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跃平的头像

李跃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1/16
分享

匠心

有些人、有些事,虽然一度淡出视线,却总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以最温暖的姿态重新浮现。我的高中女同学,便是这样一位在我记忆中悄然复苏的故人。毕业后,她远嫁马边,一个彝族聚居的偏远之地,从此与我们失去了联系。直到多年后的一次采风之旅,我有幸在福来村与她重逢,一段关于造房的记忆也随之缓缓展开。

多年不见,自然有说不完的话题。女同学热情的邀请我们夫妻去家看看,她说:老同学,现在生活好了,正在造新房,我家那口子和他的两个兄弟,是农村工匠,泥、木、石三项占其了。前些年,他们都是帮别人建房,现在该轮到我们自己给自己建房了。女同学这样一说,我还来了兴趣,加上妻子的怂恿,我们便随女同学朝她家的方向走去。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羞涩地揭开夜色的帷幔,我们踏上了前往女同学家的路。沿途,是淡淡的蓝天、悠闲的白云,还有那条湿润的油沙路,每一步都似乎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故事。穿过郁郁葱葱的竹林,清脆的竹叶声如同天籁,洗去了尘世的喧嚣,引领我们走向那片充满希望的工地。

穿过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那清脆的竹叶声如同天籁之音,洗涤着心灵的尘埃。阳光透过密集的竹叶,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为这片静谧的空间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梦幻。我沿着小路前行,心中充满了对即将遇见女同学的丈夫和她的两个兄弟的期待与好奇。

不一会儿,一片开阔的工地映入眼帘。工地上,女同学的丈夫沙玛一呷和他的两个兄弟正忙碌着,他们的身影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坚韧而有力。沙玛一呷,这位年长的工匠,以他精湛的技艺和深邃的眼神,迅速吸引了我的注意。他身穿略显破旧的粗布衣裳,衣袖上沾满了木屑与泥土,但这些都掩盖不了他身上那股独特的匠人气质。他手中的刻刀仿佛有魔力,每一次起落都让木头焕发出新的生命,无论是精美的门窗雕花,还是墙上的图腾图案,都透露出彝族文化的独特韵味。

我缓缓走近,生怕打扰到这份专注与宁静。然而,他似乎察觉到了我的存在,他抬头望向我,脸上露出了和煦的笑容。女同学为我们作了介绍。我望了他一眼,那笑容如同春日里温暖的阳光,瞬间驱散了我心中的紧张与不安。一呷放下手中的刻刀,用那双布满老茧却异常灵巧的手轻轻拍了拍身旁的木板,示意我坐下。

“欢迎,欢迎。”一呷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仿佛能穿透人的心灵。“我们这里虽然偏远,但有着世代相传的匠心精神。你看这些木头,它们原本只是大山中的一部分,但经过我们的雕琢与打磨,就能变成一件件艺术品。”

我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只见那些木头有的变成了精美的门窗雕花,每一朵花瓣都栩栩如生,仿佛能随风摇曳;有的化作了墙上的图腾图案,那些古老的符号与图案讲述着彝族人的历史与传说,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其中。我惊叹于一呷三兄弟的技艺之高超,更被他们那份对文化的传承与热爱所深深打动。

“一呷,你们在建造新居时,是如何将彝族文化融入其中的呢?”我好奇地问道。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我渴望从一呷那里得到答案。

一呷的眼神变得深邃起来,他沉思片刻后说道:“我们彝族人讲究的是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理念。在建造新居时,我们会充分考虑周围环境的因素,力求使新居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我们会根据山势的起伏、水流的走向以及风向的变化来规划房屋的位置与布局,确保新居既能够遮风挡雨、冬暖夏凉,又能够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女同学回老屋烧饭去了,她说要请我吃马边老腊肉。这时候,一呷顿了顿,继续说道:“同时,我们还会在房屋的设计中融入彝族的传统元素和图腾符号。你看那些门窗上的雕花、墙上的图腾图案以及屋顶上的瓦片装饰,它们都是我们彝族文化的象征与传承。我们通过这些元素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我被一呷的讲述深深吸引,仿佛能够感受到那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此时,一阵微风吹过,带来了竹林的清香和远处山峦的呼唤。我抬头望向远方,只见云雾缭绕的山峦在阳光的照耀下若隐若现,宛如一幅动人的水墨画。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感受着这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与恩赐。

一呷似乎看出了我的陶醉之情,他微笑着说道:“我们彝家人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与大自然相依为命。我们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同时也从自然中汲取灵感与智慧。我们的房屋、我们的服饰、我们的歌舞以及我们的节日庆典都蕴含着大自然的元素与力量。这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彝家人拥有了独特的魅力与风采。”

我听着一呷的讲述,心中充满了对彝族文化的敬仰与向往。他们不仅仅是在建造房屋,更是在传承文化、守护家园。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将彝族文化与现代生活完美融合,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更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后人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根与魂。

这时候,只听见女同学在老屋里大吼一声:“开饭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