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中秋节,我便不由自主地踏上前往老霄顶的路途,那里是我赏月的圣地。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总能让我心境如明代冯梦龙所言,“月到中秋分外明”。
老霄顶,坐落在四川乐山中心城区的高标山上,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开阔的视野,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争相歌咏的赏月佳地。站在这座山峰之上,我远眺峨眉山峰的雄伟,俯瞰凌云九顶的秀美,大渡河与岷江的滔滔江水尽收眼底,城内的繁华景象也一览无余。
月光如水,静静地洒落在老霄顶的每一个角落,将这座山峰笼罩在一片银白之中。我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两旁的树木在月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神秘而深邃。当我登上观景台时,眼前豁然开朗,一轮明月已经悄然升起,洒下柔和的月光,让整个老霄顶都沉浸在一片宁静与美好之中。
这个源自上古时代的秋夕祭月的节日,如今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自古以来,中秋节是最有书卷气息和文化氛围的节日,那融融的月色,那婆娑的灯影,绝对是最勾人情怀的风景,最能激起人们心中的浪漫情怀。这些敬月习俗的遗痕,像一个线团塞在我的记忆里,一旦拉出了一个线头,就会越拽越长。
其实,越是宏大的事物,最初的彰显,越始于细小。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无论是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都要举行赏月活动的。月亮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诗人笔下的灵感源泉,是画家笔下的美景素材。我知道,历代文人墨客也曾在这里留下足迹和诗篇。他们或许也像我一样站在这个观景台上,赏月品诗,感受着大自然的壮美与神秘。
中秋节,不仅是一个团圆的象征,更是一个寄托着我们对生活美好愿望的节日。在这个特殊的夜晚,我站在老霄顶上,抬头望向天空,月光静静地流淌在山间、树林、建筑和游客的身上,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
月光下的老霄顶更显神秘与壮美,山峰、树木、建筑都披上了一层薄薄的银纱。远处的凌云九顶在月光的映衬下更显秀美多姿,宛如一幅精致的山水画卷。我仔细观察着月光的洒落,仿佛能够看到那些古代的文人墨客,他们身着长袍,手执诗卷,在这月光下吟诗作对,畅谈人生。他们的诗篇和才华被这片土地所铭记,也成为了老霄顶的一部分历史和文化。
从上古时代的秋夕祭月,到唐代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再到北宋时期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寄托对生活美好愿望的主要形态,中秋节的历史变迁,无不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深厚情感和文化传承。站在老霄顶观景台上,我想起了古人对月亮的赞美和寄托。古人通过赏月来表达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通过月亮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愿望。
站在山顶的观景台上,尽情地欣赏月亮的升起和落下,感受月光的洒落和变化。四周的游客沉浸在各自的赏月体验中,有的人静静地站立着,凝视着月亮,仿佛在思考着什么;有的人则低声交谈着,分享着彼此的感受和心情。孩子们在月光下追逐嬉戏,发出阵阵欢笑声。在这里,没有身份的束缚,没有利益的纷争,只有共同欣赏美景、共同感受生活的心情和愿望。
月亮,这个自古以来就被诗人赞颂、被画家描绘的美景素材,如今也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对于这些民间的风景,人们往往极容易忽略。其实有关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而且连贯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的神话故事自幼便深入我的心灵。我望着那轮明月,心中涌动无限的感慨。古代文人为什么那么爱月,可惜我未做出答案。但是,答案的结果并不重要,月到中秋,那轮足以缤纷、繁耀、流动的光色,是一场上天赐予的奇迹。
老霄顶赏月,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在这里,我可以感受到中秋节的独特魅力,也可以领略到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样的传统习俗也延续至今,使得老霄顶成为了一个充满诗意和浪漫气息的赏月胜地。