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其营子中央的十字路口,东北角有一个两丈方圆的小院,那是九神庙。
原来有一圈大土墙围着,到五十年代末,后墙就是一个土冈子还有一些碎石;西墙坍了一个大豁口,前面,左右各有一段墙垛子,中间是门口,东墙还完整,高高的墙头上长着一些茅草。院里,一尺多高的庙台不足方丈,上面座着一个雕刻十分精巧的石头小庙。小庙全长七尺,高七尺,三间硬山正殿式的格局,东山、西山和后墙都是用整块石板雕刻而成,前面是三块石板分别雕成门窗,构在一起;屋顶是一整块大石头雕的,正脊两端有龙尾吞兽,前坡、后坡一行行的瓦垅,瓦垅头上雕有兽面瓦当。前檐下,拱形的庙门,圆形花窗。门边刻副对联。这小庙的外形,无论是造型比例,还是样式都特别谐调、顺眼。庙堂里面,靠后墙和东西两侧是神座,几个一尺多高泥塑的神像,有的立在座上,有的在地下躺着,不是没了头就是少了胳膊腿。后面墙壁画着一条龙,这条龙画得活灵活现,庙堂里光线本来就暗,那龙就在暗处翻腾着身子,两只眼睛紧紧盯着你,张牙舞爪就要扑过来的样子,让你发瘆,赶紧出来,出来时小心别碰着头,还有门口那个一尺多高的石头香炉。
庙台的东南角下立着一通二尺多宽,六七尺高的石碑,可惜那时年纪小不知上面记的什么事。东北角有棵大榆树,高高的主干又直又粗,蘑菇形的树冠像一大片乌云,遮着整个庙院和外面的空地,高枝上四五个大喜鹊巢,很多鸟整天在上面闹。西面墙豁那儿也有一棵榆树,它没有东北角那棵粗大,可显着比它老得多,一搂多粗的主干一半没了皮,里面早就空了,不到一丈高的地方有个大碗口粗的洞,空洞旁边两个树皮不全的大杈,枝上还挑着一些绿叶,这棵树看似不久于世了,可它一直就是这样子。虽然同在庙院,称“小庙大树”的就指东北角那棵,不算这棵。
庙里原来的神仙是土地、山神、武道;狐仙、龙王、虫王;火神、关公、观音这九位神仙。营子里没人来供奉他们,知道叫九神庙的也不多,都管它叫 “小庙”。在人们心里,这就是给死人送行的地方。按本地传统习俗,人死了,灵魂都得上西天,亲人们就在这儿给他送行。
送行的仪式分为五步,第一步是拖幡招魂:长子把事先做好的魂幡挂在一把扫帚上,扫帚苗着地,小心扶着围庙堂拖行,穿白戴孝的亲人按着与死者的亲疏,依次排成一行跟着,各按自己对死者的称呼,边走边轻声念叨“某某慢走”,围庙堂正转三圈,反转三圈,魂就附在幡上了。第二步是饯行:先把挂有魂幡的扫帚靠在椅子边,象征请亲人落坐,前面摆上供桌、香炉,来送行的亲人依次上香,向魂幡叩头行礼,表示告诉要走的人我来为你送行。再进行开光:司祭人拿根针,嘴里小声念叨:“开眼光,亮堂堂;……”挑开魂灵和男女仆从五官上的蒙蔽,使其耳聪目明。亲人近前摆上饺子、果品、碗筷,把三只杯斟满了酒,小声招呼亲人及仆人吃好,用好。第三步是焚化:在庙前的十字路口把马车架好,行李和金银财宝都装进车里,再给马开光,让马有灵。然后请魂幡坐在车中,由男仆驾车女仆陪侍,司祭人宣读路引。路引是从阳世去阴间的重要文书,有了路引,做鬼或者成仙才算合法。宣读完毕,将路引跟车马行李等一起焚烧,全都烧完、烧透,彻底成灰,这些阳间的静物就化成阴间的灵物了。第四步是指路:孝子,一般是长子由两人搀扶站在板凳上,用一长杆指着西南天上,大声告诉要走的亲人:“西南大路共有三条,要走中间那条。”说完三遍从凳子上下来,亲人就要启程了。第五步是扣别:从宣读路引开始,亲属们就在车马的侧后围成大半圈下跪,不准哭,否则要走的人心乱,走不好。直到指完路,亲人出发了,这才开哭,望着西天离去的亲人,把心里憋着的悲恸都哭出来,可劲哭,哭完了朝西南大路磕头扣别。
为死人送行的地方,本应有所介意,人们自己都不知为什么,一早一晚偏爱往这儿凑。或蹲在小庙对面的土沿上,或倚着西南角大墙根,在这儿唠嗑、逗嘴、说笑话。营子里的大事小情,营子外的奇闻趣事,都在这里传播共享。有时兴起,不定谁跟谁掰个腕子,摔上一跤,还有时候拉一拉京胡、唱个段子。孩子们在庙前庙后踢毽、撞拐、打闹、嬉戏,从老辈子就这样。
那棵还有半条生命的榆树,胳膊上挂着一口钟,后来钟没了,换成了一截道铁,用石头一敲“铛、铛、铛……”也行,营子有大事的时候就敲钟。
1966年,四清运动刚走,文化大革命来了。为死人送行属于四旧,小庙是搞迷信活动的场所,都不能要。于是拆毁了,这一带最好的小庙,本来完好无损的石雕精品从此没有了,连院墙一起清除,只剩下那棵大榆树还有挂着钟的那株半枯的老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