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盛忠民的头像

盛忠民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10/22
分享

窈口

盛忠民/文

元末年间山阴(今浙江绍兴)诗人张宪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客问湖源》,诗中写道:"湖源源上路,东与浦阳连。地胜藏春坞,居民小有天。秋山红入画,晴野白浮烟。一道桃花水,如今泊战船。” 这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特别是“秋山红入画,晴野白浮烟”,读来使人感受到无穷的美。整首诗既写了湖源溪的渊源,又写出了溪山两岸的优美景色,还道明了这里独特的地理位置。让人仿佛置身其中,领略着这山水交融的美景,难怪湖源成了历来兵家必争之地。一句“一道桃花水,如今泊战船”,说明作者当时身处战争之中。查了张宪资料,证实了这是事实。张宪字思廉,因家住玉笥山,自号玉笥生,元末山阴人,是杨维桢的学生,负才不羁,晚年为张士诚所招,官枢密院都事。后来元亡,张士诚兵败,遂变更姓名寄食僧寺以终,著有《玉笥集》,由此可见当年朱元璋跟张士诚在这一带进行了激烈的征战。

  窈口,湖源溪旁自然形成的一个古村落。这里民风淳朴,风情独特,古色古香,是镶嵌在湖源溪旁丛山峻岭间的一颗天然明珠,放射出质朴的光华。

湖源溪发源于浦江仙华山,到富阳流域的第一站就是窈口。这里丛山峻岭,鸟语花香,处于富阳、浦江,桐庐,诸暨四县交界处。交通极为闭塞,幸好有一条湖源溪绕山激石过滩,终年川流不息。当年的人们翻山过溪,跟外面的交流,全靠这条湖源溪。有一首民谣唱到:“湖源十八渡,渡渡要脱裤。一渡勿脱裤,裤裆滤豆腐。”真实地反映了过去窈口交通的状况和人们的无奈。

令人吃惊的是,古时湖源交通闭塞的状况跟人文历史文化的丰富,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古时窈口称窈洲,清代乾隆年间的董邦达,官居礼部尚书,曾经翻山过溪,来到这里教书。窈口村后面的山叫来龙山,隔溪对面的山叫照山。湖源溪到此转了一个大弯,形成了一片很大的水域,对面溪边山势险峻岩石高耸。董邦达每每到此,情不自禁,诗兴大发。终于忍不住,有一天欣然提笔写下了一首流传至今的诗——《壶源山题壁》:“闲庭春鸟数相呼,又见先生教旧徒。白酒只堪浇块垒,青巾终不老头颅。欣看空际云飞去,笑问穷途梦觉无?坐对好山为写照,雨中试学米於菟。“

董邦达后来考取了功名,官拜礼部侍郎。而董邦达之子董诰,后来也官拜尚书,成了清代乾隆年间的一段佳话,“一门两丞相”说的就是董氏父子。大概是感念窈口百姓当年对父亲的照顾,后来董诰居然也为窈口的一座厅堂题了一幅楹联:“古今来几许世家无非积德,天下间第一件事还是读书。”还亲笔书写。据说这董诰手迹,如今已被富阳文物馆收藏。但窈口地方人士,依然在每年新春,都会用大红纸,请人书写这副楹联,恭恭敬敬地贴在潘家“友于堂”的柱子上。

窈口的文化沉淀,不光让许多名人踏足、留墨。许多民间人士,也纷纷来参与,或赞美,或留墨,或吟诗,或作文。几百年来,窈口村民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窈口八景:洙里秋禾、慈岭栖霞、沸潭印月、天鹅夕照、石马晓风、杉坞蒸云、竹坪积雪和窈源春筏。还配上诗图,十分贴切。

窈口,有两处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潘家祠堂和潘家“友于堂”。都是典型的徽派建筑,粉墙黛瓦,高高的马头墙,雕梁画栋,气势恢宏。

潘家祠堂又名“聿追堂”。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坐北朝南,左右青山怀抱,前面流淌着生生不息的湖源溪。祠堂五个开间,前后三进,皆为硬山顶,占地七千多平方。门厅檐柱外八字墙,前檐作卷棚轩廊,前厅内向中间有戏台,后面天井保留着青石板砌的鱼池。整个祠堂内檐梁牛腿雕刻装饰精美细致。据说原来有“进士”、“翰林”等牌匾,可惜如今看到的仅存“聿追堂”一匾,还是原来的古迹,保存也比较完好。

潘家“友于堂”又名新厅,建于清乾隆年间,占地一千七百多平方。“友于堂”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整座厅堂三进八厢,东西各有抱屋,总共所用屋柱224根,有大、小房间百余间。屋檐、栋梁、牛腿、斗拱、门窗用料十分讲究,各种雕刻精美绝伦,结构严谨,层次丰富,重门叠院,处处显示出徽派建筑的奢华气派。门厅和正厅的两边夹弄,互相连有一排抱屋、厢房。每个厢房前都有石板小天井,还有小花坛。

至于“友于堂”的意思,潘氏后人解释的是:《论语》里有句话,叫“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潘氏先祖就取这句话中的“友于”两字用作了堂名。“友于堂”大门前是一个宽大的院落,正门门额青石条上刻有“知水仁山”四个字,反映了潘氏一族治家待人和自然相处的理念。

据当地老人回忆,潘家祠堂和“友于堂”,在当年抗日战争期间,还作为新四军的后方医院,为抗日作出了贡献。如今还保留着许多,当年战争期间的文物。

乡村大舞台,是窈口一直名声在外的一张名片。在窈口村中心广场上,一个颇具规模的戏台,上写“乡村大舞台”五个大字,戏台后面是窈口村的文化礼堂。窈口村历来有一种天生的文化传承,早先窈口村越剧团,名气相当大,不少老人都能唱几段。还培养了许多名角,这些名角如今遍布浙江各地越剧团,有的还成了名牌大腕。

文化礼堂里更像一个文化陈列馆,一条巨大的板龙把整个礼堂塞得满满的。舞板龙也是窈口的传统文化特色,以前“耍龙灯”是为了求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后来经过改进,成了民间舞蹈艺术,是村民生活幸福,安居乐业的象征。窈口的女子板龙队,舞起来,特别亮丽,这也是一大特色。

大礼堂里面还有一个旧舞台,挂满了各色戏装和道具,看到这么多色彩斑斓的戏装和各式各异的道具,就可看出当年越剧科班的规模。从舞台上有些凹陷又有点光滑的台板,可以想象那时越剧科班演员练功的刻苦,还有他们对文化艺术的热爱。

窈口村还有许多各类文化活动,有腰鼓队、街舞队、秧歌队等,唱歌跳舞成了村民们的业余爱好。许多客人来窈口游玩,常与村民劲歌热舞,如果游客晚上住下来,那些文娱节目肯定少不了。

窈口有四样特产不得不提,那就是灰汤棕,石斑鱼,手工面,还有手工豆腐皮。

由于窈口一直在一种闭塞的环境里生存,自然农耕文化占主导地位。当年那种辛勤劳作,自给自足的状态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中。在潘家祠堂里的一角,陈列着种种让现代人叫不上名字的农具。从山上挑玉米的篓子,到家里做各类小吃的器具,无不体现着窈口人的智慧。所以各类土生土产的特色小吃,特别引人入胜,诱人垂涎。

灰汤粽,是窈口特有的,粽子个头并不大,剥开粽叶,粽子光滑金黄,咬进嘴时,有异样的清香,糯性特足。据说包这粽子还挺复杂,要把糯米在用稻草烧成的灰里,用水泡,然后洗净用新鲜的棕叶包裹,再放大锅里煮熟。

石斑鱼肉质细嫩,味道特别鲜美。一般生长在水清的乱石溪中,连有淤泥的水塘和溪滩都不长。湖源溪没有工业污染,水质好,石斑鱼就又多又肥。红烧石斑鱼也就成了窈口农家乐的招牌菜。

窈口的手工面,现在很少有人做了,做面的材料,取自村民自家地里种植的小麦,自然没有污染。磨成粉后,纯手工制作。口感纯真自然,爽滑可口,劲道十足。

手工豆腐皮,也是用经过村民自己亲手种植的黄豆,磨成浆,在锅里煮,然后用竹棒挑起一张张薄如蝉翼,晶莹剔透的豆腐皮。品者无不竖起拇指,大加夸张。

窈口,真因为有了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还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今环金公路穿村而过,交通设施方便通达,在保存古代文化遗存的同时,发展起了农家乐。他们建起了回龙湖、登山道,还建起漂流设施。村里环境整洁优美,鸟语花香。相信在传承历史文化的档口,结合现代发展理念的共识下,窈口,一定会成为一只山乡里的金凤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