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秋生—程参谋,是我们在部队时对他的称呼。40多年过去了,当年英姿勃发的程参谋已是满头白发的耄耋老人,我也过了花甲之年。40年后相见,我还是称呼他“程参谋”。
程参谋爽朗的笑声,是他性格开朗的特征。好像任何忧愁和烦恼都在他“哈哈哈”的笑声中烟消云散了。2013年军部的参谋、干事们津门相聚,程参谋专程从苏州来到天津。聚会后,他向别人打听到我的电话,邀请我和李淑荣与他见面。就这样,各自复员、转业后失去联系的我们又续上了前缘,他仍然是用爽朗的笑声接待了我们。
与程参谋相识,还要说到当兵时的两段经历。我们刚当兵不久,军部从王庆坨驻训后转回市区,司政部门住进了干部俱乐部旁的小院,通讯站在那里设了总机和电台,抽调几人在那里值班。那里环境优雅,景致又好,刚当兵的我们,谁不想多留几张青春靓丽的照片。程参谋喜欢摄影,他有一台120照相机,当时照相机是稀缺物,我们觉得程参谋好说话,就去找他借,每次他都爽快地把照相机借给我们。所以我们留下了许多在干部俱乐部、俱乐部旁小院、水上公园的照片,珍存至今。再有就是,上世纪70年代,军部抽调几位军机关的笔杆子和天津历史研究所、天津师范大学(当时是师范学院)的几位研究员和教授共同研究农民战争史。我们通信站也抽调了几位战士参加农民战争史的宣讲。军部抽调的笔杆子有颜廷奎、程参谋和196师的赵宝竹,他们和专家们负责撰写材料,我们只是照本宣科。在这期间和程参谋有过一段接触。在军机关,程参谋算是老参谋了,他热情开朗的性格从来没有对我们摆过小官架子,我们这些小兵也没有把他当成“首长”敬而远之。
程参谋是装甲兵处的参谋,参谋是军事干部,怎么就和文人雅士搭上桥了呢?在部队时,程参谋就爱写,除了写工作报告,给首长写材料,还经常写一些报道见诸报端,我们从《解放军报》《战友报》或《天津日报》上时不时见到“程秋生”的名字。他连续10多年被评为《人民装甲兵》杂志优秀通讯员。我复员到地方后,也多次从《人民日报》《今晚报》《老年时报》看到“程秋生”的名字。所以,程参谋在我眼中还是个文化人。
果不其然,这次程参谋要出他的第三本书,诚邀我帮他整理文稿,使我进而了解到程参谋转业回苏州后,仍然笔耕不辍,《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苏州日报》《中老年时报》《姑苏晚报》《上海党校通讯》《大江南北》《商海潮》《大公报》等报刊经常刊登他的文章。如今已是80多岁的程参谋,耳不聋,眼不花,思维敏捷,记忆力超强,仍然坚持读书写作,20多年前就是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了。他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到社区和中小学宣讲革命历史,被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聘请为“道德讲堂”荣誉讲师。
虽然,他从部队转业到地方40多年了,但军人的红色基因已融化在他的血液中,求真务实的思想品质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他的文章中得以体现。品读他的作品,时常是双眸一亮,心灵颇有感触。
从他的杂文随笔中,我读出他的社会责任感,读出他关心国家大事,读出他保持军人本色的情怀。他头脑清晰,善于思考,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能从报纸、广告,甚至百姓街谈巷议的一些话题,挖掘社会的热点问题;他注意从一些新生事物中捕捉时代讯息,并寻找不同视角写出他的感受;他作为生在苏州,当兵后又回到故乡的苏州人,充满对家乡的热爱,他的文章多有地域感;他作为普通百姓的一员,了解街道里弄百姓的苦乐忧思,他快言快语,直来直去,文章短小精悍,观点鲜明,言之有物。读他的杂文随笔,我感到,这不多是百姓寻常事吗?有的在我们看来已司空见惯,有的似乎视而不见,可他却能敏锐地挖掘主题,选准视角,标题拟定得也很巧妙,引人关注,发人深思。例如《找高手下棋》《义者之举实为勇》《人生也有路标》《幸福来敲谁家门》《用力多者收功远》《自谦“小”者实乃大》《名画与车牌的天价》《穷富不是变魔术》《“视觉盛宴”谁是客》《幸福来敲谁家门》等等,可以说,篇篇正能量斥恶扬善,字字珠玑掷地有声。
他的散文随笔,把苏州这块江浙大地闪烁的明珠展示得晶莹剔透:《沧浪亭与苏州月》《留园因水而秀,因石而美》《虎丘:山藏古寺中》《雨中品耦园》《寻觅南园》,把苏州园林美景一篇篇呈现在读者面前;《湿漉漉的石板街》《朱家园忆旧》《夜游苏州山塘街》,记述了苏州历史名城的遗迹;《上海弄堂苏州味》《天津小洋楼与苏州老房子》《老宅文韵》,比较了苏州的建筑风貌;《徐悲鸿的苏州情结》《邓友梅的茶缘》《我和陆文夫的三次会面》,感受到苏州文人居多,雅文化深厚;《太湖捉蟹忙》《太湖尝“三白》,苏州的特色小吃、美味佳肴让人垂涎欲滴;《太湖石公山》《水乡船娘》,似看到那36000顷太湖水波漾漾,渔帆点点;《父亲的小盆景》《我的“全家乐”》《 人生难得遇金婚》,融融的亲情、友情发自心底;《难忘向军旗告别那一刻》《装甲兵大比武》《我为祖国献青春》,不忘军旅情怀,更是他人生经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平和深沉,平和得就像苏州河水,表面没有大的波澜,可几十年沉淀在他心底的情愫却很深很深,通过他的文字跃然纸上。他的所写是他不断读书学习的积累,是他对生活感悟的结晶。文章虽短,话题虽小,但记录下几十年的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见证了改革开放给祖国和百姓生活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一碗面》,从一碗阳春面写到:“一碗面风情万种,一碗面反映了地域差异,一碗面折射出文化的底蕴和传统的光彩。”“一碗面里有文化,面汤里荡漾着时代的变迁,反映了历史的沧桑,也透视出社会的发展,生活的幸福。”他能从淡淡的一碗阳春面里品尝到如此浓厚的生活品味。
我边整理书稿边想,程参谋真是个勤奋之人。此书收录了他20多年来135篇文章,均在省市及以上报刊发表过。其中发表于《人民日报》或《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有10余篇;另有20余篇收录于他的《笔缘人生》作品集。今年,80多岁的老叟还有文章见诸报端,真是活到老,学到老,笔耕到老,这不正是当今所倡导的终身学习的典范吗!
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程参谋几十年来以读书为伍,以写作为伴,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荟聚了文人气质,称得上真正的文人雅士。
2018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