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宏
我在怀远县常坟镇五路村担任选派书记期间,一有空闲,就阅读村里订的《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安徽日报》《安徽科技报》《半月谈》等报纸杂志,不断地用新的理论、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
一个夏日的上午,我正在村支部办公室里翻看着《人民日报》,有一位村民悄悄地走了进来。我抬头一看,这位村民高高的个子,清瘦的脸庞上刻着道道皱纹。我上下打量了一下,他的年龄在七十岁左右。我赶忙请他坐下,问他有什么事情。他说他没什么事情,见办公室的门开着,就想进来坐坐。我从饮水机里放了一杯水递给他,他把杯子端在手上,也不喝,只是不时地看着我手中的报纸。过了一段时间,他终于忍不住了,对我说:“路书记,你这里有没有废旧报纸?”我说:“有,您要废旧报纸有什么用?”他说,他姓王,就住在村部东边的村子里,没有什么爱好,就喜欢读书看报。家里的书报都被他看了很多遍了。
他认为,细细品味报刊里的每一个字,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乐趣。从书报里还可以及时全面地了解到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我说:“您这种爱好非常好,我支持您。”然后,我把书橱里看过了的报纸杂志拿了一大摞递给他。他表示之后,抱着报纸杂志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后来,他成了我办公室里的常客,我们成为了好朋友。
我常常想:在村民当中,像老王这样“活到老,学到老”的人太少了。一方面是人的兴趣爱好、人生追求各不相同,另一方面是各级组织也没有提供适合的场所供村民们看书看报。
2009年,安徽省实施29项民生工程,其中一项就是在全省投入6000万元建设3000家“农家书屋”,到2015年基本覆盖全省所有的行政村。安徽省把“农家书屋”建设工程作为“三求”(求乐、求知、求技)文化惠农工程及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民心工程,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免费学习农业科学知识,及时获取和掌握种植、养殖技术信息。通过建设农家书屋,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启迪他们的智慧,活跃和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解决他们“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学习难”问题。这一政策的实施,犹如一场及时雨落到了久旱的农作物上,村民们尽情地、畅快地吮吸着农家书屋里各种书本里的知识营养。
五路村的农家书屋建成后,村民们终于可以在窗明几净的书屋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了解党的各项政策了。这得益于上级党委和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每年从11月份开始,村里的农家书屋就逐渐热闹起来,农家书屋内暖意融融,每天到书屋里看书看报和查阅科普资料的村民络绎不绝。有的学习种植、养殖方面的科学技术,有的查找致富信息,还有的翻阅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方面的书籍,他们都在利用冬闲季节忙着“充电”。当时的管理员孙信先介绍说,“现在每天来看书的人都很多,特别是星期六、星期天,从早上开门一直到傍晚,人都不断,每次都要关门了,大家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现在,在农闲时间,走进五路村“农家书屋”,总会看到这里挤满了看书的村民,他们个个看得津津有味,不时还三三两两地交流心得。
农家书屋丰富了五路村村民的文化生活,让村民朋友远离了麻将桌,提高了村民的整体素质、文化生活质量和农村文明程度,促进了社会和谐。五路村利用农家书屋,组织村民学习农村实用技术、法律法规、卫生保健和科普知识,送书、讲学到家、到人。农家书屋成了党员思想教育、传递公众信息、传授科技知识、开展文化娱乐的阵地;成了塑造新型农民的文化课堂和培训基地。
在怀远县,像五路村村民一样到农家书屋看书的人越来越多了。村民们一改往年聚众打牌的陋习,茶余饭后三五结队地到“农家书屋”看报纸、读刊物、增长知识,让小小的农家书屋成为村民们了解党的政策、学习现代知识的好去处。学习成了一种新时尚,改变着村民们的生存观念。农家书屋成了村民们“充电”、“淘金”的理想场所,他们亲切地称它为“淘金屋”。
“以前农闲的时候,很多村民都是聚在一起聊天、玩扑克、打麻将。现在村里有了农家书屋,玩的人少了,来看书学种养技术的人多了;赌博的人少了,勤劳致富的人多了。农家书屋真正办进了咱村民的心坎里!”以前向我借报纸看的老王和我谈起村里新建的农家书屋时,一个劲地夸农家书屋为村民带来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