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盛忠民的头像

盛忠民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10/30
分享

东梓关

 

“东梓关在富春江的东岸,钱塘江到富阳而一折,自此以上,为富春江,已经将东西的江流变成了南北的向道。”

                                                         —— 郁达夫《东梓关》

东梓关,一个保存了几千年的古村落,位于杭州富阳场口镇西部。地里位置独特,面临川流不息的富春江,背靠绵延起伏的小山群,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又因郁达夫小说《东梓关》而闻名。村内有近百座明清古建筑,有不少建筑规模宏大,雕刻精美,环境优雅,可以说是一个古建筑群,里面不乏精品。由于面临富春江,东梓关还是著名的水上关隘,存有许多历史古迹,如“官船埠”、“越石庙”等遗迹,还有古驿道。

东梓关又名东梓浦,据南宋潜说友《闲淳.临安志》记载:“东梓浦,在县西南五十一里,东入浙江,旧名青草浦。宋将军孙瑶葬于此,坟上梓木枝皆东靡,故以名。”这个记载中,说出了东梓关一名的由来。青草浦,是一条富阳跟桐庐的分界小河,浦西为桐庐界,浦东为富阳界,源头在桐庐青源村。

书中说到的宋将军孙瑶,据史书记载原是南朝刘宋时的一个黄门侍郎,孙权后裔。黄门郎是皇帝近侍之臣,可以传达皇帝诏令,也算朝廷重臣。

孙瑶死后据传葬于东梓关的紫薇山,紫薇山俗称姐妹山,在郁达夫《东梓关》中,姐妹山有一个凄美的传说,还有非常亮眼的秀丽风光。

至于孙瑶坟头的梓木都朝东而向,各有各的说法。光民间传说就有好几个版本,我们听之唯有赞叹,毕竟这些故事跟传说,给东梓关凭空增添了不少让人回味的意境。

东梓关的一些老建筑,基本分布在村子中央的一口长塘边。说是长塘,其实就是在村子中央挖出的一口长方形池塘,边上用青石板扣成。“村子里的小路很多,有些是石砌的,有些是黄泥的,只有一条石板砌成的大道,曲折横穿在村里的人家和那池塘的中间,这大约就是官道了。”这是郁达夫在《东梓关》小说中对东梓关村长塘及附近景物的描写,显得十分细致和熟悉。东梓关最负盛名的古建筑,就是在长塘两边最为宏伟的两座古民居,安雅堂和许家大院。

安雅堂墙高院深,外观十分气派,建筑面积500多平米,由正房、厢房、天井、院落组成。正房面宽五间,两边马头墙高耸,前面一院落,左右各建厢房。正堂后面一小天井,左右又是各建厢房。整座安雅堂,檐角上翘,门窗别致,牛腿庄严。各种雕刻精美绝伦,或人物,或花鸟,或走兽,无一不是高超技术,设计巧妙,独具匠心。

安雅堂后来被骨医圣手张绍富,用来坐堂问诊,悬壶济世。张绍富一个现代骨科医师的传奇,他出身于富阳场口镇上图山村,祖上三代行医,善治跌打损伤。十三岁时跟随父亲行医,二十岁深得祖传医术,开始为乡民解痛除病。后来由于其医术精湛,态度和气,深得乡人尊敬爱戴。在60年代初从老家上图山把诊所搬到东梓关的安雅堂,从此张绍富医师名声开始大振。不光是本地附近的乡人,不少杭州上海的求医之人络绎不绝,慕名而来。东梓关这个小小的古村落,在长塘边,在安雅堂,每天都有许多求医之人。当时交通不便,从富阳、杭州、上海等一些外地来的人,基本上坐船而来,因此东梓关码头热闹非凡,整个东梓关一片繁荣。

后来为了扩大医院,振兴张氏骨医疗法,张绍富医师根据形势需要,把医院又搬到富阳城里,创立了富阳张氏骨伤科。张绍富医师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祖传艺术,贡献给了社会,为更多的病人减轻了痛苦。

安雅堂,如今成了一座供人参观,让人缅怀,使人欣赏的古迹。在安雅堂里,你可以看到那些沉淀历史遗存的同时,享受那份心灵的空旷,还有你内心感知的触动。

东梓关的另一处最著名的建筑是许家大院。许家在当时东梓关是名门望族,共有十个房头。许家大院是许家老三的家,建有130多年历史。建筑临水,前屋设过道檐廊,院子两侧为厢房,门房前檐墙正中石库墙门,面阔七间,由前屋、过道檐廊、院子、厢房、门房、天井、正房组成,占地面积678平方米。整座建筑结构巧妙,雕刻精细,回廊曲折。置身其中,心静如水,恍然若古。尤其是过道檐廊,临水而就,又因为那一汪池水,明镜如镜,三面都是古旧建筑,许家大院檐廊尽头有几颗嶙峋古树。如果是一个晴天,那么蓝天白云,白墙黛瓦,还有古树婆娑倒影水中,真是一幅绝妙的水墨画。人痴立檐廊或者呆站岸边,那些记忆里的江南氤氲便如画卷般的徐徐翻来,整个人看着立着也是痴了。

许家大院南大门前原来是一块宽阔的空地,只因许老三共生了七个儿子。大概是因住房不够,最小的儿子在这块空地上造了低矮的东西厢房,且中间用了大天井,目的是为了不影响老屋的阳光。大院北面的一片老屋,应该是和大院同时建造的,那里是酿酒的工房和住宅,所以建筑略为简陋。长子许善元是个医生,曾在此坐堂问诊,他是许氏家族又一优秀后人,东梓关名医,对古今疑难杂症颇有研究,留有《益智庐医抄》、《治虚选要》等医药典籍。

那一年郁达夫因为患有肺病,在母亲督促下,从富阳坐船来到东梓关,在许家大院住了一个多月。正是根据这些经历,郁达夫写了小说《东梓关》。在文中,郁达夫利用东梓名医、许家豪宅和“许春和”大药房等真实素材,把一批东梓乡绅所共有的气质、风度、品行、志趣等集中于一人,塑造出了“徐竹园”这个人物形象。

“徐竹园先生的住宅,果然是近邻中所少见的最大的一所,但墙壁梁栋,也都已旧了,推想起来,大约总也是江杨战后所筑的旧宅无疑。”郁达夫在小说里这样写道,由此看来许家大院,确实是东梓关古建筑中最大的一所。

东梓关除了许多古建筑外,还有一些凄美动人的民间传说,最著名的是关于姐妹山的传说。姐妹山在富春江心,说是山其实是凸起的两块石头,是东梓关最美的江景。在江边的一棵具有800多年历史的香樟树旁,现如今建起一座望江亭,站在亭中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姐妹山。

相传那一年倭寇入侵,江浙沿海处处遭到烧杀掠夺,虽然东梓关处在内陆,可也是烽烟遍地,民不聊生。有一天大军过境,强征兵员,这时把一个青年后生拉进队伍,这青年是个独子,父母双亡,但还有两个柔弱的妹妹,这一家三兄妹全靠哥哥一人凭力气养活。如此一来,剩下两个妹妹怎么生活。两姐妹只有对着哥哥被拉走的方向日夜哭泣,眼睛都哭出血来了。有一天,突然间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大风将姐妹俩的哭声传到哥哥耳朵,哥哥听到了两个妹妹的哭声。且哭声不停,凄惨了一天一夜。到第三天,哥哥不顾被铁链锁着的身体,拖着铁链爬到富春江下游钱塘江边,纵身一跳,跳进了正涨潮的江里。而恰在同一时间,东梓关哭了两天两夜的姐妹,也跳进了东梓关旁的富春江。次日清晨,东梓关村民起来时,看到村里附近树梢,竟然全部折向东方。因为这里基本上种的是梓树,所以后来被称为东梓关。没过几天,江潮退去,在东梓关西面的富春江江心里,忽然显出两块岩石来。在两块岩石旁,居然躺着三兄妹的尸体,颜色生鲜如活人一般,不过眼睛都已哭的红肿。那突现出来的两块岩石,被人们称为姐妹山。

姐妹山的故事,在郁达夫小说《东梓关》中有详细的描述。是通过小说主人公徐竹园先生的口,慢慢地叙述出来。又通过主人公徐先生,表达了对战争灾祸的厌恶。

“一家一家的瓦上,都盖上了薄薄的层霜。枯树枝头,也有几处似金刚石般地在反射着刚离地平线不远的朝阳光线。村道上来往的人,并不见多,但四散着的人家烟突里,却已都在放出同天的颜色一样的炊烟来了。隔江的山影,因为日光还没有正射着的缘故,浓黑得可怕,但朝南的一面旷地里,却已经洒满了金黄的日色和长长的树影之类。”郁达夫在小说中这样描述东梓关初冬早晨的村景。其实在作者眼里,这是一个充满了宁静,安逸,悠闲的地方,或许正是他内心所渴望的理想世界。

东梓关因郁达夫同名小说而扬名,但我觉得也不仅仅是这个原因,东梓关自有她自己独特的内涵和底蕴。他不光是有我所叙述的这些,还有许多东西,或被沉埋,或被淹没,或被忽视,或者还没被发现。有的仅存一丝古遗迹;有的仅存一点蛛丝马迹;有的仅存人们口中传说。但一切的一切,总管有一种结淀,在历史的浩瀚长河中,存结在某个地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