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铅山人对晚唐诗人王驾的《七绝▪社日》太熟悉了。我非常喜欢这首诗,因为我生活在鹅湖山下。这首诗把鹅湖山下的民意风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江西的铅山境内,有着多座名山。而最具铅山风情,最能展示铅山民情,又位居铅山地理位置中心的,我觉得只有鹅湖山。“鹅湖山下”也就成了铅山的代名词了。
鹅湖山因鹅湖得名。据坊间百姓说,鹅湖原本不叫鹅湖,而是叫荷湖。鹅湖山也是叫荷湖山。后因荷间湖上,群鹅游荡放歌,动静相映成趣;又由于在铅山的吴语中,“鹅湖”的发音比“荷湖”的发音更清晰。于是久而久之就有了“鹅湖”的称谓,也就有了“鹅湖山”这个既接地气,又非常有情趣的名字了。
信州与河口之间的快速车道修通正是春寒料峭之时,我和几位骑友耐不住正月民间繁杂礼节的缠绕,骑上自行车在鹅湖山下这条快速通道上游乐了一番。一路上春风虽未尽至,但鹅湖山下的骑行随想,依然让我从过年繁杂礼节的缠绕中解脱了出来。一路的骑行,一路王驾《社日》这首诗不断在我脑海里萦回,于是我脑子里的鹅湖山下往事也就随影翻滚,不断涌现。
一 听说河口
鹅湖山下第一镇,非河口莫属。在骑行去河口的路上,我脑子里总是淡淡地浮现出记忆中有关河口传说的往事……
应该说第一次的听说河口是带有青春萌动性的美。那时我在中学念书,班上男女同学之间很纯洁。同学们在一起时,话语行为都显得亲切文雅,大家都感到心情特别好。不过我们这些男同学一回到男生寝室,相互间说起男女之事就比较放肆了。一位铅山的男同学说,铅山是出美女的。他还说出了一句铅山民间的顺口溜,“紫溪斗笠石塘伞,河口女子不用拣”。当时同学们都处于青春萌动期,一句诱人的顺口溜,勾引得这些男同学们有点魂不守舍,穷追着要这个铅山同学说说河口女子的故事……这是我第一次知道河口这个名字。
之后的听说河口却带有一种民间野性的美。鹅湖山下信江河上原来有不少渡口,人们必须通过摆渡才能过河。在乘坐渡船时,撑船的船老大常会讲一些笑话、故事等为船客们解除寂寞。有一次我在乘渡船时,船老大告诉大家,他撑了一辈子船,年轻的时候沿信江河西去,再穿过鄱阳湖北进长江,最后沿长江向东直到海上。在这一路的水道上,船员们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河口。早些年船一到河口码头,船员们就非常兴奋,一个个站在船头对着码头上大呼小叫的雀跃,惹得码头上那些洗衣服的女人们也都满脸生笑。说到这里船老大顿了一下,船客们忍不住好奇,一个劲地叫船老大说下去。憋了一会儿船老大说了,船员们就是想去看那些在码头上洗衣服的河口女子。船客们不解,女子到处都有,为什么非要到河口去看。船老大一副见过大世面的样子告诉大家,那河口女子是一等的漂亮,皮肤白里透红,就和玉一般。更奇的是——说到这里船老大脸上露出了色色的坏笑。他看了一眼船客才又接着说,更奇的是天暖季节有些女子是穿裙子来的,蹲下去之前把裙子往上一撸,雪白的双腿都露在外面。因为船在河上,码头更高,有的船员甚至还说看到了洗衣女裙子的里面……船老大的话一讲完,满船的乘客就像被注射了激素似的,浪声地大笑了起来。
再后来的听说河口就非常纯美动人了。那是我在农村的时候,乡民们常会聚在一起说一些民间往事。他们说以前这个村子里有个石匠叫老张顶,他有个相好是铅山河口的,村里人都叫她河口妈。乡民们告诉我,老张顶年轻时跟着师傅在河口学石匠时,就住在这个河口妈家里。以前做学徒是很苦的,河口妈就经常照顾老张顶,两个年轻人成了相好。老张顶回上饶后一直念念不忘河口妈,仗着自己年轻身体强壮,隔三差五的在干完活之后,走几十里路到河口去与河口妈相会,而且第二天早上上工之前又赶回来干活。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没能结合在一起,各自成了家。但是他们俩还是感情依旧,老张顶也还是隔三差五的去河口看望河口妈。直到年纪大体力吃不消,老张顶才没有再去河口会河口妈了。这时河口妈倒是隔三差五的从河口到上饶来会老张顶了。老张顶和河口妈公开的关系说是结拜兄妹,就连双方家中的人都是这么认定的。其实所有人心里都明白他们之间是相好,只是这两人的善良真心感动了大家,乡民们都对这位河口女子的真情称奇。到老张顶去世时,河口妈也已经70多岁,她不顾年迈,从河口赶到上饶为老张顶送葬……听说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后,我似乎觉得河口的女子不但漂亮,而且善良痴情。
骑行中已来到了铅山的地界。王驾诗中的“稻梁肥”,说的是鹅湖山下人们的生活富足,现在鹅湖山下肥沃的农田就出现在我的眼前。不过我这时倒质疑起王驾的诗句来了,怎么就只写了“稻梁肥”呢,怎么就不说说鹅湖山下的“美女美”呢。想着想着自己也笑了起来,是不是自己也让传说点拨得有点痴情,莫名奇妙地质疑起王驾来了。
二 见识河口
骑行中我抬起头来欣赏着一路上的景色。不一会就来到了一个十字路口,骑友们都停下自行车休息。十字路口向南到永平、石塘,以前的铅山县城设在永平,抗战期间铅山县城曾搬迁至石塘。向西则去河口,现在的县城就设在河口。古代文人诗词中鹅湖山下的乡情民风,大多都发生在石塘至河口这一带。站在这十字路口,我的思绪又开始了回想……
我初识河口,因来去匆匆“难识庐山真面目”,只识得一座桥,一个旧店面。这座桥就是河口信江河上的浮桥,这个旧店面就是河口老街的大药号“金利合”。
在信江上游段的干支流河道上,每个县境内都有几座浮桥。浮桥是以往跨越信江河的主要通道。铅山的浮桥最具特色,他是一座在靠河口这边的桥头处还留有城门洞的桥。初识铅山浮桥时,链接成桥的船只都是木船。河口段的信江水流较急,那浮桥就被流水冲拉成了水上的勾月似的。正好我那天是满月的夜晚走近河口的城门,走近城门洞向城外浮桥处一望,半圆的城门洞里,透映着天上一轮圆圆的明月,水面一弯古色的浮桥,水下一波月光的泛影。我禁不住呀呀地惊叹了起来。杭州西湖有三潭印月的风雅,我痴心地想,有才智的人总有一天也会给我眼前这景致一个风雅。
河口的这个旧店面之所以能在初识时就给我留下印象,不仅在于它那临街门面的独具特色,更在于这家药店字号“金利合”。大凡药店字号多会摆出一副济世人间的姿态,以“济生”,“德寿”,“回春”等命名。我一看“金利合”这个字号时就在思索,这个字号怎么会与这药店相关呢。思索良久,我想起了荀子的“劝学”。荀子在《劝学》中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本意是说木材只有经过墨线划痕斧锯加工才能直,金属只有经过磨石磨砺才能锋利。引申开来就是说明客观事物只有经过人工改造,才会改变原始的状态。想到这里我才发觉这个店面的字号取名太高雅了。“金利合”药店收集来的药材都要经过精心加工后才卖出去,所以信誉度一直很高。金要利,则要磨砺。药要好,则要精加工,人要创事业,何尝又不要勤努力呢。金与利相合,既是药店老板对经营药品质量提高的不懈努力,也是其自身对人品事业的高尚追求。
铅山寻常百姓家的一个猪圈,一个鸡窝能激发出王驾的诗情来,而我初识河口,竟然也从一座浮桥,一个旧店面中,觉悟出铅山人自古以来情趣的盎然,生活底蕴的深厚富足。不能不说鹅湖山下风情的确独具魅力。
三 记事河口
站在十字路口正回想着,骑友们又要开始继续向河口出发了。骑行的路上,从散落的农家院落飘出了烹饪午饭的阵阵香味,这香味勾起了我对王驾经历春社活动的遐想。掐指一算,虽然还没到春社的日子,但我所经历的河口往事却映现在我的脑海里了。
鹅湖山下的人们一般把春社叫做社,“社”就是司土地的神,铅山人都把这个神叫做土地公。上个世纪80年代初,正当社日那天,我应朋友之邀来到河口郊外一个小乡村,见识了一场民间的春社祭祀活动。朋友告诉我说,经历了社会动荡之后的今天,民间的一些传统活动得到了恢复,老百姓的心情特别畅快。
祭祀活动一开始,村民们先在社公庙前敬拜了社公,然后聚集在宗族祠堂祭奠祖先,之后祭祀宴就在祠堂里开席了。祭祀宴开席后不一会儿,祠堂里已是一片划拳行令的呼喊畅笑声。这情景表明在精神上获得解脱的村民们,对当年年丰人寿期盼的自信。坐在我身旁的一位前辈告诉我,人要活下去,就要靠在土地上种出五谷杂粮来维生。农事开始前,村民们敬土地公,祭祖先,都是对今年年成好的祈求。
人们由于对土地的尊崇,神化到对土地公的敬拜。因此每年农事开始前的初春,人们就会通过春社活动来表达自己的信念。可是,在我国的商和西周时期,春社却是男女幽会狂欢的节日。春社怎么就会从远古的男女幽会狂欢演变到现在的祭祀土地公,我一直是迷茫而不得其解的。听了这位前辈的话,我意识到“人要活下去”和“人类要延续下去”的关联。
远古的幽会狂欢是狂乱的。人们认为只有男女交合才能使人类得以繁衍下去。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人类繁衍的前提是要生存。而人们赖以生存的就是土地。这才演变到今天在每年的农事开始前,进行着对土地公敬拜的春社活动。从春社的古今演变可以看出,民间传统活动体现的是人们对“人要活下去”和“人类要延续下去”的一种信念追求。
宋代诗人王炎经历春社活动时说,“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不向花边拼一醉,花不语,笑人痴。”虽不能拼一醉,但在河口郊外小乡村的春社氛围中,真的是酒不醉人人自醉了。我没看到“家家扶得醉人归”,不过也不知是我醉了,还是村民们醉了,只觉得自己朦胧的眼前,村民们是晃晃悠悠走出祠堂的。
到了21世纪,农村的春社活动渐渐地被人们淡化了。春社当日,村民们只是各自向当地的社公庙敬拜几支香火。我知道,春社已成为一种正在消逝的乡愁。而记事河口,也成了永远留在我心中的乡愁。
骑行到了河口,我从河口往事的记忆中回过神了。“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王驾当年经历的春社活动是影斜的傍晚时分,今天我们骑行到河口却是正午时分。为了下午更有精神的游览河口古街风情,骑友们决定去找一家河口风味的小店,好好品尝一下真正的河口小吃。这或许体现的就是河口的魅力,或许这也是一种思念的乡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