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盛家飞的头像

盛家飞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301/12
分享

平淡之下的热烈诠释 ——读安妮·埃尔诺自传体小说《一个女人的故事》

《一个女人的故事》(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10月1日出版)是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安妮·埃尔诺的作品,首先我要说的是,我把本书界定为自传体小说可能是不准确的,虽然国内媒体均这样界定,但是作者本人并不认同这个定义,作者说她写的既不是传记,也不是小说,用她本人的话说:“可能是介于文学、社会学和历史学之间的某种东西”,我们暂且不讨论这本书的体裁,仅仅是从内容和写作手法上去探讨它的艺术性。

实际上,本书最早曾以《一个女人》之名在2003年引进过中文版,但人们对于这本书的广泛熟知应该还是在她获奖之后,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这个版本。此前对这位女性作家了解的人并不多,更多的还是在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安妮·埃尔诺”这个名字才开始逐渐走进大家的视野。

本书的篇幅很短,译成中文的实际字数仅仅三万多字,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都是在短时间内一口气读完。这本书讲述的是母亲在死于阿尔茨海默症之后,“我”回忆起母亲生平的故事。作者用最平淡和朴素的语言,向我们展示出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精神力量。正如《新苏黎世报》给本书的评价一样:“《一个女人的故事》在干燥的事实中发展出一种奇特的吸引力。这部关于她母亲的著作中的每一个字,都有一种不可否认的力量。”

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母亲去世开始讲起,由葬礼的结束转而开始回忆起母亲的一生。开篇用最直接的语言点明母亲的去世:“我的母亲死了,于4月7日星期一,在蓬图瓦兹医院的老年病房里”,这里的直白开篇和加缪的《局外人》极为相似:“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然后开始写起母亲整个家族的背景,一直到母亲长大和父亲相识。从第二部分从母亲的一张结婚照开始写起,一直写到“我”的青春期,“我”与母亲的矛盾对立关系,通过生活中的小事阐释“我”与母亲的爱恨纠葛。第三部分是“我”长大成家之后与母亲的故事,此时“我”对母亲的态度以及母女二人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我”照顾母亲一直到母亲年老生病离世。整本书始于母亲去世,也终于母亲去世,最后作者对自己的写作做了一个小结,用看似平淡如水的文字来表达实则热烈的情感,正如结尾的句子写的那样:“我再也听不到她的声音。是她,以及她的语言、她的双手、她的姿势,她走路和微笑的习惯,把现在我所是的妇女和曾经我所是的女孩联系起来。我失去了与我所来自的世界的最后一根纽带。”

在语言上,埃尔诺采用最平淡的叙事语气,我们看不到那种宏大的场面描写,也看不到波澜起伏的复杂情节,不管是写之前的父亲离世,还是写母亲的离世,都是用极力克制的语言给人一种云淡风轻的感觉,全书很少用形容词或者修辞手法,甚至没有复杂的长句,但是平淡不等于乏味,我们依然不难从她平淡的文字中感受到对亲人热烈且深沉的爱。正如作者所认为的那样,她觉得只有白描的写作手法才是最精确的,她打破传统文学的创作规则,注重的只是对生命体验的真实抒发。在形式上,采用夹叙夹议的形式,一边回忆过去,一边又讲述她此时的写作感受,同时坚持写实风格,用平实的语言记录社会历史,致力于和社会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书名叫“一个女人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位母亲的故事”,实际上写的也是世界上千千万万个平凡母亲的故事。埃尔诺用她独特的写作手法诠释了人类感情的共性,针对子女对母亲及母亲对子女的多重复杂情感,这点人类是相通的。

通过“平淡”去诠释“热烈”,这是埃尔诺写作的一大特色。就像作者所说:“我书写我的母亲,就像该轮到我重新让母亲降生一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