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烟雨三清山
我生活在三清山下,经常会登上三清山。记得我第一次登上三清山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那时三清山还处于未开发的原始状态,所以只能徒步登山,山上也只有一个称得上是景点的地方可看,那就是三清宫。
金沙是一个小村庄,地处三清山东北方向的山下,一般大家都把从这里登山称之为从北山登山。当时正是江南的雨季,我和几个朋友到达金沙时天气是阴着的。我们本不打算带雨伞上山,可当地的人说别看山下没下雨,这样的阴天山上可能下着不小的雨。我们听从了他们的话,都带着雨伞上山了。
江南的雨季时有大雨滂沱,又时有细雨霏霏。当我们从金沙登至风门时,天气便从阴转小雨,继而下起了滂沱大雨。这情景当时让我想起了唐朝诗人张谓的诗《郡南亭子宴》:
亭子春城外,朱门向绿林。柳枝经雨重,松色带烟深。
漉酒迎山客,穿池集水禽。白云常在眼,聊足慰人心。
我心里在想,这次上山如能像诗人写的郡南亭子宴那样,有农家漉酒迎我,有水池游禽养眼,更有山人野聊那就真不枉我雨中登山一趟了。
因为有雨伞,深山里的风也不大,所以上身的衣着没被淋湿。而落在地上的雨点溅起了片片水花,下半截裤腿和脚上的鞋袜全都湿透了。苏轼写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的诗句。眼前那一颗颗雨滴砸在地面真如一粒粒珍珠洒落在玉盘之中。望着雨中的山景和落在地面上的雨点,那朦胧烟雨中的山景似在非在,让人真的感受到了“柳枝经雨重,松色带烟深”的意境。而尽管雨水打湿了鞋裤让人感到难受,但雨中别有一番风味的三清山景色却让人享受着一种清新洗礼的野趣。
我们经百步门到达了三清宫所在地三清福地。进了山门,三清宫正中殿门上挂有一块“三清福地”的牌匾,三清宫门前有炼丹炉和放生池等。但是却没有水禽穿池的浪漫景色。大殿内的石柱上刻有一副楹联:
一统大明祝皇祚于百世千世万世,
三元无极存道气于玉清上清太清。
望着这副楹联我沉思着,一个深隐大山中的道观,怎么会被刻上为大明江山颂祝的楹联,这或许是一个谜。但是不少后来的文人学者却根据这幅楹联推想出了不少的猜测。而这些猜测又都源于同一个历史事件。那就是明建文帝在宫廷政变后的失踪。
在三清宫游览时当地一位乡民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传说。说明朝的建文皇帝被叔叔闹宫廷政变推翻之后就失踪了,失踪后的建文皇帝其实就隐藏在这三清宫里做道士。潜藏在三清宫的建文皇帝天天梦想报仇复位,太上老君给他托了个梦,说你叔叔当皇帝把国家管得很好,老百姓也很安定,你为什么要再起纷争呢?后来建文皇帝拐弯抹角地向老百姓打听,果然如此。从此他打消了复位的念头,安于悟道修身,于是写下了这副颂祝大明江山的楹联。
乡民讲述的这个传说让我沉思良久。我想的不是建文帝失踪的谜,而是这个传说的因缘。建文帝的事件发生在明代的1402年。那年已做了四年皇帝的朱允炆(建文帝)被他的叔叔朱棣(明成祖)推翻后失踪了,又因为建文帝在位四年颇得老百姓的好评,后人及史学家对建文帝的评价也好。出于对朱棣搞宫廷政变的否定,于是后人演绎出了许多关于建文帝的传说。当然这些传说的内容都是没有史料佐证的,而乡民讲的这个传说里却有一点值得思考,那就是传说的结局肯定了政变者在政变后的政绩有利于老百姓的生息。这一点建文帝也认同了,于是放弃了报仇复位的念头。
我想这个传说一定是在民间老百姓中自然产生的。因为老百姓总是希望太平盛世,企望统治者的只是能让老百姓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并不希望世道动乱。这个百姓自己的传说能流传至今,也是世世代代普通百姓心愿的寄托。
由于大雨,山上白雾茫茫,而且气温又低,这时我真又想起了张谓老先生的诗“漉酒迎山客”。山上的寒气重,如有一壶米酒相助驱寒该是多么惬意啊。不过酒虽没有,乡民带有哲理的讲述却让我有了“聊足慰人心”的感觉。
我们很快就下山了。这次登三清山没给我留下太多的印象。望着道观,炼丹炉和放生池,心里涌起了一丝感怀,正如明代诗人舒清登三清山后写的诗句那样,“丹灶烟消人久去,紫芝香暖春常住”。虽然石柱上那副楹联吸引了我,让我对三清山一直很是关注,但是我总觉得在我和三清山之间隔着一层面纱,就像这下个不停的冷雨一样,将三清山笼罩在一片烟雨之中,让我难以看清它的真面目。
二 风光三清山
不少古代文人上过三清山,但是这些文人们留下的关于三清山的诗词却不多。在现今可查的资料中,又以明代诗人的诗文居多。明朝诗人丁玑写了一首《游三清山》:
三峰插天如芙蓉,晴云赤日行其中。
攀缘飞磴立峰顶,一鉴四海双眸空。
2015年的春天,我的几位浙江萧山的亲戚来上饶了。于是带着印记在脑海中丁玑《游三清山》诗中透露的意境,我陪同这些亲戚们又上三清山了。
这次我们也是从金沙上山,但已不是步行登山,而是乘坐索道缆车上山。当我们走出缆车车厢时,一股清风扑面而来。满眼的风光景色真让人有“晴云赤日行其中”之感。这次上三清山天气很好,这种天气在三清山上是很难得遇见的。一年中的许多日子三清山下明明是大晴天,一到山上却可能是雨雾天气,而且气温还会降低到让你感觉冷。于是这种雨雾天气造成的朦胧山景,就会给人一种如入仙境的感受。当然这种仙境只是因朦胧而生,可是今天晴朗风光的天气却把三清山的真面目呈现在了我们眼前,让我们感受到了真正的仙境风貌。想到这里,我内心不觉暗暗地笑了起来。因为我根本就不知道仙境是什么样子,也许我感受到的所谓仙境风貌就是美的代名词吧。
来到东方女神峰时。不少游客都惊呼尖叫了起来。我的那几个亲戚是第一次来到三清山,在他们的印象中,三清山就是女神峰。当他们真的看见了这个东方女神峰和接着就要看见的巨蟒出山峰时,他们也都情不自禁地惊呼了起来。
东方女神峰和巨蟒出山峰都是三清山非常有代表性的景点。在古人写的三清山诗词中,很可惜没找到一句直接提到东方女神和巨蟒出山这两座山峰的诗句。其实三清山的精华并不是东方女神峰和巨蟒出山峰,而是玉京、玉虚和玉华三座山峰。因为这三座山峰分别象征着道教的三大最高尊神玉清、上清和太清,这片大山便也由此而得到了三清山这个美名。
这次上三清山也是上半年天气,不过不像我第一次上三清山那样烟雨蒙蒙。在这天上一片湛蓝,几缕残云衬着耀眼的太阳,和熙的山风轻佛人面的景色中,第一次登三清宫时看到的山门,道观,炼丹炉,放生池等景物仿佛又呈现在了我的眼前。
记得自懂事以来,我一直觉得佛家给我的感受是劝戒行善,而道家给我的感受则是逐鬼驱邪,所以在未成年时我对道教的一切活动都有一种神秘而恐惧的感觉。记得在我爷爷去世时,家里请了道士做道场,我是长孙,当道士们来做道场时我是要去跪接道士的。可是我一看见道士们穿着那黑色的道服,吹着唢呐而来时,我竟感到惊恐,于是拾起一块石头大哭着向他们砸去,不许他们进门。到后来长大,我开始慢慢懂得道教是怎么回事了。
三清山应该说是道教名山。那远远的玉京,玉虚和玉华三座主峰出现在我眼前时,我竟觉得它门就是那三清宫前道观,炼丹炉,放生池的主人。这三座峰正像玉清,上清和太清列座于山巅之上。“三峰插天如芙蓉,晴云赤日行其中”,在诗人丁玑的笔下,三清山就是一朵芙蓉花,这景色简直就是道家仙境。在这仙境的诱惑下,我催促着同伴们前行。当踏尽飞磴而立于峰顶时,那“一鉴四海双眸空”的幻境让我不由得闭上双眼,伸展双臂,仰面上天。啊,我要拥抱所有……忽然我想起了唐伯虎的诗句,“举头红日白云低,五湖四海皆一望”。在我没登顶三清山之前,我直觉得唐伯虎把登高描写到极致了。而在没读到唐伯虎的诗句前,我也曾觉得杜甫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把登高描写到了极致。今天在三清山的绝顶,我才真的感受到“一鉴四海双眸空”的精妙绝伦了。
望着脚下的三峰怪石嶙峋,似有面目狰狞之嫌,我心中不觉又涌起了小时候对道家的那种恐惧感。但这种恐惧感很快就消失了,因为这嶙峋怪石似乎又透露出一种仙风道骨的飘逸。唐朝诗人温庭筠有一首《女冠子》的词:
含娇含笑,宿翠残红窈窕,鬓如蝉。寒玉簪秋水,轻纱卷碧烟。
雪胸鸾镜里,琪树凤楼前。寄语青娥伴,早求仙。
这首词把一个女道士写得这么美,其实体现的就是道家的美。我就在想,大凡宗教都应是近乎人情的,佛教劝人为善忍受,以求来世的再生幸福。而道教则促人修炼今生,以求长生不老。温庭筠诗中“寄语青娥伴,早求仙”的“仙”就是那长生不老的人。佛、道对生死的微妙不同态度,产生了不同的行为准则,也许这就是让我有过对道家的一些错觉的来由吧。
我又抬起头来望着不远处的一块坪地,竟然有人在那儿练太极拳。我走过去问他们,你们爬山不累吗,他们告诉我,说他们头天就已经上山,因为贪恋这里的风光景色太好了,所以特意到这三清尊神的福地来练太极拳。我这才想起太极拳就是道家气功修炼的一种啊。在古代,道教为了长生不老而产生了炼丹术。炼丹术有外丹术和内丹术,外丹术是通过秘法炼制丹药服用以求长生不老,三清山上的炼丹炉就是古代道士用来炼丹用的。这种炼丹术虽已消失,但它却是近代化学的先驱和火药的起源。内丹术则是道教的精华,它是企望通过内练气功以达到长生不老。而太极拳正是道教气功的一种。
虽然天气风和日丽,毕竟高处不胜寒。下山的路上觉得很悠闲,真有“云淡风轻”、“傍花随柳”的感受。因为天气晴朗,这次上三清山让我清晰地领略了一些大山的风采,特别是增进了我对道教文化的认识。三清山是一座道教名山,它内涵的道教文化是很深的。我虽然不是信教徒,但是我想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中国的道教文化对社会的发展是起过积极推动作用的。
三 云雾三清山
2015年暑假期间,我又带着一帮亲戚小孩上了三清山。上山前的几天都在下雨,上山的日子一直定不下来。眼看快要开学了,孩子们都有些着急,无奈之下决定不管天气如何都要上山。也正是真诚感动了老天爷,上山那天只是清晨下了一点小雨,在山上的时间都只是云雾缭绕的天气,这反倒为三清山增添了许多迷人的景色。
记得明代的舒清写过一首七律《少华山》:
两腋生风上少华,始知人间有仙家。
丹炉无主犹存火,珠树非春自著花。
石向虚空排玉笋,地随高下布金沙。
题诗欲纪兹游胜,翠壁挥毫染落霞。
与孩子们一道上山的最大乐趣就是好玩。孩子们天真无邪,对山上的一切都感到新鲜好奇,与这些孩子在一起无论在体力上还是在精神上都不会有沉重感,这就是好玩的所在。所以在游三清山的过程中,真的是“两腋生风上少华,始知人间有仙家”。大概当年诗人舒清上少华山的时候也是带着一帮小书童同行的吧。
诗中的少华山就是三清山。以前的多次上三清山体验到了烟雨朦胧中似梦似幻般的景色,也得到了风和日丽中美轮美奂仙境般的享受。今天我们是从外双溪上山的,从这里上山又叫做从南山上山。来到外双溪我们乘坐上山索道缆车到达梯云岭,然后直奔东方女神峰和巨蟒出山峰。
东方女神峰是两块巨石上下叠嶂而成的,让人叫绝的是整个山体形似一位正襟危坐的女人,整个形体的比例结构与真人极其相似。所以让人看起来有着东方美女那种贤淑柔情的美感。同样我们接着来到的巨蟒出山峰更是让人遐想不已。巨蟒出山是一座高120m左右,直冲天空的立柱型山体。整个山体形似男性的生殖器,所以让人们看起来有一种健壮的阳刚之美。但是起名为了避讳,又因为其顶端酷似蛇头,整个山体细长,就像一条冲天而起的大蛇,故起名曰巨蟒出山。两座山体一阴一阳,一柔一刚,凌空相对而立,不仅丰富了三清山道教名山的内涵,而且在民间也衍生出了许多动人的爱情故事。这就是东方女神峰和巨蟒出山峰的魅力所在。
我记得一桩往事。有一次我和一个农民一块儿去北京,来到北京天安门广场时,不少人感受天安门广场是首都的政治文化活动中心。而这个农民看到天安门广场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呀,在这儿晒稻谷真好啊。农民把天安门广场联想成他感兴趣的晒谷场了。为什么东方女神峰和巨蟒出山峰能让人有美的感觉,这就是人的精神感悟力的表现。其实游客们喜欢的不是这两座山体,而是由这两座山体激活了的一个有魅力的人类情感形象。
我们来到这两座山峰的面前正想拍照留念,却有着一飘薄雾弥漫过来。渐渐地女神和巨蟒都悄然地隐入茫茫轻雾之中,恍然如一对情侣含羞柔情地隐入了轻纱帐。这时展现在游客面前的就像一幅若隐若现的水墨丹青,这么好的幻景照相机却难以真实地记载下来,游客们只好静心地等待着云雾的散去。
半天的登山,我们已有饥饿之感于是我们就近在一家餐馆吃午饭。坐在餐馆吃饭,我不时地向窗外望去,飘动的薄雾像舞动的轻纱拂过,那山林,道观,炼丹炉,放生池,还有那柔情的女神和阳刚的巨蟒都仿佛在我眼前不断地转动,我竟真的觉得“丹炉无主犹存火,珠树非春自著花”了,竟也觉得这山中的粗淡饭菜十分可口。正遐想着,餐馆外面的游客欢呼起来了,我知道东方女神和巨蟒出山走出了轻纱帐。
走出餐馆,女神,巨蟒,还有许多的山峰清晰地跃入我的眼中。薄雾褪去,留下了一缕缕白云环绕山间。这景象简直就像众多舞女在挥动着袖带翩翩起舞。真的是“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我赶紧将这美妙动人的景观拍摄下来,作为我对三清山的永恒思念。
在诗人舒清的笔下,三清山的山峰就像玉笋一般直刺天空。而地形的高低错落构成了山中村落随山体地形而建的格局。走在三清山的登山道上,看着这穿山而行的云雾,我又想起了唐朝诗人杜牧《山行》中的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我的目光茫然地向远处追寻,并没有人家,我意识到这里的大山是被圈定了的景区,它已渐渐地失去了自身许多的自然野性。
多次上三清山,笼罩着三清山的面纱在我面前渐渐地淡去,让我隐约地看见了一丝三清山的美。但那还未完全褪去的面纱似乎还在向我隐藏着什么,那面纱后面的三清山又似乎想向我展现它更多的风姿。虽然我生活在三清山的身边,可是梦幻般的三清山却总让我对它牵肠挂肚。舒清说,“题诗欲纪兹游胜,翠壁挥毫染落霞”。我想当朝霞带出了新的一天时,翠壁之上又要增添更美的诗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