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踏入一个新地界,古镇与古村落总是我探索的首选。然而,随着游历的增多,一些人为制造的“古镇”渐渐让我心生厌倦,那份虚假的历史痕迹如同嚼蜡,让人心里不是滋味。直到听闻箭板古镇,一个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留下痕迹的古老之地,我心中的好奇之火再次被点燃。不管历史是否真实,不管李时珍是否来过,我抽空一定要去看看,看看能否寻找到当时的痕迹。
箭板古镇,坐落于四川乐山,地处宜、沐、犍三县交界处,距沐川县县城42公里。这个名称源于其旁箭板河边的三根形似“箭杆”的石梁和紧挨着的百米宽大石板。尽管历经风雨沧桑,箭板古镇是一个养在深山却耐人寻味的秘境,至今仍保持着一种内敛而深沉的美,如果以普通人的视角看来,它仿佛一位历经世事的智者,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辉煌和拙朴。
从沐川县城出发,我们沿着蜿蜒曲折的沐宜县道前行,一路青山绿水相伴,但山路崎岖,需小心驾驶。那天早晨,我们在朋友的引领下,一路导航,约个把小时的车程,我们抵达了这座背靠鱼箭山,脚踏龙溪河的千年古镇——箭板。
走进取名“顺河街”的箭板古镇,脚下的青石板路仿佛带我们穿越回了那段逝去的时光。箭板古镇到底兴起于何时,并没有具体的史料记载。镇上的居民世代生活在这里,却说不清祖上的来历。但根据《屏山县志》《犍为县志》以及《四川地方历史》等提供的大量信息和遗迹表明,箭板古镇应始于唐宋时期或更早年代。
箭板古镇,以王爷庙为中心发端,通过向上、向下两端延伸,到明清时已形成有两三百户人家、上千人口的繁华小镇。由于箭板有“一脚踏三县”的地利之便,加上水路交通极为便利,每天有十余只载重在5—6吨的船只在龙溪河上来回穿梭,坝区的布、烟、糖、花生与山区的粮、茶、桐棬、药材、草纸等,均在这里交易,商贸十分繁荣,这让它在明清时期便成为川南商贸重镇和物资集散地。
古镇依山傍水而建,沿岸一字排开,临河的一面则是独具特色的吊脚楼式建筑,从空中俯瞰,如一条“蛟龙”,长卧于山水之间。上百年的建筑随处可见,这些吊脚楼木质穿斗结构,高约二三十米,巧妙地利用地形,从河滩边垒起高约两三丈的石保坎,再在保坎上立柱修建两三层的木板房。走廊悬在水面上空,形成了一幅楼在水中、楼水相映的美丽画卷,与外面的热闹喧嚣形成鲜明对比。
箭板古镇是风水宝地,小镇路面不宽,四周绿意盎然,让人仿佛踏入了时间的裂缝。旧貌依然的百年老屋、独具特色的吊脚木楼、古朴幽深的青石小街,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古镇已看不出昔日的繁华,但老街上仍有人居住,猫狗在青石板街上嬉戏,为这座古镇增添了几分生活气息。
箭板古镇有“三宫十一庙”“双龙火墙”、隐秘的巨型无字壁画、巨型石柱和排列整齐的老榕树。在过去,箭板的独街有完整的排水系统,有川南特色的凉亭子,能遮阳挡雨,下雨行人也不会淋雨。瓦片、栈道、桌椅、青石板路,尽管历史的遗迹有些残破,但“挑不完的商州,塞不满的箭板”,这句民谚见证了箭板古镇的昔日繁华与辉煌。
在箭板古镇中,我特别留意到了禹王宫、万寿宫和川主庙等古建筑。这些庙宇建筑群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石狮、戏楼、钟鼓楼、石木浮雕、彩绘地图以及彩绘佛像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禹王宫是古镇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的庙宇建筑群,占地约6亩,为重叠式三重建筑。而万寿宫的墙砖则十分精致,每块青砖上都有专门烧制的“万寿宫”字样,别具特色。
箭板古镇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还曾是兵家必争之地。张献忠曾在此重兵扼断岷江水路运输;李兰义军也曾率部突围,“血战箭板”;就连走投无路的宋希濂、杨森也率部通过箭板逃往凉山。听着当地人讲述,光影须臾间,这些历史事件和传说为箭板古镇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漫步在箭板古镇的街头巷尾,我感受着这座古镇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虽然曾经的繁华已然落幕,但箭板古镇仍然保持着一种低调内敛的美,带着旧时光的味道和沉淀千年的风华。在这里,我找到了一种情怀和信仰,也找到了一种心灵的慰藉和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