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脚杆就是师宗五龙乡的黑粽,用糯米加腊肉丝及其他调料制作而成,它因两叶对合而包,长约五寸,形如马脚而得名,是云南壮族特有食品。这次去曲靖师宗高良壮族苗族瑶族乡观光采访,在临近乡政府的一家路边餐馆,好客的乡长就请我品尝了色美味香,极富民族风味的马脚杆。
马脚杆的主料糯米,富含维生素,能温暖脾胃、补益中气,吃起来油而不腻、糯而不黏、鲜香可口。师宗的马脚杆是壮族的一道菜品,蕴含着弥足珍贵的壮族饮食文化。在乐山,我们吃粽子一般是当主食吃的,但师宗的马脚杆是为祭祀神灵而创,不但成为壮家的一道菜品,而且包含着弥足珍贵的壮族饮食文化。
西南一带盛产糯米,壮、彝、苗、侗等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糯食文化,过节吃糯米做的粽子等食物,更有“年粽年粽年年中”的好彩头。马脚杆是我见过最特别的粽子,乌黑发亮的糯米让人耳目一新。马脚杆有很多食用方法:热的可以即食,却有点涩口;凉吃则满口清爽,如果肠胃不好,则需要二次加热,可以微波、水煮,切片油煎。当地人拿它来炸或煎着吃,如果配上白糖、蜂蜜或红糖汁,更显甜香入味。
马脚杆粽是纯手工制作的壮族特色食品,其捆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马脚杆第一步是要洗净粽叶然后晾干,再选用优质大米以及腊肉切成方条,以草果、胡椒等佐料搅拌均匀腌制待用;用筛子筛好后的糯米草或者苏子杆灰,筛去粗枝残灰,再将优质糯米和筛好的灰混合搅拌均匀。
壮族善于制作糯米食品,为确保“马脚杆”的口感,灰里不能有一粒沙子,所以灰和糯米混合搅拌均匀后,还需再次筛一筛,筛好后,撒上适当的盐水,搅拌均匀后就可以包了。在包的过程中,先将洗好煮过的叶子铺开,放上一层早已用苏子杆灰拌好的黑米,放上一块腌制好的肉,再放上一层黑米,把所有的叶子卷起来,再用稻草拴紧,馅料足、包得紧、拴得严,煮好不松散,这样的马脚杆才是最美味的。
我非常想了解马脚杆的来历。据说,有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感谢神灵的赏赐,人们就是用粽粑叶将糯米制作成马脚杆粽来表达心愿。为了使粑粑像肉一样味美可口,选米时用糯米,再放一点猪肉,这就是马脚杆粽。马脚杆是壮族群众过年餐桌上的美味,它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壮族稻谷文化的一种体现。包马脚杆过年是壮族同胞的传统习俗,壮族人家每家每年都要包一斗米以上的马脚杆粽,包得多证明丰收,如果没有吃上马脚杆,就不算过年。
是的,壮家人吃马脚杆,是年味,也是传承。而今天,马脚杆成为人们互送礼物的佳品,代表着喜庆、美满和团圆,难怪乡长脸上的那份喜悦,分明在告诉我,壮家人当下的生活,仿佛天天都在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