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少稀的头像

少稀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9/05
分享

秋山暮雨随想

秋山暮雨,把云蒙山笼罩在慢思细品之中,稀亭风凉雨谙,雨点滴落在树叶上,滴滴答答不紧不慢的把蕴了一个伏暑的思绪展开来向着远山的苍茫漫延,这思绪与远山的苍茫在薄薄的秋暮里会合后在雨幕中留下几片浅浅的轮廓。

古往今来,墨客们对秋总是赞美最多,使用最多,言辞最多,篇章最多,不会用秋抒情的绝不是好的诗人。秋,她给了人们足够多的情感的依付,寄托,从初秋到中秋再到暮秋,囊括了文人墨客的各种情感,欢乐的、幸福的、激昂的、豪迈的、恬静的、悲哀的、愤懑的、忧愁的、相思的等等,人类自然生发的情思在`秋’的诗文中基本都有记述。秋高气爽是诗因,秋风落叶是诗因,秋雨潇潇是诗因,秋云随意是诗因,秋池冷月是诗因,秋山石凉是诗因,总之秋中的一切都是诗因,可信手拈来,而情感的生发是瞬间碰撞的火花,稍纵即逝,把握住,用好了,一篇声情并茂文彩裴然的小文就有了。我喜欢在情绪激昂之时把眼晴里的一切,都看做可能成为我情思的附着物,想到那写到那,不管是高兴还是烦恼,不管是愤懑还是兴奋,不管是悲伤还是喜悦。唐李商隐有一首诗很好《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不管是写给妻子还是友人,巴山秋雨激发了诗人无限的思绪,用精妙的语言艺术把`人性’表达的淋漓尽致。

秋雨绵绵,对面的大山已经在雨幕中消逝的无影无踪,这阴晴瞬变的场景亦如我的思绪时隐时现,时浓时淡,置身山林秋魇,逶迤于思人思物之内,穿梭于思天思地之外,顿觉心胸开阔,有巡天鸟瞰之感。人性是人身上自然存在的,因人而异,不必去道破、说透。杜甫曾作《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

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

此道今人弃如土。

这是诗人为数不多的描绘人牲的一首诗,语短恨长,把人性暴露无疑。

唐代诗人杜荀鹤也曾作诗曰:

大海波涛浅,

小人方寸深。

海枯终见底,

人死不知心。

这也是一首描写人性的诗,

人性是人类自身有之的精神品德,具有多面性,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不断成长、丰富、完成的,`人性的多面性体现在个体之间的差异以及同一个个体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的不同特点上',在文学作品中描写人性是永远的主题。

现在有些文学做品思想浮浅,说教式大谈所谓人性,空洞无物,那只不过是一种用文字换生活的买卖,或是玩弄文字游戏,这样的文学作品只能把人固束在过去时,固束在狭隘的小圈子里。如果每个人都把人性做成盾牌,那这个世界将多么可怕。最终的结果就是人性的泯灭,阻碍人类的文明发展进程。

我喜欢读《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喜欢大仲马、托尔斯泰、高尔基、妥思妥耶夫斯基、喜欢鲁迅,喜欢巴金,喜欢老舍他们就象这春夏秋冬四季,就象风云雨雪四时,能把人带入其中,能把人的灵魂洗滌。她们把人性刻化在人物中,时代中,社会中,生活中,故事中,让人读到灵魂里。文学是艺术范畴,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必须有高级的语言技巧和有趣的灵魂的相结合,是普遍不能具备的思维方式和睿智的大脑以及博大的胸怀,渊博的知识,敏锐的目光。是启迪人类文明的火炬。文学是人性的解剖,而生活是人性的还原。唐代诗人杜甫著名的秋兴八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高峰,用文学中最高超的语言技巧,最简洁的文字表达,最华美的词句组合,表达了人的喜怒哀乐,忧愤情思,而诗人与大自然中的`秋'的完美契合,诠释了人与自然,人与人性的解读。让人读诗生情,自入其中,这也是千年传诵之因。其实文学艺术作品不仅有艺术高度还要有哲学的高度,因为人类社会的构成的文明基点就是哲学,也就是`反思’和`审视',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苏格拉底所言:没有审视的生活不值去过。

秋萧暮雨西风瘦,无尽的思绪似这雨打疏叶敲击着心棂,时缓时急的山风把雨丝吹到脸上,凉凉的已有些许寒意,人体受到冷暖四季之变已有肌肤之感,由此而生情思、精神、认识而感知人生、社会形成一种精神物状去思想、去审视,即是文人墨客之自然,也是责任。

此时暮色渐深,秋雨缠绵,秋萧、冷雾、雨幕、汇成一张迷离的大网笼罩在云蒙山的上空,亦如我的思绪缠绵悱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