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忠民/文
在很小的时候,故乡的老人们经常诉说着一个布衣清官的故事,而且还是本家老辈。他就是清朝光绪年间,被称为直隶“第一清官”的盛鸿。
一直以来,很少关心这些故事,以为不过是传说而已。虽然从老人讲故事时的神态中,可以看出那种尊崇,那种自豪,那中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但内心还是漠视,以为那不是真的,不可能有这种真的可以说是两袖清风的人,也可以说是傻到家的人。
不久以前,去浙江仙居游玩,来到一处世外桃源般幽静之处,名唤皤滩古镇。看了里面的陈氏宗祠,接下来的还有胡公殿,这里正好有一个叫做胡世球的书画家作品展出,想来他是胡公的后裔。其中的几幅对联很是发人深省。“兄弟和其中自乐,子孙贤此外何求”、“勤俭持家之本、和顺济家之本、谨慎保家之本、诗书起家之本、忠孝传家之本”。在胡公殿里还有光绪直隶第一清官盛鸿的家训:清勤慎。出外旅游,能看到这些人文景观,其中的妙处不言自明。更何况还有本家祖辈的训示,自然诚惶诚恐,格外留意。
回家以后,对本家这位祖辈兴趣倍增。查阅了一些资料,许多资料上明明白白写着:盛鸿字焦亭,浙江富阳上官人。从记载的资料中显示,盛鸿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又勤政爱民,口碑极好。渐渐地对他肃然起敬,敬佩他不畏权贵的傲骨,崇拜他两袖清风的品质,感慨他“徒步三千里抵里门”的勇气。
带着些许好奇,我特意回了一趟老家上官。老家上官当地人叫盛村,整个村落基本上姓盛,是一个比较大的盛姓家族。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在村里西北角有一个气势宏伟的盛家祠堂,可惜原来颇有气势的盛家祠堂,如今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颇具现代气息的大盛村文化中心。十几位老人,在门口懒慵慵的晒着太阳,听说要了解盛鸿的故事,纷纷兴趣昂然,谈心十足。老年会负责人兼村文化员老朱热情好客,带我进入村委会,在村办公室里,拿出几本厚厚的盛氏宗谱,指点着讲述盛鸿的一件件,一桩桩令人赞叹的故事。
在那些有关盛鸿的故事传说里,最让人感怀的是盛鸿拜寿的故事,让人听来悠然神往,使人敬佩,让人赞叹。
光绪元年(1875年),清室为了培养皇家和贵族八旗子弟在京设立了景山宗学,盛鸿由于品学兼优被聘为教习(即教师),在学生中有一位名叫爱新觉罗·锡珍的人,论辈分是同治和光绪皇帝的族叔。他聪明好学,深得盛鸿喜爱。后来,锡珍参加了科举考试,一举考中了进士,随后步入仕途。因为是八旗子弟,又是皇帝的族叔,所以官职一路高升,位至吏部尚书,成为一个不可多得的既有贵族身份又任实职的显赫人物。锡珍为了报答师恩,便举荐老师,于是盛鸿被任命为广平府肥乡县知县,从此盛鸿开始了他的传奇生涯。
他曾先后在直隶肥乡、西宁(现阳原县)、灵寿、完县、广昌(今涞源县)、青县、曲周等7个县连任知县近20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连续任职知县时间最长和任职县份最多的一位官员。在他任职期间,勤政爱民,清正廉洁,惩恶扬善,多行善政。其事迹在《中国名人大辞典》、《曲周县志》、《富阳县志》和曾经任过职的府、县、志等多部志书都有记载
光绪年间李鸿章好长时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地位非常显赫,满朝官员争相逢迎。那一年李鸿章60岁大寿,各地官员纷纷送重礼贺寿。这时在直隶下面一个小县衙里当县令的盛鸿却有些犯难了,用公款送礼吧,此乃百姓血汗、有损于公;自掏腰包吧又囊中羞涩,思前想后最后便决定拿两盒面条相送,礼轻情意重,想来李中堂大人不会见怪。 到了寿筵那天,总督府门前送礼拜寿的人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唯独盛鸿身背面条徒步而至,跟其他送礼拜寿的人形成了极大的反差。门吏见别人所送礼单尽是些金银财宝、古玩玉器、名人书画,件件价值连城,而盛鸿仅是几束面条,认为是有意轻薄戏弄中堂大人,不准入内,盛鸿坚持要进去,双方争执起来。这时幸好王爷锡珍也来祝寿,这锡珍大有来头,即是八旗王爷,又是礼部尚书。盛鸿一看锡珍王爷来到,便大声呼唤。你道锡珍是谁?原来是盛鸿的学生。王爷锡珍一看,是恩师到来,马上对门吏说盛鸿乃是他的恩师,门吏见风使舵,一见王爷都对盛鸿如此尊敬,便连连赔礼道歉。锡珍便领着盛鸿入内,李鸿章见王爷驾到亲自出面相迎,让至首席入坐。锡珍深知盛鸿的脾气,怕惹出是非,为了便于照顾,以王爷恩师的身份让盛鸿与他并坐首席。一个小小的七品县令本应坐在末席,如今与王公大臣并坐在首席,难免有人心中不服,但碍于王爷的面子都不敢多言。李鸿章虽然觉得非常尴尬,但也不得不放下架子给盛鸿敬酒。盛鸿不卑不亢,饮酒至席终而散。后来盛鸿用几束面条给李鸿章贺寿的事,不知被谁用志书记录了下来。以表扬盛鸿刚正不阿的勇气,却也给李鸿章脸上留下了几分难堪。
盛鸿70岁时,李鸿章想让盛鸿退休,便耍了个小小的圈套。保安州知州患病,但也不是什么大病,调养三两个月就会痊愈。李鸿章便让盛鸿到保安代理知州。
盛鸿到任后,宵衣旰食,夜以继日,整顿秩序,劝农兴学,抑止冤狱,匡扶正义,把保安州治理得井然有序。原知州害怕盛鸿威望过高,自己难以继任,便急着前来复任。 饱经沧桑的盛鸿看透了这步棋局,便告老还乡,回富阳了。据《富阳县志》记载,“廉俸所入,惆戚友族党,资远近善举,迄告归,囊已殆罄,徒步三千里抵里门。”意思是说盛鸿用一个包袱包扎自己的被子和衣物,然后用肩背着步行三千里回到了老家富阳。回乡后,他依然心系百姓,为乡梓做了不少好事,享年81岁善终。
盛鸿一连在直隶(今河北一带)做了近20年的知县,清正廉明,勤政爱民,口碑极好。就连对他心有芥蒂的李鸿章也很佩服,在对直隶府、州、县官吏考核中,李鸿章给盛鸿的结论是“直隶第一清官”,因为名副其实,得到大家的一致公认。
据说,盛鸿为官20余年,一直未娶。直到回乡已70多岁,期间富春场口一何姓人家,吃了冤枉官司,多年未伸冤。盛鸿知道以后出力解决,何姓人家感念恩德,将一丫鬟赠与。在74岁那年,喜得一子。得子前庭院里长出一棵硕大灵芝,以为是上天感念,于是给儿子取名“芝圆”。芝圆留下三个儿子,如今两个还在。一住老家,一住富阳。本想见见住在老家的那后人,无奈家中无人,只得作罢。
在去盛鸿后人家途中,碰到一老人,听说是去看盛鸿后人的。就自告奋勇的带路,还说了令人遗憾的一些事,说是盛鸿又名蕉亭,以前在直隶当官时,由于为官清廉,百姓送他“万民伞”一把,还有一些字碑,可惜在文革时全部被毁了。当真令人唏嘘不已。
离开大盛村时,老朱依然兴致正浓,一连声的说还有许多故事。抬头看着这很是现代化的大盛村文化中心,心里不免涌上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在诞生了如此一位清官的地方,却早已不存一丝历史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