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踱步走进颐和园的我,在乐寿堂前的庭院里细细观察,禁不住由导游的讲解而引人注目:一个雕刻海浪纹的石座上,横卧着一块海青色漂亮的大石头,上宽下窄,形似灵芝,全身千孔万溪,漏透极瘦,上有乾隆皇帝的题字“青芝岫”,俗称“败家石”。这块山石长8米,宽2米,高4米,20多吨,就像立在当院的一面屏风:爬山虎绕石环行,藓苔浓密而苍翠望去的白色石座,海浪欲动,洞孔生辉,两侧的海棠更是红花白蕊,奇特别致。
瞅着昂首而俯、足趾而敛的这一大石头,用手摸索着瘦骨嶙峋史诗般的屏风,听着叩弹的悦声,确实令人顶礼膜拜,佩服至极。传说这块山石原来在北京远郊房山县的深山里。明朝有个叫米万钟的,爱石成癖,在他的海淀勺园里,陈列着许多怪石。他发现这块大青石后,非常喜欢,决心运回勺园。可是石头太大太重了,人抬不起,马拉不动。有人给他献策:秦始皇修长城时,不是用修水道的办法搬运山石的吗?米万钟觉得也只有这个办法了。於是雇了很多民工,先修起一条大路,又在路旁每隔三里打一眼小井,五里打一眼大井。到了冬天,就提水泼路,冻成了一条冰水道。大道一直修到了房山大石窝。时至如今,在房山、丰台还有不少叫大井、小井的村女呢。米万钟为运这块大青石,花了不知多少钱,石头运到良乡,他的财力也耗尽了,只好丢弃路边。所以,当时人们就把这块大青石叫做“败家石”。
到了清朝,乾隆皇帝到西陵祭祖回来,走到良乡看到了这块奇异的大青石,就问大臣刘墉,大青石为何弃置路旁?刘罗锅子很会揣度皇帝的心思,见他看上了这块山石,就说是明朝米万钟在房山大石窝发现的一块灵石,他想运回海淀,但是这块灵石嫌到米家去是大材小用,就蹲在良乡不走了。”乾隆听说山石有灵,只有皇家才配享用,就传下圣旨,叫文官下轿,武将下马,点着香火,参拜灵石;还限期把败家石运到清漪园。那时候,乐寿堂的院墙已经修好,败家石太大,只好拆门运进院里。皇太后听说了,马上牢骚着“既败米家,又破吾门,其石不详”的话,以为那更不吉利了,就出面劝阻,乾隆也不敢违拗,但是看着这块灵石扔在门外,也不甘心。后来,还是刘罗锅子给他出了主意,说这块大青石形似灵芝,会给皇家增添瑞气,象征着人寿年丰,皇基永固!只有放置在乐寿堂前,才最为适宜;如果弃置荒野,那倒是很不吉利的。乾隆把这番道理向皇太后一讲,太后转忧为喜,让快点把大青石运进乐寿堂来。乾隆称心如意,就赐名“青芝岫”,又挥笔题写了“神瑛”、“玉秀”四个大字,还题字“青芝岫之含之苍”“雨留飞瀑月留光”等诗句,都刻在大青石上。
从此,这块“青芝岫”的“败家石”,就名扬天下、扶之难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