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崔在庆的头像

崔在庆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001/17
分享

值得品读的一件艺术作品 ——《土窑》周习的作品读后感

值得品读的一件艺术作品

——《土窑》周习的作品读后感


说这是一件艺术品,是从两方面来认识的。《土窑》中的土窑,其实就是我们这里几百年来甚至更加长远的年代传承下来的一件艺术品。土窑就像人们用砖泥垒起来的一个大瓦罐。一半在地上,一半埋在地下,底部一小边切开,垒上炉膛,可用来烧火,里面码堆上要烧制的砖、瓦等。这种土窑上口直径一般五、六米,高四、五米的样子。后来,不知谁又发明了另一种土窑,一般人称它为大窑。那是一种地下环形窑,一个高高的大烟囱,循环式烧砖作业。阅读周习的这部作品,正像在细细品味、把玩一种浓缩的窑体物件。另一方面,作品中的人物,事件,以及它反映地思想内涵,令我感慨万千。

前半部分似乎以“钱”为引线,后大部以“情”为线,围绕土窑续写了那个年代,人们求钱若渴的奋斗经历。

一声响雷引发的变故,揭开了金家村故事的序幕:主人公金德仁的窑场被雷击;公安人员的介入;郝大奶子;重婚罪;金老爷子的恨等,这一切一切不正是作者在告诉人们,背信弃义的人不但会受到人们的普遍谴责,更会遭到应得的报应。短短的篇幅,揪着读者的心,故事到底如何?还有什么理由不赶快往下读呢?

第一部分写了金家村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和金老爷子的人生经历以及他的为何居威独尊。土窑是金家村的经济支柱,承包土窑也就成了金家梦寐以求的。然而,没有钱是承包不到的。“钱”是金德仁的痛,因为当初无钱,娘未能医病而终。承包土窑,挣钱是他挣脱贫困的救命稻草。为了筹措承包土窑的钱,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主人公金德仁挣钱欲望。描写手法上细腻、真实、到位。如“老顾头拄着拐杖,捋捋胡子,他胡子比头发还多。”“他飞奔回家,想同钱二妮商量,钱二妮却不在家,急得他搓着手在屋地上转圈。”决定要承包窑场,晚上“他迫不及待的来到窑场,背着手,在月光下围着窑台转了一圈又一圈。”“弟媳把藏在胶鞋里卖葱的钱全给了他们。”还有,参加投标时,金德仁拿着纸条“心里怦怦乱跳,手哆嗦起来,写出的字像蝌蚪。”当金德仁获得承包权交钱时“激动得站起来,走错了方向。”这些令读者如临其境的描写,既写出了那个年代人们的状况,也充分反映了作者的文法细腻。

第二部分写了金德仁较顺利的挣到了钱,二弟也有了发展,然而也出现了情感危机。作者把很多农村人的致富路浓缩在了小说中,很值得学习借鉴。观察、了解、甚至体验是丰富文章内容的基础,没有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深入了解是很难写出这些有血有肉的东西来的。

第三部分写了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金德仁的心理扭曲。

女二号郝少红的进入,似平潭中闯进了一条鳄鱼。把金家搅得鸡犬不宁,家破人离。

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但是,在迷茫中,也会迷失方向。有时在无奈中也会往错路上迈步,那也许是不得已而为之。那年月又有多少女孩子不是如此呢?一旦步入泥泞,不管你怎么走,你的裤脚上都会粘上污泥的,即使把鞋子扔了也无济于事。作者笔下的郝少红的命运是悲哀的,她一生下来就被遗弃,成了那个年代社会的弃儿。从另一方面讲,她又是一些伪君子心目中的宠儿。接下来的变故环环相扣,直到她步入泥潭,悲哉!叹哉!然而,当读者看到这里时,对她并没有一丝的怜悯之心、同情之心,为什么呢?这就是作者让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社会开放了,有些农村的女孩子思想也放开了。她们想的就是钱,钱就是一切。社会也只是认钱不认人,她们甚至认为到了笑贫不笑娼的地步。因此,她们为所欲为,有色服务的理发店、按摩店比比皆是。这些社会的阴暗面也反映了社会的大环境。这些“泊来品”天天撕揉着金家村女人们的心。

扭曲的灵魂,再好的阳光,也难以唱出动听的歌来。小说中的另一个男人栓子,跟金德仁一样,也搞上了小三。更有讽刺意味的是,同村的两个男人居然无意的把小三安置在了一个小区里的同一栋楼里,见面时,有些尴尬。我想这并非作者有意的安排,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甚至在今天,仍有这样的人,这样的境况,抑或说这样的境况也许就在你我身边。这难道不是作者对社会阴暗面的一种揭露和委婉的批判吗?

女一号钱二妮,一个善良、淳朴、宽厚的贤妻良母,农村妇女的杰出代表,心里想的就是种地。“民以食为天”,跟百姓一样,她的思想永远没有过时。但善良和勤劳并不一定能躲得开遭受伤害。当她得知丈夫金德仁与窑厂的一个女人好上,并被该女人当面羞辱后,钱二妮没有拿出勇气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地位,而是要求丈夫让这个女人离开。而丈夫却背着她偷偷为“小三”买了房子并生了孩子。丈夫的花言巧语居然骗了她五年。男人的心思不在家,家里就没有了快乐。五年,钱二妮只是一个心思的做贤妻良母。当她听说丈夫与小三已经生了孩子后,她终于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他做了出格的事,人家都笑话他,没有笑话我的;如果他依旧这样子,我还容忍他,人家会笑话我没骨气。”她没有立即据理反击,而是说出了“孩子分开,我再种起那个地来,他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吧!只要我耳根子清净,多活几年。”令读者大跌眼镜的话。尽管后来,她在一次次的绝望中,最终将丈夫以重婚罪告上法庭,但读者读到这里时,原来释放出来的对钱二妮的同情心,怜悯情荡然无存。甚至会说,她自作自受,活该。

另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金德仁让自己的大姨子钱大妮去为自己的小三伺候月子。如此荒唐的事,钱大妮,这个钱二妮的姐姐,居然相信妹夫金德仁的话,“把孩子抱回来送人,给那少红二十万元钱了结此事。”那不是把自己的妹妹往死路上逼吗?《土窑》这部作品,不,是一件沾满乡土气息,精工雕刻艺术品。在边读边把玩的间隙,时不时地被上面的精彩内容所陶醉。

第二个受害者,女三号金桃,这个金德仁和钱二妮的大女儿。在父亲“包二奶”事件传播出去后,男朋友离他而去。在她感情极具崩溃的时候,另一个男人马志友,乘虚而入。这种让读者感觉难以接受的婚姻,金桃居然跟父亲赌气后,怀着对家庭报复的心里下接受了。她们的生活也一度富足、幸福,然而,最终也走到个家破的尽头。还是那句话:“你想糟蹋生活,生活也不会珍惜你。”金桃丈夫马志友的人生轨迹亦是如此,从贫穷中走入富足,在幸福中自己糟蹋的人死鬼。这也是金桃的不幸。当初的错误决定是无法用后悔来弥补的。这也告诫人们: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切勿草率,否则会受到惩罚。这难道不是《土窑》这部作品的匠心之处?

有人说:“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小说中的金德仁和郝少红就是这类人。这种靠金钱和美色的交易组成的家庭是没有感情基础的。一旦一方失去平衡,婚姻也就行将结束。吵架、动手,家庭暴力是不可避免的。

生活的变故,留给金德仁的是无奈?是思考?我们无需留意。但,留给我们读者的也许更多,这就是《土窑》这部作品给我们的精神食粮:金德仁的小儿子在他离婚后,跟他和后妈一起居住,最后走向了犯罪的道路,锒铛入狱。家庭的不幸祸及孩子,这就是代价。没有很好的维系家庭,孩子也就缺少了温暖,失去温暖与爱的孩子,在寻找温暖与爱的同时,往往很容易走错方向,步入歧途。这是悲哀,这是对那些个不珍爱家庭的,忽视对孩子家庭教育的人的一种惩戒。

小说的最后,作者用另一种犀利的笔锋深刻批判了社会大环境下,那些不齿的言行。悲剧中的两个女人:郝少红和陶小玉不期而遇,作者借用她们的亲身经历再次控诉了“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残酷遭遇,虽然那一幕幕不堪回首,也令她们有一丝的后悔,但她们终没有醒悟:陶小玉这个当初跟郝少红一样,都是堕入花月风尘的女子,被悲催后,她不是安份的相夫守家,而是仍在续演着悲剧——“替一个收菜的老板站门头”,“干老本行。”郝少红在穷困潦倒的时候,仍听不懂一个普通打工者的话:“孩子从小不能跟坏孩子在一起,把自己的孩子带坏了怎么办?”她甚至反驳:“怎么还有那个思想呢?”

小说的结尾让人看到了这件艺术品的亮丽色彩:抱有一颗坚定信念的金桃,历经磨难后,终于创出了一片新天地,同时也收获了幸福。

小说真实地反映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及城乡的变化,金钱欲时代人们思想的变化。在此告诉读者,告戒人们:贪一时之快,不求上进,品行不端的人,等待他(她)的或是无法弥补代价,或是严厉惩罚;勤奋正直,勇于拼搏,执着向上的人,风雨和痛苦,是挡不住他(她)们收获成功和幸福的。

追求完美,是每一个作者的思想。整个故事是以“土窑”为主题的,该故事就像把“土窑”作为一幅立体画,一幅幅展开,让人们去品读,去品味作者的制作过程的。后半部从金德仁失掉了承包权,失意、失志,到最后金桃又实现了开窑的梦想,虽没有在文字上,直接对“土窑”重笔,但,围绕“土窑”展开的故事,着笔添彩不少,读有藕断丝连的感觉。这或许就是作者对“土窑”的匠心之处——让读者对“土窑”产生贪恋阅读的感觉。值得阅读,值得品味,值得把玩,是我对《土窑》这部作品、这部艺术品的深深感触。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