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深蓝万象的头像

深蓝万象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11/09
分享

3597字说金庸,悼念先生

2018年10月30日,一代武侠小说扛鼎人物金庸逝世,享年94岁。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3-10——2018-10-30),生于浙江省海宁市,1948年移居香港。查氏,系书香门第。

金庸去世的消息,令华人世界一片悲痛。他一生创作了《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雪山飞狐》《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连城诀》《侠客行》《笑傲江湖》《鹿鼎记》《越女剑》等十五部武侠小说。他用巧妙的写作手法,精心构建了一部部曲折动人的故事,他的作品依赖于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又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说的是武侠精神,英雄文化,本质上与中华士人的品质格调相差无二,与传统的小说相比,却是一片不同的境地,但呈现出的都是爱恨情仇,家国情怀。这就是金庸先生构建的精神世界。这片精神世界抚慰了整个华人世界和东南亚文化圈。特别是深受影视剧影响的70后、80后、90后。在此我想说一说与这些电视剧相关联的记忆,还有我的点滴认识。


只知电视剧,不知原著人

我是80后,对金庸小说的了解始于《雪山飞狐》《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等电视剧,对作者金庸的了解也来自于影视剧,小说文本读的不多,也无缘相见,但这不影响我对作者的敬仰,不影响我是他的粉丝。我相信,与我相似的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听到他离去的消息,我很难过,许多记忆油然而生,犹似昨日之事。

记忆中第一次看的电视剧是《雪山飞狐》,电视机很小,画面是黑白色。那个时候电视机很少,我们的生产队就只有那一个,所以很金贵,它是上百号人的精神食粮。负责播放电视机的人就是拿保管室钥匙的人,在我们这群小孩子眼里他自然很牛B。吃过晚饭,许多人端着板凳围拢在一起,两集电视剧播完,电视里就没节目了,大家都依依不舍的回家休息。天热的时候在室外,阴雨天或天冷了就在室内。其实内容也没多少记忆,要说深刻的东西,就是茫茫的雪景,锋利的刀剑,苗仁凤、田归农、胡一刀等人物,他们为抢夺藏宝图相互拼杀,为了珠宝你死我活。最终,珠宝还是珠宝,人却死的死,伤的伤。

再到看《射雕英雄传》的时候,电视机就多了。记得1997年,香港回归那一年,邓小平去逝前后,电视剧就开始有了广告,很令人讨厌,气得我们乱骂一通。骂广告的捣乱,也骂电视剧中的坏人,喜欢剧中的英雄,也想着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去少林寺练武,去武当山练剑,然后在华山顶与高手争峰。所有的想象在此,情绪也在此,迷恋其中,不知其外。


始知原著人,更知剧中情

大致有完整记忆且印象深刻的电视剧有《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笑傲江湖》《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鹿鼎记》等。那个时候每天除了按部就班的上学,最上心的就是追剧,平时讨论的也是剧情。我的小学时代,就是上学、看电视剧的时代,没有阅读的意识,贪玩,也没什么玩的。上了中学,电视剧看的就少了,因为学校离家有点远。慢慢地开始喜欢了阅读小说,那时才知道,从前看的那些电视剧多是金庸的杰作。那时偏好阅读《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偏偏没有阅读《西游记》和金庸的武侠小说,但电视剧看的次数最多。

2003年,金庸先生来到陕西华山,参加“华山论剑”活动。从活动的宣传中,我才知道金庸的原名叫查良镛,笔名金庸是由镛字拆分而来。

这一时期,看的电视剧少了,但对剧情有了不同的判断,或者说是理解,其中爱恨情仇,家国情怀,莫不体现侠之大义,善之慈悲;知英雄的高大,也知道英雄必经一番苦难,始终一身正气,一腔热血,矢志不渝,坚贞不屈,不惟名利,最终名利双收;知邪恶的人,巧舌如璜,能言善辨,无所不用其极,贪财好色,为名利所趋,不知自我,下场悲惨。武侠小说,套路太多,看的多了,能判断出很多剧情,甚至结局,由此,有点自恃,向别人卖弄,而获得另一番情趣。现在想来,觉着那时太张狂了,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少年轻狂吗?因为学了历史,有了历史知识,也有了肤浅的历史观。因此就更喜欢阅读传统古典文学,而不屑于武侠小说,尽管那个时候阅读武侠小说风靡,而我情不在此。但这是阅读方面,电视剧我依然钟情不减。


近而又远的人物,消失而又永恒的灵魂

就在金庸去逝的前5天,也就是10月25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公布了“40年40部经典电视剧”,其中就有金庸的《射雕英雄传》(1983版),我在微信圈转发时还发问了:《雪山飞狐》呢?

才过了几天,就看到了刷屏的悼念金庸先生的讯息。

我转发了一篇悼念文章,同时写了一段话:

人人都有一颗英雄梦,英雄梦是世俗梦。英雄不与世俗同,淡看富贵生死,殉情遁道,大闹江湖,终远离江湖,何似士人。金庸先生写的是武侠精神,道出的是历史人文。

爱屋及乌,由电视剧到原著人,金庸在我心中是伟大的。剧中跌宕起伏的故事,经典的情节对话,山水人物的内涵气质,剧情所体现的人文价值,既有历史背景的真实依据,又有丰富想象力的奇绝精妙,既不离中华文化传统,又别具一格,真是经彩绝伦,瑰丽无比。他和他的武侠小说是几代人不可磨灭的记忆。有如此创造力的文化巨匠,该有何等的精神气质。何等的精神气质,才能创造出如此的精神世界。金庸先生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艺术大师,金庸的存在是中国文化一个特殊的时代现象,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绕不开的精彩篇章。


深入了解金庸,方能领略他的风采

金庸的武侠小说对华人世界有巨大的影响,我认为有六个方面原因:

原因一,金庸出身书香门弟,深受诗书传家的家风影响,又有丰富藏书可供阅读的条件,奠定了他在文化事业上飞黄腾达的基础;

原因二,金庸在传统文化的浸淫中养成了传统士人的家国情怀和高尚的精神格调,在饱经战争荼毒生灵和中国社会革命运动挫折中油然而生出的爱憎悲愤,而又无可耐何,只能化作笔下的武侠英雄,用刀剑神功去斩杀剿灭邪恶,最终还世界一片和平清明。这是英雄梦,也是士人梦,也是芸芸众生梦。

原因三,金庸的坚韧执着,笔耕不缀,才有了如此皇皇巨著。他一生创作了那么多作品,万语千言,情真意切,一片赤诚之心。

以上是自我的成就,但离不开时代的造就。

原因四,技术进步。金庸先生所撰写的故事,通过新的媒介终端(电视机),以视听的感官效果,风靡大陆。电视机从无到有,再到逐渐普及和影视剧拍摄技术水平的成熟,促进了电视剧热,随着武侠电视剧热,金庸等的武侠小说才热。武侠影视剧和小说所宣扬的武侠英雄文化丰富和满足了大众的文化生活需求。

原因五,社会文化需求。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在思维观念不断被颠覆和更新的时代背景下,摸着石头过河中有这样那样不成熟、不确定、不系统、不全面的社会因素,其中不免错乱投机和风险机遇并存,善恶正邪较量中不明就里,挫折失败中广大民众在精神上对英雄的渴望空前高涨,武侠小说的英雄文化正迎合了这种文化需求,因此,梁羽生、古龙、金庸、温瑞安、黄易的武侠小说才疯传热销。

原因六,社会发展的需要。十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社会发展,催生文化复苏。同时,国家大力普及文化教育,扫除文盲,而武侠小说根植于中华文化传统,既有社会文化根基,又通俗易懂,必然流行,自然成为社会文化进步的载体,不自觉地承担起社会价值的导向,而武侠小说所体现的家国情怀和观念价值又与国家意志和意识形态相吻合,必然畅通无阻,一路绿灯。

说是时代造英雄,其实是相互成就。

金庸写小说的目的是为了《明报》,既写评论,表达自己对社会的认知,又写武侠小说,连载以吸引读者。他凭借自己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字表达能力,以生动的故事吸引了无数的读者,《明报》火了,他收益颇丰。可以说金庸是依靠文化知识实现商业梦想的典范,难怪阿里巴巴的掌门人马云特别喜欢金庸,马云的隐退何尝不是“大闹江湖,悄然退去”的侠客风范。当然,有目的性商业性的文艺创作必然有其弊端。金庸对小说的三次修改就是原因之一。其二,为了迎合读者,故事情节必须符合世俗大众的口味。好人好得了不得,坏人坏得不得了,好人总是多磨难,坏人总是常如愿,总让观众为好人纠结难过,而去怒骂痛恨坏人。只有好坏,没有真理,这是真实的世俗人性,可在艺术世界里,在他人的生活里,作为观者,善恶真假,何其明了。而结果,金庸又一壶收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样大开大合,要么出奇,要么流俗,决对不会高雅。而金庸的作品就是出奇。当然,金庸创作时不考虑这些因素,因为他不是在搞文学创作。其三,俗,不好吗?金庸的小说销量累计3亿册,就现当代小说而言,就世界范围内,也是屈指可数的。这不就是俗的价值嘛!文化商业化的繁荣应该就是俗文化,而不是高雅的少数人的文化,纯文艺片的票房收益就是证明。但我们时代所呼唤的文化高峰怎么办?金庸给出了答案,就在他的小说里,英雄!同时也说明,俗和雅同样具有文化价值,具有启迪教化作用,具有美的艺术效果。

先生去了,我们很难过。为什么我们如此关注和怀念先生?因为他深深地抚慰过我们的心灵!

金庸的小说我读的不多,多是以电视剧的认知来评说,或许不恰切,或许有谬误,再者本文见识浅陋,却是我的一片真情。仅以此文悼念武侠英雄文化传奇人物金庸先生!

大闹江湖,悄然而去,来去自如,何其潇洒!

再见先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