指写上“建国 I love u”,再附上一个土土的爱心。他有一只杯子,积满了咖啡的陈年老垢,只泡,只喝,从不洗,每个见过他杯子的学生都受不了,但是大家尊重“个体差异性”,忍住了帮他洗杯子的强烈欲望。
尽管学习紧张,我中午仍然会偷溜去阅览室看杂志,这一点我一定要吐槽,阅览室仅在午休时间开放,不允许外借,而午休时间,原则上当然是不允许出教室的,于是这在老师默许下的自由显得格外与众不同。阅览室里总就那么三四人,久了虽不相识,但也是熟悉的面孔。电脑桌前打毛线的老师,她也丝毫不干预我们逃脱午休的自由。阅览室的时光则是静谧的,阳光透过窗照射在桌上,老师安静针织,室内寥寥翻书声,我趴在大大的杂志上,试图透过文字看见外面的世界,书上的世界是精彩纷呈的饱满的,充满了人生的追求和意义,让年少的女孩心生向往,我犹记得,一本杂志展示了大学生的专业作品,有机械玩偶,有锡罐,让我大开眼界,大学里居然有这样有趣的专业,普通家庭的孩子,除了读书一无所知,报什么专业,报什么学校,考研是什么,我什么都不知道,却天真的认为可以改变世界。尽管如此,我现在也并不感到悲哀或如何,少年少女的天真和无知是美好的,正因为无知,所以天真,所以大胆,所以拥有热情和无畏的勇气,我们认为可以抵御一切未来的风雨坎坷。正如王小波所言:想吃,想爱,想看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拥有渴望,热望,和希望。
人生已近三分之一,我怀念从前,但不留恋,有时候我感谢时间,它就这样走着,时快时慢,但总是走着,走过我的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让我能够体会到人生不同时期的快乐。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风景,我成长着,吸收着,不断升华变成更好的自己,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世界,即使是同样的风景,少年的我和现在的我体会到的却是不同的感受。六年级的我看《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我知道这是经典,但我看不懂,我觉得画面凌乱不名所以,高中的我看《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我已然知道这种拍摄手法叫倒叙,我看见了深重的悲哀,我看见生命的厚重。初中的我看《围城》——一个学历造假的人找工作谈恋爱。现在的我看《围城》,相逢恨晚!它的诙谐幽默、它的人情世故、它的智慧.......所谓“围城”,所谓墙里墙外的象征和喻示只是它最不值得一提的点。
有些美是会延迟的,等待时间发酵,等待时间中的人成长。
都说人无法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体验,但我很庆幸,在那个天真烂漫的年纪我同时体会到与之相伴的美好之处。
人们常常追忆过去,痛惜现在,但我目的并不在于此,简单点或许就会快乐许多,回忆过去的目的,为什么就不能单纯是回忆过去呢,承认过去的美好,也承认当下的可贵,感谢过去的经历,也热爱当下的自己,一切自厌必会带来厌世,一切热爱必会带来自爱。当我开始对着镜子微笑,即是对着过去微笑,对着全世界微笑,我拥抱自己,拥抱过往的经历,感恩时间赋予我当下的自己,即使有过糟糕的体验,我最终还是走到了这里。正如《小癞子》所言“苦命的穷人全凭自己挣扎,居然历经风波,安抵港口,成就比起来要大得多呢”。尽管有人生在罗马,但旅途之中亦有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