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其创作的散文《醉翁亭记》中对醉翁亭进行了如下描述:“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亭记》格调清丽,富有诗情画意,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这篇散文写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写亭,第二部分重点写游,而贯穿全篇的却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像一根彩线联缀各幅画面。“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作者就根据这样的“意”写了秀丽的“境”,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相谐。
作者把自己的心灵沉浸到闲适、恬淡的情境里,获得了一种平衡、和谐的感受。这种感受渗透在《醉翁亭记》里,使文章如田园诗一般,淡雅而自然,婉转而流畅。
凉亭,一般指盖在路边或者花园里供人休息用的建筑物。而盖在路边的凉亭除了供过路人休息之外,还是供过路人避雨的好去处。在山区,一般盖在山顶上,附近会有泉水。
关于凉亭的用处,历代文人墨客曾有过描写,如唐朝诗人杜牧在《醉倒》诗中写道:“日晴空乐下仙云,俱在凉亭送使君。”明代戏曲家陆采的《明珠记·由房》戏文中有如此的描写:“炎威,炙损娇姿,怎如和我凉亭共戏,醉荷风碧簟相依。”
我今天要说的也是一个亭子,名为“欢乐亭”。该亭子是传统的木结构,由六根柱子支承屋顶建造,亭子上飞檐翘首,顶部有六个往上翘的角,像倒开的牵牛花;顶端镶嵌着形状如一个印章下压着一个锣鼓的木质造型,十分醒目。
六角形的亭子内周边镶着木板,当作板凳使用,中间是一个六边形的木制桌子。亭子的颜色是赭黄色的,显得朝气蓬勃,富有动感。它的位置就在道路边,格外引人注目。
亭子南边不远处是池塘,流水潺潺。池塘边有桃树、梨树等果树,蜂歌蝶舞,犹如仙境一般。和好朋友在亭中小憩,春风拂面,不禁让人回忆起童年时幼稚的欢乐。
亭子供人民群众纳凉、避雨、休息、聊天。置身凉亭,使人感到古朴端庄、意境幽远,饱含情趣又耐人寻味。
遇到下雨时,人们会快速地躲到亭子里面。亭子不怕风吹雨打,毅然地挺立在那里。雨水拍打着周围的草木、远处的房顶,那壮观的景象尽收眼底,多么惬意。
这个亭子没有久远的年代,也没有文人墨客来此游赏宴饮过。它不在城市的公园里,不在旅游景点里,不在大户人家的花园里,也不在山泉间。但对于当地的人民群众来说,做梦都未曾想到,在自家门前会有一座像飞鸟展翅似的亭子,而且周边都栽上了四季常青的树木,安装了石条椅子,水边、桥边都安装上了护栏,亭子的东边还安装有多种多样的健身器材。
大人、小孩在用餐时来到亭子里坐着吃饭,中小学生在放学后来到亭子里写作业,少年儿童在节假日时来到亭子里玩耍、做游戏,这里俨然成为了大人小孩休闲娱乐、学习玩耍的天堂。亭子周边早晚风光不同,乐趣也不一样。在春意盎然的日子里,由于正是金黄色油菜花、粉红色桃花、白色梨花盛开的季节,所以,不管是清晨还是黄昏,一股股清幽的香味都会扑面而来。
此亭子就坐落在怀远县常坟镇宋庄村路庄一条穿村庄而过的东西主干道的南边,于2022年3月建成。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党和政府;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是亲身感受过此处欢乐的笔者。
来去行路的人路过这里,都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在亭内休息一会儿,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来亭子里及周边玩耍、散步、锻炼的人民群众。
太阳下山时,禽鸟在亭子的亭翼处叽叽喳喳地鸣叫,放学后的孩子们在亭内欢欢乐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立在亭翼的快乐,却不知道孩子们的欢乐;而孩子们只知道在亭内玩耍的快乐,却不知道大人们在以孩子们于亭内的欢乐和鸟儿立在亭翼的快乐为快乐啊。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当年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当今欢乐亭周边的人民群众也醉在两处:一是陶醉在党的乡村振兴政策带来的巨大变化之中,二是陶醉在开门即见的凉亭美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