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深水海洋的头像

深水海洋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003/06
分享

刘秀《上山海经表》译注

袁珂先生的《山海经全译》清新通畅,翻译的白话更是简明通俗。遗憾的是书里没有鲁迅先生念念不忘的古本插图,另外最好注释方面能把各家尽量罗列完备,以便读者分析、比较。如果这样,这本书就更加完善了:既可作通俗读本,又可作学者研究的资料。当然,这样一来,工作量要增加许多,书本也要厚重许多了。

这本书后面又附录:刘秀(歆)《上<山海经>表》,袁珂先生没有译注。可能袁珂先生觉得跟《山海经》里面内容没有什么关系吧。但既然称全译,我觉得还是把它也译注出来的好,让普通读者听听刘秀(歆)完成《山海经》编校工作后,是怎样向皇帝汇报的。布鼓雷门,不揣冒昧,我来做做这个小小的工作。刘秀《上<山海经>表》文章很短:

侍中、奉车都尉、光禄大夫臣秀领校,秘书言校,秘书太常属臣望所校《山海经》凡三十二篇。今定为一十八篇,已定。【1】

《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2】。昔洪水洋溢【3】,漫衍【4】中国,民人失据【5】,崎岖(清本作“”,意同)【6】于丘陵,巢于树木。鲧【7】既无功,而帝尧使禹继之。禹乘四载【8】,随山刊木(清本作“随山刊本”,不通,当为传抄或印刷误),定高山大川。盖(清本作“益”,是也,宋本当为传抄或印刷误)与伯翳【9】主驱禽兽,命山川,类草木,别水土,四岳【10】佐之,以周四方,逮人迹之所希至,及舟舆之所罕到。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著明者也。

其事质明有信【11】:孝武皇帝时,尝有献异鸟者。食【12】之百物,所不肯食。东方朔见之,言其鸟名,又言其所当食。如朔言。问朔何以知之,即《山海经》所出也。孝宣皇帝时, 击磻石【13】于上郡,陷,得石室,其中有反缚盗械人。时臣秀父向为谏议大夫,言此贰负【14】之臣也。诏问何以知之,亦以《山海经》对。其文曰:“贰负杀窫窳[【15】,帝乃梏(gù)之属之山(清本作“疏属之山”,音及意同),桎(zhì)其右足,反缚两手。”上大惊。朝士由是多奇《山海经》者,文学大儒皆读学,以为奇,可以考祯祥【16】变怪之物,见远国异人之谣俗【17】。故《易》曰: “言天下之至赜(zé)【18】,而不可乱也。”博物之君子,其可不惑焉。

臣秀昧死谨上。

【注释】

【1】:《山海经》的校订当完成于汉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现存最早的宋本《山海经》海外东经第九、海内东经第十三卷尾有注:“建平元年四月丙戌,待诏太常属臣望校治。侍中、光禄勋臣龚,侍中、奉车都尉、光禄大夫臣秀领主省”。《汉书·艺文志》云:汉成帝“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 任宏 校 兵书,太史令 尹咸 校 数术,侍医 李柱国 校 方技”。刘向于河平三年受诏开始校书,建平元年去世。而《山海经》也恰于建平元年完成校订。这里有疑惑的是到底几个人校治?开始可以肯定由刘向或者刘向、刘秀(歆)父子做这件事情。有人说还有丁望、王龚。我认为不对。卷尾没有“丁”和“王”字,说是那两个人是猜测,而且王龚是东汉中期的人,不可能与刘秀(歆)一起办事;而丁望,也是后人附会,“属臣望”应该是对我有所属望的意思。所以第一段我认为应该这样标点比较通顺:侍中、奉车都尉、光禄大夫臣秀领校秘书。言校秘书,太常属臣望。所校《山海经》凡三十二篇,今定为一十八篇,已定。(袁珂先生用了前面文中传统的标点,很难读通,且容易误会).我认为《山海经》在刘向时候十三卷已经校治差不多了,儿子刘秀(歆)应该是它的助手,刘向去世后,由刘秀(歆)继续完成。至于光禄勋臣龚,虽然也是主省,但可能没有做具体工作,否则,刘秀(歆)在上表的时候不会不提到他。

这里还有个问题,袁珂先生认为刘向、刘秀(歆)父子校治的《山海经》不包括《荒经》以下五卷,后面五卷是郭璞注《山海经》时候收进去的,主要理由是郭璞自己有注语:“此《海南经》和《大荒经》本皆进在外。”毛扆本作“逸在外”,就是说不在原来的《山海经》内。我觉得这样理解的不对。郭璞说“进在外”应该是把一些外面的内容也加了进去,不是毛扆认为的“逸在外”。以谬传谬,也就袁珂先生沿袭了毛扆的说法。其实看看刘秀(歆)的上表,很明确说是原来是三十二篇,现在定为一十八篇。所以根本不可能弄错成了一十三篇。事实或许是这样的,刘秀(歆)父子校治的《山海经》已经一十八篇完全成型,后来郭璞根据上古传说加进了一些内容。

【2】:唐虞之际。唐虞,是唐尧与虞舜的并称。亦指尧与舜的时代,古人以为太平盛世。《论语·泰伯》:“唐虞之际,於斯为盛。”《史记·汲郑列传》:“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3】:洋溢。这里指水流泛滥。三国 魏 阮籍《东平赋》:“流潢馀溏,洋溢靡之。”

【4】:漫衍。流溢,漫淹的意思。清 严允肇 《哀淮人》诗:“一朝 河 岸决,漫衍东南陬。”

【5】:失据。失去依靠。

【6】:崎岖。这里比喻处境艰难。《史记·燕召公世家》:“ 燕 外迫蛮貉,内措 齐 晋 ,崎岖彊国之间,最为弱小。”《清平山堂话本·蓝桥记》:“ 蓝桥 便是神仙宅,何必崎岖上玉京?”

【7】:鲧[gǔn] ,中国汉族上古时代神话传说人物。帝颛顼之子,大禹的父亲。《史记·夏本纪》:“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关于鲧的传说很多,《山海经》说:“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山海经》又载:“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于羽郊”,“息壤者,言土自长,故可堙水也”。

【8】:四载。四种交通工具。《书·益稷》::予乘四载,随山刊木。孔传:所载者四,水乘舟,陆乘车,泥乘輴,山乘樏。“唐杜甫《禹庙》诗:”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

【9】:伯翳。一般称作伯益。黄帝的后裔。因协助禹治水有功,故受舜赐姓嬴,并将姚姓之女许配他为妻。传说中秦国、赵国、费国的祖先。又传说伯益发明了凿井技术。伯翳是上古时代很有名的神话人物。东汉赵晔《越王无余外传》:“(禹)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故名之曰《山海经》”。

【10】:四岳。上古传说人物。负责山川海域、四方诸侯。《国语。周语下》:“ 共(工) 之从孙四岳佐之。” 韦昭 注:“言 共工 从孙为四岳之官,掌师诸侯,助 禹 治水也。”《史记·齐太公世家》:“ 太公望 吕尚 者, 东海 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 禹 平水土,甚有功。 虞 夏 之际封於 吕 ,或封於 申 ,姓 姜氏 。”

【11]:质明有信。清楚:明白。明显。明晰。

【12】:食。这里指喂养的意思。

【13】:磻石。磐石;大石。宋洪迈《夷坚乙志·嘉陵江边寺》:“﹝王旦﹞尝晚饮霑醉,独行江边,小憩磻石上。”

【14】:贰负。古代跑得最快的神人,人面蛇身,喜杀戮。《山海经》:“贰负之臣曰危。贰姓始此。”后比.喻叛贼或罪囚。

【15】:窫窳(yà yǔ}。又称猰貐。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吃人怪兽,像貙,虎爪,奔跑迅速,传说猰貐曾是天神。在《山海经》中,贰负杀了窫窳,天帝不忍心,就命十巫以不死药将其复活了,可没想到,复活后,窫窳变成了一种性格凶残,喜食人类的怪物。后被后羿的神箭射死。

【16】:祯祥。指吉祥的征兆。《礼记·中庸》:“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孔颖达 疏:“祯祥,吉之萌兆。祥,善也。言国家之将兴,必有嘉庆善祥也。”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古之受命者,先有祯祥示征,然后备物而封,其典甚隆备也。”

【17】:谣俗。风俗习惯。

【18】:赜(zé)深奥,广大。

【白话翻译】:

侍中奉车都尉光禄大夫臣刘秀领命校治《山海经》这部奇书。这部书的语言、文字的勘正与校对,太常公对我期望很大,给了我很多鼓励。我所校订的《山海经》一共收集了三十二篇,现在校定为一十八篇。

《山海经》出现在唐尧、虞舜时代。那时候曾经洪水泛滥,漫淹整个大地,百姓居无所依,逃难到山坡上,在树林里搭建住所,生活得很艰难。而派遣鲧去治水,却毫无成效。唐尧帝就让大禹继续他父亲未完成的任务。

大禹带领着各种车队,在荒山上砍木修道,勘察高山河流的地理方位。更与伯翳一起把山川、草木的名字加以统一命名,并详细了解了各地的水土结构。四岳大神也在他身边帮助他,让大禹得以踏遍四方,哪怕人迹罕至、车船难通的地方都没有遗漏。就这样把东南西北中五面之山以及环绕的八方海洋甄别得一清二楚;同时全面记述沿途所见珍宝奇物以及各地方生物矿产,特别记录了当地水土生态和草木禽兽昆虫麟凤的活动习性与生存状况,表明了它们某种形态所隐喻的瑞祥吉兆。还有四海之外的风景、偏僻遥远的部落、形象怪异的人族都做了描述。大禹根据各地的物产情况,制定了各部族向唐尧帝贡赋的品种和数量;而让伯翳等人把沿途所发现和记录的情况分门别类,让大家注意天地间动物人事的善与恶,并以此纂写《山海经》。所以说这本书是圣贤传给我们的历史遗迹,前代有很多文献已经写得明明白白了。

我可以用几个事实证明《山海经》里内容是可信的:孝武皇帝时,有人献上一只很奇怪的鸟,不管喂它什么就是不吃。文士东方朔看见了,就马上叫出了这只鸟的名字,并告诉说应该给它吃些什么才对。按东方朔说的方法,果然灵验。大家问东方朔你是怎么知道的?东方朔说:《山海经》里介绍得很清楚啊。孝宣皇帝时,组织民工在上郡轧打石头,有一块石头很大,滚下来把一个地面压塌了,露出了地下的一间石屋,有一个盗贼被反手缚在那里。那时候我的父亲任谏议大夫,他说:这是“贰负之臣'啊。皇上问他是怎么知道的?父亲也回答说是从《山海经》里了解的。因为在《山海经》里有这样的 文字:贰负杀了窫窳,天帝很生气,把贰负关在了疏属之山,戴上刑具,把他的脚铐住,把他的手反转绑了起来。皇上听了惊叹不已。从此后,很多朝中人士对《山海经》产生了好奇,而有学问的大儒纷纷阅读、研讨这本书,他们认为这是本难得的奇书,里面包含很多的学问:可以考证嘉庆善祥以及各种变怪的天地事物,可以明了他国异乡的民风民俗。所以《易经》有言:天下之事深妙无尽,但不可以混乱无序啊。学识通达的人,看到这里,想必也不会有什么迷惑的地方了!

臣刘秀敬上。

分享: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